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1. 介绍开头词
    2. 北魏历史
      1. 鲜卑族起源
        1. 鲜卑族的发源地在大鲜卑山,即大兴安岭(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境内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处的嘎仙洞)(鲜卑拓跋起源、迁徙及平城人口迁徙情况详见附录5)。
      2. 建国
        1. 386-拓跋珪-盛乐建代国-北魏
        2. 鲜卑族这个游牧民族从东汉初期起,经历了两次大的迁徙,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代国,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称帝,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 迁都大同
        1. 398-拓跋珪-迁都平城
        2. 当时的平城(今山西大同)是代过的南郡,为了进一步统治中原,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改元天兴,从此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了一系列首都建设。
        3. 398-494,经六帝七世
        4. 北魏建都大同期间,大肆扩张疆土,在掠夺财富、网罗人才、吸收先进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期间,从当时北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山东六州、关中长安、河西凉州、东北和龙(龙城)等地区迁来大量人口,使平城形成了百万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人文荟萃的国际都会。此后,经六帝七世,繁荣昌盛历时近百年(96)之久。云冈石窟就开凿于北魏定都平城这一时期。
        5. 道武帝拓跋珪迁都
        6. 太武帝拓跋焘(424-452)
        7. 439灭北凉,统一北方,彻底消灭了北方的割据势力,黄河流域重归统一,十六国时代结束,北朝正式进入历史舞台。
        8. 魏晋南北朝历史
        9. 魏晋南北朝开始于两汉之东汉末年三国鼎立-280年西晋灭吴三国终结-(291-306年)“八王之乱”-304年刘渊建汉国-316年西晋灭亡-318/317年司马睿称帝建东晋,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304-439)-东晋十六国(汉族建前凉、西凉、北燕
        10. 304-439东晋十六国
        11. 汉族建立
        12. 前凉
        13. 西凉
        14. 北燕
        15. 五个少数民族
        16. 前赵
        17. 北凉
        18. 前燕
        19. 后燕
        20. 南燕
        21. 西秦
        22. 南凉
        23. 后赵
        24. 前秦
        25. 后凉
        26. 成汉
        27. 后秦
        28. 匈奴、鲜卑、羯、氐、羌
        29. 439-578
        30. 北朝
        31. 439北魏太武帝灭北凉,黄河流域统一,建北朝
        32. 493迁都洛阳,北魏统治中心南移
        33. 北魏晚期分裂
        34. 南朝
        35. 420刘宋,宋王刘裕
        36. 479南齐,萧道成逼刘准禅位
        37. 502南梁,梁王萧衍即位
        38. 557陈王陈霸即位,建陈王朝
        39. 589隋朝杨坚灭陈,南朝时期结束
        40. 445“太武灭佛”
        41. 452南安王拓跋余
        42. 文成帝拓跋浚
        43. 文成帝拓跋睿(452-465)
        44. 文成复法
        45. 460云冈石窟开凿
        46. 献文帝拓跋弘(466-467)
        47. 献文崇佛
        48. 冯太后
        49. 孝文帝拓跋宏(471-499)
        50. 孝文弘佛
        51. 孝文帝汉化改革
      4. 493迁都洛阳,龙门石窟开凿
      5. 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就是北魏在公元494年迁都到洛阳之后开凿的,龙门和云冈一脉相承。北魏开凿龙门石窟40年朝代分裂,后来龙门还有唐朝和宋代的开凿,龙门辉煌在唐代时期。
      6. 分裂
      7. 534北魏孝武帝讨伐大丞相高欢失败,高欢建东魏,迁都邺
      8. 550东魏元善被迫禅位高欢之子高洋,建北齐
      9. 534孝武帝堂兄元宝炬即位,建西魏
      10. 557,宇文觉取代北魏末代皇帝恭帝元廓,建北周
      11. 557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北方
      12. 581北周禅位于“隋国公”杨坚,定都长安,建隋
      13. (1)北魏是鲜卑少数民族建立政权,鲜卑族起源在大兴安岭嘎仙洞,后来迁徙到呼伦湖,(2)之后迁到内蒙古盛乐(今天和林格尔县)公园386年鲜卑在盛乐建立代国、称王,同一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公园398年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圭从盛乐迁到平城(大同)在大同定都97年之后(4)北魏在公园494年迁都洛阳,(5)直至公元534年北魏在洛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6)北魏定都大同时候举全国之力营造了云冈石窟,作为皇家石窟只是服务皇家和政权,云冈石窟从开凿到结束(公园460年开凿到公元524年结束)一共历时64年,集中在北魏一个时代, (7)造像历经64年开凿也分了三期特点,早期集中外来文化,中期随着公元486年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让鲜卑游牧民族开始学习汉文化(写汉字、穿汉服、姓汉姓、娶汉人女子等等一系列的汉化改革)造像也随之变得像汉人清瘦了,衣服表现出汉化之后褒衣博带式袈裟,晚期就彻底是细颈削肩、秀骨清像。最终鲜卑族彻底融入汉族。
