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事件背景
- 1941年,与德国空军作战的盟军飞机损失惨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授沃德应军方要求,利用统计知识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
-
调查结果
- 机翼最容易被击中,机尾则最少被击中
-
提出观点
- “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
-
军方质疑
- 军方认为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
沃德教授解释
- 战死或被俘的飞行员无法发表意见,所弹痕数据的来源就有着严重偏差。
- 即使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他们的意见也需要有所保留,因为他们大都是机翼中弹而机尾未中弹的幸存者。而多次被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
事件结果
- 军方采用教授的建议,
-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 所谓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由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 幸存者偏差产生的原因就是统计样本的片面性
-
幸存者偏差的案例
- 淘宝上卖极限运动设备的商家,尤其卖降落伞,滑翔伞的卖家,好评都是满的,从来没有差评。但产品是不会百分百完美的,有可能是因为能发好评的都是使用了产品后活下来的人,而对于那些想发差评的冤魂而言,他们却已经没有机会了。
- 由于认知局限,人们通常只能看到那些“看得见”的现象,如受损的飞机,就医的病人,企业的财务报告,成功的名人等等,却忽略了那些没有被人们所看到的真相,如未返航的飞机,生体健康的人,破产的公司,失败的投资者等等。
-
幸存者偏差的产生条件
-
方式
- 如果不采用抽样统计的方式,而是能够全部检查,了解到完整的事实,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会有偏差。
-
分布
- 如果被调查者的总体分布均匀,抽样统计通常是不会有幸存者偏差的。
-
概率
- 抽样时总体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具有不同分布的群体没有被包括在抽样框内。
-
如何尽量避免幸存者偏差
-
建立“概率论”思维
- 概率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个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会趋向于一个平均水平,也即“均值回归”
-
避免陷入“简单逻辑”
- “简单逻辑”就是一个人在面对某件事情时,不用思考就能出现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法虽然省时省力,但缺点也很明显,会导致最终的结论出现偏差。
- 学会拆分任务
-
启发
- 幸存者偏差,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难以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尽量减少偏差,确保准确性。
- 不是每个人都是幸存者,“天妒英才”是因为没有人在乎蠢货能活多久。“红颜薄命”是因为没有人在意丑女能活多久。
- 停止对幸存者的迷信,可以看到像马云这种“一将功成‘”的辉煌,也要看到“万古枯”的无数创业者
- 看不见的弹痕才最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