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说
    1. 旧石器时代
      1. 石器(选拣石块,但还没打成一定的形状)
      2. 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近一步促进陶器的产生)
      3. 母系氏族社会(原始手工业:生产力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
        1.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半坡
          1. 彩陶的制作是他们重要的艺术成就,鱼纹和人面纹装饰
          2. 半地穴式
        2. 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
          1. 纺织工具
          2. 筑土构木
    2. 新石器时代
      1. 父系氏族社会(手工业、农业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1. 龙山文化 (黑陶)
  2. 装饰萌芽
    1. 开始使用街孔、利削、磨光、刻纹等技术(山顶洞人)
    2. 骨针的制作,已显得比较精致
    3. 把石地,骨片、兽牙、海贝等制成裝饰品,有的还染成红色加以美化
    4. 有原始宗教的观念,和一种超现实存在的意识反映(随葬品使用石器和其他装饰品,尸体上撒红色粉粒)
    5. 总结(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
      1. 原始人审美观念的反映,是装饰的萌芽
      2. 具有宗教意义
      3. 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即实用性大于审美性)
      4. 原始装饰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图腾”(宗教意义,体现着当时人对自然的恐惧)
        1. 往往采用一种动物或植物u
        2. 认为他们的祖先有这种图腾演变而来保护他们
        3. 图腾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保护作用)
  3. 石器工艺
    1. 旧石器时代
    2. 新时期时代
      1. 红山文化:大玉龙
    3. 介绍:1、人类早期主要生产工具 2、经过艺术思考,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3、玉器工艺由石器发展而成为的独立工艺种类
  4. 陶器工艺
    1. 简介
      1.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盛了生活用貝,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
    2. 彩陶
      1. 介绍/概述(由陕西 →青海,由东向西发展)
        1.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惊黄色的陶器
        2.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陶文化”也称“仰韶文化”。(因最早在河南通池仰韶村发现)
        3. 彩陶是用手捏制,再入窑去烧
        4. 彩陶的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充分体现了我们劳动祖先伟大的艺术创造力。
      2. 1、半坡型(质朴)
        1. 分布:半坡型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到达甘肃陇东
        2. 种类、造型: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
          1. 1. 卷唇圜底盆为典型
          2. 人面鱼纹彩陶盆
          3. 2. 小口尖底瓶
          4. 3. 菱形壶也称船形壶(口的两边器体上各有一耳)
          5. 船形彩陶壶
        3. 装饰花纹
          1. 1、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
          2. 2、鱼形花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线样(早期多用单体鱼纹,晚期则以复体鱼纹为多.)
          3. 3、人面型花纹具有特色
          4. 其中值得重视的是,在人面纹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出发笄的装饰,这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当时发饰的状况。
          5. 4、此外还有鸟纹、蛙纹等
        4. 装饰特点
          1.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角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3. 2、庙底沟型(律)
        1. 分布:陕西、甘肃
        2. 造型: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为典型
        3. 装饰花纹
          1. 1、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几何纹样
          2. 2、也有花瓣纹、羽状叶纹
          3. 3、鸟纹的应用更多(有的作停立观望状,有的展翅欲飞)
          4. 鹤衔鱼纹彩陶缸
        4. 装饰特点
          1. 庙底沟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而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2. 人面彩陶瓶
      4. 3、马家窑型(旋动、流畅)由庙底沟型发展分化而来
        1. 分布:甘肃、青海
        2. 造型:多为小口的壶、罐之类
          1. 螺旋纹彩陶翁(马家窑)
        3. 装饰花纹
          1. 1、装饰多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组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器物里面的装饰也十分丰满
          2. 2、其装饰流行采用大片的网格纹,细网格纹和粗线纹形成对比
          3. 3、纹样几乎饰满器皿的全部。(器物内部也有装饰花纹)
        4. 装饰特点
