明代时代背景
准许手工业自由经营,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艺的滋生与昌盛
明代通俗文学发达,小说插图的出现,促进了明代绘画的繁荣
郑和下西洋、欧洲传教士、商人,不断来华,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及文艺复兴的绘画
与日本交往频繁
唐尚法、宋尚意、明尚志,明代对个性追求强烈,文人书画重个性,重独创
明没有官方画院,但有宫廷画家,极力迎合贵族趣味,粉饰太平
山水画
董其昌
溪山行旅图
摹范宽
青绿设色,水墨兼用浅绛
充分说明作者工笔精湛,独特的山水画风格
简介
松江派领袖
提出“南北宗论”使得中国人物画得以继承和发展
崇南,贬北
青绿设色仿赵孟頫,古朴淡雅
以佛教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
“华庭派”杰出代表
山水画风貌
两种
水墨浅绛(多)
黄公望
设色青绿(少)
赵孟頫
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少,但笔墨有独特造诣
讲究用墨技巧,画面着墨不多,却意境深远,层次分明
喜欢临摹古人作品,但并不泥古不化,而是融会贯通,自成一格
贡献
主张绘画从古人作品入手,在掌握古人作品的构图和笔墨基础上,以秩序化,图像程序重新组合,用个性化的笔墨抒发个人情感,最终化古为今
美学观念
尚率真,轻工力
崇士气,斥画工
重笔墨,轻丘壑
尊变化,黜刻画
构建了文人画的最高境界和理想模式,影响深远
花鸟画
徐渭
代表作
墨葡萄图
水墨大写意,布局奇特
老藤错落低垂,葡萄晶莹剔透
葡萄叶用大块水墨点染,信笔挥洒,笔墨酣畅淋漓
不求形似,求神似
在似与不似得草木形象中,抒发“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愤懑与历劫不磨的旺盛生命力
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魄淡然的文人形象
简介
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鼻祖
不求形似,求神似
作品多直抒胸臆,愤世嫉俗,赋予作品震撼内心的艺术感染力
擅以狂草般的笔法,恣意挥洒的笔墨,抒发心中愤懑
在似与不似得草木形象中,抒发“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愤懑与历劫不磨的旺盛生命力
成就
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新高潮,写意花鸟画里程碑人物
开创水墨大写意花鸟画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笔墨酣畅淋漓,
沈周
代表作
雪树双鸭图轴
立意:君家友爱
描绘树枝上静栖的两鸟,用笔敦和、温厚
用温润的笔墨把小鸟的羽毛和冬天树木的干枯料峭描绘的淋漓尽致
树枝的画法受了林良画法的影响
起笔尚斫(zhuo),行笔尚健,转笔尚硬
简介
用笔:厚实、朴实!华润
把元代文人画气息导入了明代文人写意花鸟画中
作品在意境构造,笔墨趣味的艺术结构里体现出学养厚度
陈淳
代表作
花卉图册
点叶设色繁复有序,意象十足
以元人为法,深受元人写意水墨的影响
写生画:一花半叶,以剪裁取胜,自有一种疏斜,凌乱之感
简介
花鸟趋于写实,,花卉写意,善于表现一半花叶,确无“残缺”之感,反而表现出“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之感
花鸟画有田园趣味,画幅不大,但耐人寻味
画作多平淡素雅到极致,写意花鸟画,交替运用纯水墨、浅设色两大类
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元人写意水墨的影响
作品多淡彩,水墨8、9分,色彩1、2分
与徐渭并称“白阳青藤”
风格用笔,收放自如
一花半叶
林良
代表作
秋林聚禽图
描绘一群乌鸦、小雀栖于树和竹丛间
粗笔浓墨画树的主干、白头鸦,放笔淡墨画竹、雀
笔势放肆,墨色淋漓,画面虚实、浓淡层次分明,设色简洁,物象生动自然
表现言简意赅的特点
简介
徐渭眼中的明代花鸟画家第一
取材自然,擅画翎毛
承前启后的写意花鸟大家,明代水墨写意画派开创者
林良开派~沈周、文征明、陈淳等人演进~徐渭集大成
明代最早水墨写意画家
边景昭
代表作
花鸟图
工笔写生之佳作
以梅竹、百雀为题,象征吉祥,物象位置错落有致
用笔学宋代院体,勾勒填彩,设色妍丽生动
以工笔重彩见长,师承唐宋宫廷画派,开创明代院体花鸟画新风
重视写生,观察细致
浙派
戴进
代表作品
三顾茅庐图
描绘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山石(斧劈皴),人物描绘生动细致,墨色清雅
明代宫廷画以“招贤纳士”为题的不少,反映了当政皇帝求贤若渴的心态
人物画
达摩六代祖师像
笔墨工整,严谨有章法
花鸟
蜀葵蛱蝶图
描绘朱、白两只蝴蝶在蜀葵旁飞舞的场景
用笔工细,设色淡雅古朴
山水为主的山水人物画
春游晚归图
描绘现实生活
简介
山水实景中安排人物活动,粗看有气势,细看有情味
画山石用斧劈皴
造型明快而有质感;笔墨强健;格调洒脱清爽
浙派创始人