    3. 为什么开凿云冈石窟
      1. 北魏皇帝崇尚佛教
        1. 佛教传入中原,始于两汉之际,盛于南北朝时期。文献记载,鲜卑拓跋在迁都平城之前,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只信仰杂卜、巫术和多神教崇拜,定都平城后开始接触并信奉佛教。
        2. 道武帝拓跋珪本人佛、道并信,于天兴元年(398年)下诏在京城建立佛寺及僧人居所,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僧徒的官职“沙门统”。
        3. 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后,也于“京邑四方”建立图像,并要求沙门“敷导民俗”。
          1. 《魏书•释老志》
        4. 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后,起初依然沿袭前代尊崇佛教的政策,与西域诸佛教国家交往频繁。公元439年,太武帝攻陷了佛教非常兴盛的北凉后,把凉州佛教文化的全部精华都集中到首都平城来,同时也疏通了当时以龟兹为代表的西域佛教艺术东传平城的道路,使平城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佛教中心和宗教活动场所。
          1. 人才:僧侣+工匠
      2. “太武灭法”
        1. 然而,随着佛教发展的愈演愈烈,北魏寺院经济极度膨胀,与此同时道教也有很大发展,于是,在北魏朝廷中的佛道之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境地。因此,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期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事件发生了:佛寺被毁,佛像被焚,僧人被杀,社会随之陷入动荡,甚至连太武帝本人也无端变疯,最后被太监宗爱杀死。兴安元年(452年),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即反其道而行之,第一件大事便是恢复佛法,重建寺院,雕造佛像,佛教以更大的势头卷土重来。文成帝先后命僧人师贤、昙曜任沙门统,下令用赤金25万斤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迦像五座。公元455年,古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的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位佛僧来到平城,向朝廷奉上三尊佛像。紧接着在昙曜的主持下,北魏王朝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武州山开窟造像。
        2. 原因
          1. 政治
          2. 拓跋鲜卑部进入中原后,逐步采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并重用一部分汉人担任要职,帮助建立封建制国家
          3. 经济
          4. 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侵害了北魏统治集团的利益
          5. 佛道二教的互相争斗
          6. 武帝在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表示了自己对宗教信仰的转变,开始崇道排佛。
          7. 公元445年,陕西杏城爆发了卢水胡盖吴起义,聚众人数达十几万人,太武帝亲帅大军前往征讨。到了长安,在一所寺院中意外发现了大量武器,便怀疑僧侣可能与盖吴通谋,于是进行搜查,结果发现了官吏、富豪集团的钱财以及僧人与妇女私通的密室。太武帝大怒,而随行的崔浩也趁机建议大举灭佛。
          8. 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令杀光长安的沙门,捣毁所有的佛寺,焚烧佛像,同时又下诏要求全国各地照此处理,将佛寺、佛像、佛经全部烧毁,所有僧人全部处死,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坑沙门,毁诸佛像”的废佛事件,佛教也经历了传入中国后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3. 文成复法
        1. 和平初年(460年),云冈石窟大规模开凿的序幕拉开了。文成帝以其国力为保证,命昙曜高僧在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后世称为“昙曜五窟”,此为云冈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延兴元年(471年)以后,由于皇亲贵族崇佛祈福之风日甚一日,除皇室外,上层官吏、僧尼等也相继开窟造像,掀起了云冈石窟开凿的第二个高潮。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此后,云冈石窟的皇家开凿工程基本结束。然而,遗留在平城的中下层官吏、邑义信众、僧尼等继续营窟造像,至正光末年(524年)的三十多年里,又先后开凿了一大批中小型窟龛。经过历时64年的雕凿,一处大型的皇家石窟群完成(云冈石窟主体窟群外围的石窟造像遗址情况详见附录6)。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主体窟群绵延约1公里,大小洞窟254个,其中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佛龛1200多个,雕刻面积大18000平方米,现存大小造像59000余尊,最大的佛像高17.4米,最小的仅2厘米。
      4. 昙耀
        1. 昙耀广场