          1. 1、满。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从 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饰满了花纹,显得多而满。
          2. 2、内彩。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的装饰方法,
          3. 3、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不时期裝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
      5. 4、半山型(精巧繁密、饱满凝重)
        1. 分布:甘肃宁定
        2. 造型: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
          1. 罐体近似球形,底部微向内收,形成小底。器体较矮,器腹的直径与高相等或超过高度,小口,有颈或无颈。
        3. 装饰纹样
          1. 1、用旋涡纹(或称螺旋纹)组成裝饰,这种旋涡纹有的排成单独的个体,有的彼此钩连。
          2. 2、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数个单位。
        4. 装饰特点
          1. 半山型彩陶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的美。
      6. 5、马厂型(粗犷、豪放、庄重、注重大效果)由半山型发展而来
        1. 分布:青海
        2. 发展阶段
          1. 早期:双耳罐为主,,裝饰花纹虽流行红黑两彩,但不常用红黑相间的画法。虽运用锯齿纹,但已不甚流行,并且锯齿纹又粗又钝
          2. 中期:彩陶壶的数量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圈纹很流行(四大圈纹是由漩涡纹发展而来的)
          3. 晚期:彩绘流于简化,多运用波折纹
        3. 造型:罐的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小口双耳罐是其典型。
        4. 装饰花纹
          1. 1、常见的有折线纹、回纹,而人形纹(或称蛙纹)最有特色;大体是从繁逐渐演变为简。(蛙纹可以作为图腾象征,有生殖崇拜的信仰)
          2. 2、由半山型演变来的四大圈纹,这时突出的是在圈纹中加以裝饰,各种不同的填饰达200多种,变化丰富多彩。
          3. 3、纹饰中锯齿纹逐渐消失,常见的有简练的直线纹、回纹、旋纹、网文等。旋纹发展成为简单的四大圈纹。
        5. 装饰特点
          1. 直线的运用是马厂型彩陶的特点
      7. 彩陶的装饰艺术特点
        1. 1、彩陶的装饰位置,一般都与器血的使用条件相适应。
          1. 例如。彩陶罐大都装饰在罐体的肩部,彩陶钵大都装饰在钵的内侧,注意视线的接触面
        2. 2、根据器皿的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装饰花纹。
          1. 例如口缘部分,为了适应向外倾斜的斜面,多采用锯齿纹;在腹部的下段,为了适应器体的向内收缩,多采用垂幛纹;而在腹和肩的主要部位,则以较大的圆圈纹、葫芦纹、网格纹等作为主花纹。
        3. 3、在装饰布局上,已注意了从不同的视角,体现装饰的完整效果。
          1. 例如从彩陶罐的侧面看,是一种有变化的连续图案,而从俯视面看,则构成一个圆适合图案整体。这种图案构图手法;大大来丰富裝饰艺术效果。
        4. 4、图案的样式化
          1. 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至彩的几何图察为主体;但也有山纹 水纹。以及人形和鱼、鸟、马、大,鹿等动物纹,还有少量形象并不明确的谷叶纹和花辦纹,。这些花纹,大都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提炼和概括,达到了图案的样式化。这些装饰图案的创造,是我们劳动祖先对于当时生活的反映。
      8. 装饰图案产生的原因
        1. 1、编织模拟
        2. 2、劳动的节奏感
        3. 3、图腾的表号话
        4. 4、自然物的抽象化
      9. 彩陶图案中形式法则的应用
        1. 1、对比法
          1. 对比法是彩陶工艺在装饰上运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在运用线的对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旋涡纹的流动曲线和网格的精的直线,取得了曲与直、动与静的对比的美。半坡型彩陶多用直线,马家窑型彩陶多用曲线,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2. 2、分割法
          1. 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各种艺术变化。分割法以比例为手段,使装饰面产生不同的区域,使纹样之间产生各种间隔,以达到装饰上的节奏和韵律的美。
        3. 3、开光法
          1. 开光法是我国装饰艺术上常见的一- 种传统于法。开光法就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的部位。这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是能突出主体,增加层次。开光法,最是见于马家窑型彩陶,在一个陶罐的肩部用旋涡纹进行开光,中间饰以蛙纹。
        4. 4、双关法
          1. 1、双关法是彩陶工艺的一种章越的裝饰手法。双关可分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两种。形体双关是指一种装饰组织正看是一个形,倒看也是一个形; 色彩双关则是指黑白两色都可构成纹样,黑色是一种花纹,白色也是一种花纹。从黑色花纹看,是以白色为地色;从白色花纹看,是以黑色为地色。 2、半山型彩陶的葫芦纹,是一种典型的形休双关,它正看成一个葫芦形,在两个葫芦形相连接的空同,倒看也是一个葫芦形
          2. 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都是运用交替交化,半山型形陶的形体双关,多是同形同质 庙底 沟彩陶的色彩双关,则多是异形异质,前者有规律的美,后者有变化的美。
        5. 5,多效 装饰法
          1. 多效装饰法是一个创新的名词,并不一定十分妥 帖,是指可使器皿装饰具有正视、俯视等多角度的欣赏效果的方法。即一种图案组织,正视时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俯视时也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
    3. 黑陶
      1. 概述