吴伟
代表作
白描人物;水墨画
武陵春图
旨在歌颂具有品质高洁、坚贞爱情的妓女
衣纹面部,淡细线描绘;眼眸发髻重墨点染;画面清雅秀丽而又层次分明
采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石桌左侧盆景梅花,象征心智如梅的高尚情操
以石桌上的琴、笔、砚揭示文化修养
以山水为衬景的人物画
柳下读书图
梅下抚琴图
简介
首入宫,皇帝宠遇,誉之“仙人笔也”,在入宫又获“画状元”印
山水:横涂直抹,似若随意
以山水为衬景的人物画
江夏画派创始人
简介
明早、中期中国画坛重要流派
中期以后,逐渐衰落,被吴门取代
戴进开创,旁支江夏画派(吴伟开创)
吴门四家
艺术述评
明中期崛起,取代了“浙派”在画坛的霸主地位
属于文人画体系
打破了“浙派”和“院体”的垄断地位,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风貌的形成
画法师法元代诸家,深受南宋院体(水墨、青绿)的影响
他们的放浪不羁、不受约束的生活概念、情感,在绘画上有所表达
实现了明代花鸟画向写意甚至大写意的关键性转折
时代背景
早期以宋代院体、浙派、宫廷风格为主脉
明中期,明四家崛起,尊崇的宋元文人画占上风
明晚期,画坛呈现多样性格局,董的南北宗论影响深远
沈周
个人简介
平淡、质朴、宏阔
山石作(披麻皴、牛毛皴),主宗王蒙笔意
绘画风格
细笔(细沈)
庐山高图
粗笔(粗沈)
苍洲趣图
青绿山水
对“师法古人”和“师法自然”是相当辩证的
代表作
庐山高图
凭空想象的一幅为贺老师陈宽生辰画作
以庐山之高象征老师的高大伟岸
画大山大水,表情深意重
高远之法,“细笔”代表
沈周创造了以山水画面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
细笔
苍洲趣图
(粗笔皴擦、焦墨点苔)此画主要选取江南水乡、北方山峦,平远布局,表现山川和趣
线条细劲有力,笔墨形式刚柔并济
从自身熟悉的自认山水出发,着重揭示本性和真趣
粗笔,焦墨点苔
主宗王蒙
文征明
简介
与祝允明、徐祯卿、唐寅合称“吴中四才子”
又叫“江南四大才子”
山水最多,多平稳构图,多表现幽雅深静的自然境界、逃避现实和陶醉山水的“高士”
秀丽、幽雅、飘逸
笔墨风格
细纹(早年)
粗纹(中年)
晚年粗细兼备
代表作
兰竹图卷
幽兰、翠竹丛生,荆棘山石相容,或生于平地,或长于流水之滨
淡墨写兰温润,浓墨写竹劲健,坡角土石以干笔勾画皴擦
以荒凉的环境衬托出兰竹的高洁
突出传统文人赋予兰竹的人格精神
林榭煎茶图
山丘起伏,湖水澄澈,临湖平缓的坡案上有茅屋数间
主人与屋内向外远眺,一童室外烹茶,另一人拄杖而来,似访友
毫无尘世的喧嚣,表现了文人悠闲恬淡的生活情趣
绘画多面手、吴中四才子
唐寅
代表作
山水画
山路松声图
画真实,具体,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画风既飘逸又润秀
荷净纳凉图
真实具体,飘逸润秀
仕女画
王蜀宫妓图
柳眉、樱鬓、颌、额、鼻~三白法
早期工细人物画代表作
吸收张、周仕女画,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
仕女姿态端庄、刻画细致,造型准确、设色艳而不俗,冷暖对比、疏密有致(游丝描)
没有丝毫情色成分,说明作者的冷清心境和透彻感悟
三白法、唐妆仕女、游丝描
秋风纨扇图
水墨写意,头部刻画精细
湖石庭院中,一仕女手持纨扇,侧身凝望
笔法方圆兼施,赋予人物生动的形体美和动态美
手、脸(李公麟)圆细流利之笔
衣裙、飘带、披肩(南宋李唐)飘举方折之笔
寄托画家情感的感叹,意义深远,标志着唐寅中年人物画的发展
水墨写意,方圆兼施
人物画
李端端图
一头带方巾的书生倚坐姿态,右侧两位婢女一红一白层次分明
左侧一位手持白牡丹的来客,身后是其侍女
描绘了名妓李端端与诗人崔涯之间的逸闻趣事
四女围着主人,如众星捧月,烘托出主人的重要地位
简介
吴中四才子
人物师唐传统,色彩艳丽,写意人物:言简意赅
花鸟擅水墨写意
书法俊秀,取法赵孟頫
仇英
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
工笔重彩描绘了,明中期苏州城繁荣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
散点透视,刻画细致,设色典雅清丽
巨作,明后期的有力图证
桃源仙境图
描绘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
远处山峦起伏,白云飘渺,近处山石奇松处,三白衣临溪而坐,一人抚琴,其余人倾听,一童子也伫立静听
虽描绘山川美景,但也表达了无形的声乐之美
赤壁图
描绘白露横江,东坡与客泛舟中的情景
斧劈皴、披麻皴,皴笔细腻工整
此画寄予深深的同情,激发创作欲望
桃村草堂图
赵伯旭的青绿风格
描绘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内容
简介
出身甚微,勤勉
不拘泥于院体派
他的工整青绿山水堪称明代第一高手
艺术特色
受文人画家,民间画师的双重影响
笔法工整,追求含蓄,幽雅格调
是一位兼容并蓄,吸收各种养料的创新型画家
笔墨含蓄、质朴
明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