          1. “马识善人”广场是为纪念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昙曜的生平、译著及在佛教文化中的其他建树详见附录8)高僧而建,占地6000余平方米,周边亭廊建筑面积2111平方米。广场东侧建戏台,南、北各开一门,西开进入石窟主景区的山门,中间由亭台廊道连接,广场中心处理昙曜高僧雕像。整个广场及亭廊建筑渲染着浓重的北魏皇家气象,巨型雕塑“马识善人”,以潇洒大气的写意手法,塑造了一代佛门大德昙曜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一由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现代著名雕塑大师吴为山先生担纲制作的艺术瑰宝,是云冈石窟献给每一位来访者的迎宾厚礼。
        2. 昙耀生平
          1. 昙曜不仅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创始人,也是北魏寺院经济制度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同时又是北魏著名的佛学大师和译经大家,是北魏佛教昌盛的奠基人,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历史上巨匠式的人物。
          2. 昙曜大师是西域人,自幼出家,后到达佛教一度隆盛的北凉,以“禅业见称”。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灭北凉时,他随着大批移民来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与其他高僧一道颂佛弘法,对当时平城地区的佛教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受到太子恭宗拓跋晃的礼遇。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灭佛时,昙曜“誓欲守死”,在太子恭宗再三的劝喻下,才密持法服器物离开平城,逃亡于山泽,后来辗转来到中山(今河北定县)。在云冈石窟开凿前,也就是兴安元年(452年)文成帝复法的第二年,他奉诏匆匆离开中山,风尘仆仆地返回平城。
          3. 马识善人
          4. 《魏书·释老志》这样记载当时的情况:“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以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和平初年,昙曜代替去世的师贤,就任沙门统。早在文成帝复法的第二年,昙曜奉诏由中山返回京师,正逢文成帝出巡,他们在路上相遇,皇帝的御马上前衔住了昙曜的僧衣。当时,在场的人们都以为是马是善人,于是皇帝对昙曜奉之以师礼。昙曜建议文成帝在京城西的武州塞中,凿山开壁,建造石窟五所,在窟中各雕佛像一尊。这就是今天为世人所惊叹的昙曜五窟”。
        3. 云冈石窟开凿
          1. 云冈石窟的雕凿,是源自一个佛教徒富有想象力的政治设计。这个僧人的法号叫“法果”,这个高明的政治设计就是“皇帝即当今如来”。然而,真正将这个“政治秀”搬上石壁的则是昙曜。和平初年(460年),自中山回京的昙曜和尚继任“道人统”,并改称“沙门统”。他将法果“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活佛思想迅速转变为现实,建议在武州山为皇帝雕凿佛像。于是,一场浩大的开窟造佛运动开始了。
          2. 帝佛合一
      5. 为什么凿了这个石窟,为什么那个年代不建寺院,北魏凿石窟之前经历过一次灭佛运动,烧寺院,杀僧人,后代皇帝回复佛法之后,昙曜高僧提议凿石窟,这也是石窟开凿的导火线。还有北魏公元448年攻下北凉(甘肃武威)三万多人被虏掠到平城(包括昙曜在内)其中大量百工伎巧和高僧,也为石窟开凿储备了大量人力,北凉是当时佛教中心,攻北凉相当于把佛教中心搬到平城,这就是大致石窟开凿的背景。
    4. 为什么在武周山建云冈石窟
      1. 地理位置
        1.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坐落在云冈峪中部、武州川(今十里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3°7′20″,北纬40°6′35″。武州山,又称武周山、武州塞,主峰云冈,海拔1189米,地扼大同通往内蒙古的交通要道,自汉代以来就是北方边防的要塞。云冈峪全长24公里,于东端北有雷公山,南有马武山,西接武州山,峪中十里河纵贯东西,古称武州川。
        2. 北丝绸之路的东端/东部起点
          1. 汉代其地仍属平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因刘邦被困平城白登山之史实而闻名。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昭君出塞路经平城,在长胜店(后改为“琵琶老店”)小住后,经此道和藩出塞,至今左云蹄窟岭上还留有昭君坐骑的蹄窟痕迹。
        3. 走西口(杀虎口)
      2. 神山
        1. 北魏时,拓跋珪从天兴元年(398年)自盛乐(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经此道迁都平城,武州山在当时就是拓跋氏统治集团拜神祈雨的一座神山、灵山,因此于和平年间(460年)选择在此开凿石窟。在石窟寺的开凿中,这里云集了全国各种人才、工匠、僧侣,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北魏王室以及新型民族的魄力、融合东西各方的技艺,创造出石窟建造的“平城模式”。
      3. 石质
        1. 云冈石窟主体雕刻于侏罗系云冈组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夹粉砂质泥岩中。该石质可塑性强,结构相对细腻均匀,可以直接作为雕塑表层,而不需要用泥来代替。
        2. 莫高窟/云冈/龙门岩层对比
  2. 谷物与面包
    1. 谷物麦片
  3. 零食和饮料
    1. 薯片
    2. 苏打水
  4. 其他
    1. 水果
      1. 香蕉
      2. 苹果
    2. 蔬菜
      1. 洋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