        1. 彩陶工艺衰落,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 “黑陶文化”。因为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2. 种类
        1. 早期龙山文化,或称“庙底沟第二期文化”(黄河流域) 绳↓;篮↑
          1. 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多为粗灰陶,纹饰以篮纹为最多,绳纹次之;也有划纹和堆贴装饰。薄而光的蛋壳黑陶有少量发现、多为陶鼎和陶斝,而无陶鬲,这是早起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
        2. 河南龙山文化,又称“后冈第二期文化”,(河南、山西和河北南部) 绳↑;篮↓
          1. 红陶减少,黑陶增加,并出现典型的蛋壳黑陶。纹饰以绳纹最多,篮纹次之。器形种类增多,有甑、甗,陶鼎和陶斝减少,而单把陶鬲却大量出现。
          2. 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第二期文化。 绳↑;篮↑
          3. 多黑陶占十分之二。纹饰以绳纹和篮纹最普遍。单把鬲、斝和绳纹罐最常见,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筑为主,少数用模制和轮制
        3. 典型龙山文化(以山地为中心) 绳↓;篮↓
          1. 以轮制为最多,约占全部陶器的一半以上。薄而光的蛋壳黑陶的大量出现,是这类文化的突出特征。纹饰有弦纹和划纹,但以素面或磨光的为最多,绳纹、篮纹极罕见。器形常见有鬹和鬼脸式腿的鼎,高圈足镂孔豆和杯、盘等也很多
        4. 良渚文化(浙江北部) 绳↑;篮↑
          1. 陶器的制作多为轮制,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漆黑色的光泽。 ,圈足多有镂孔。并饰以弦纹和竹节纹,除了黑陶以外,也有红陶和灰陶。 多以篮纹、绳纹作裝饰。鱼鳍形足陶鼎具有代表性,显示出了南方的地方色彩。
      3. 工艺制作技术
        1. 黑陶的工艺制作,已经采用轮制。制陶工艺由手工的泥条盘筑法到轮制,是一个极大的技术革新。它使所制器形浑圆工整,器皿的口腹、底皆趋于正圆的形式。器胎厚薄均匀,也大大提高了制陶生产力。同时,这时期已掌握了封密技不,陶窑也有很大的改进,例如火口很小,有较窄较深的火膛,这能加强窑室的温度,也便于在烧时封闭而使之还原,提高器物的烧成硬度,并产生灰或黑的色彩效果。这些因素,形成了黑陶工艺的特殊的艺术风格。
        2. 陶胎的灰黑色,用红、黑彩进行装饰,不易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由于这种局限,所以黑陶工艺在造型上别出一格。如果说彩陶工艺是以彩绘装饰见长,黑陶工艺则是以造型取胜。
      4. 四大特点
        1. 黑、薄、光,纽四个特点。黑是指它有乌黑的色彩;薄是指器体很薄,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称,光是指它具有光泽的器表;纽是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5. 造型(陶器工艺的造型,是适应生活实用的要求而考虑的)
        1. 鬲足:为了在火上使用时扩大受热的面积,缩短烧煮的时间而设计的。
        2. 甗:是为了使器物的下部能煮 上面能蒸,使蒸和煮结合的器血。
        3. 簋:相当于碗
        4. 鬹:,它既是逐渐走向形象化,又不断提高实用功能。体现了原始社会工艺制作者的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思想。
      6. 总结
        1. 黑陶工艺的装饰,一般不用彩绘,除上面所谈到的用镂空的手法外,大都朴素无华。但在轮制过程中,往往在器皿上形成凹凸的单线或复线轮纹(或称弦纹),使人感到一种节奏美。
      7. 黑陶的造型,比之彩陶工艺更是丰富多样,并且也逐渐定型化
      8. 不只是器型,器物各部分的附件也更丰富了。不少器皿增加了器盖,有的盖还可两用,把盖反转过来可当作盘,有的盖还作成动物形的纽,更是别具匠心。有的器物增加了流(如鬶),便于倒取流质的食物和汁液。有的器物则增添了把手。
    4. 几何印纹陶
      1. 概说
        1.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制陶工艺,除了早期以黄河中上游为中心的彩陶工艺,和继之而起的以黄河下游为中心的黑陶工艺外,在长江以南的东南广大地区,又发展了另一种陶器,被称为几何印纹陶。这种几何印纹陶的装饰因纯系印压的几何纹而名。
      2. 分类
        1. 印纹软陶
        2. 印纹硬陶
      3. 制作
        1.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l棪制和轮制几种。陶器上的几何形花纹;是在陶坯未干前,用印模按照所定部位捺印上去的,然后进行烧制。
      4. 纹样
        1. 常见的有水浪纹、水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几十种
  5. 其他工艺
    1. 1、牙骨雕
      1. 北京猿人遗址中就已发现大量破碎骨片,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多种骨制工具。
      2. 河姆渡出土的双鸟纹骨匕,双鸟异首同身,组成两组图案,骨匕的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有节奏的几何纹装饰,形成一个完整的装饰画面
      3. 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骨笄和骨坠,制作都很精巧,还曾出土象牙梳两件,制作精美。
    2. 2、染织
      1. 原始社会的染织,处于萌芽状态。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一个磨制精致的骨针。骨针的发明,标志着人们已能缝制简单的衣服。当然,那时还只是用兽皮来作为衣服的材料
      2.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各地遗址中普遍出现了骨针、骨锥、陶纺轮、石纺轮等。纺轮的应用,使纺织纤维利用纺轮的转动捻成纺线,这在当时可说是一种先进的纺织工具
      3. 龙山文化时期的染织工艺,有着进一步的发展。这时发明了织布的骨梭。织梭的创造,改变了过去“手经指挂”的操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
    3. 3、编织
      1. 在半坡和庙底沟的陶器上,都发现过印有编织的席纹。
  6. 结语
    1. 1. 实用和装饰的统一
    2. 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3. 3. 形式感的应用
    4. 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