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土本色
    1. 乡土性的社会基层
      1.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2. 中国人到哪里都尝试种地,在泥土中讨生活
      3. 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土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
    2. 乡土社会的特点1: 定居,不流动
      1. 农耕文明是定居的,农民生长在泥土中
      2. 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3. 乡土社会的扩展形式: 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或找到新的土地生存,或没找到土地被淘汰
    3. 乡土社会的特点2: 人与人之间孤立、有隔膜
      1. 农耕活动的分工程度低
      2. 农业本身没有聚集很多人在一起的需要
      3. 因为自给自足,所以村落与村落之间相互独立,不需要往来。
    4. 乡土社会的特点3: 农村聚村而居的居住形式
      1. 一户人家是乡下最小的社区
      2. 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1. 耕地面积小不需要分散居住
        2. 出于水利的需要,有合作需要
        3. 为了安全考虑
        4. 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
      3. 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村落
    5. 乡土社会的特点4:熟悉的社会
      1. 生于斯,长于斯的不流动社会,塑造了熟人社会
      2. 熟人社会的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一切都靠熟人间的约定俗成
      3. 熟悉来自于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亲密感觉
      4. 礼俗社会的规矩来自熟悉和陶炼
      5. 现代社会靠法律,熟人社会靠习惯
        1. 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 人与人交往需要法律,这是一种契约精神;
        2. 熟人组成的乡土社会, 人与人交往需要的是心照不宣的规矩,这是一种生活习惯
      6. 熟人社会来自于长时间接触,来自于乡土社会不流动的特性
      7. 乡土社会核心特征是熟悉,对身边人和环境的熟悉
        1. 对人的熟悉,塑造熟人社会
        2. 对环境的熟悉,获得经验性知识而非普遍的真理
    6. 乡土社会与现代格格不入
      1. “土气”也就含有了贬义。
  2. 文字下乡
    1.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的“愚”
      1. 乡下人的愚是缺乏城里人的知识,而不是智力问题
      2. 乡下人的愚是因为他们不识字
        1. 缺乏易于识字的环境
        2. 缺乏对文字的需要
      3. 乡下孩子识字不如教授的孩子,而教授的孩子捉蚱蜢不如乡下孩子——各有所长
    2. 乡土社会的熟人特性, 决定了乡下人不需要文字
      1. 人们生活在面对面的社群汇总,可以不必互报姓名而知道对方是谁
      2. 文字本质上是为了记录和传递信息,是双方约定的一种意义记号
      3. 乡土社会都是直接社交,所以无需文字
      4. 传情达意需要和特定的情景相联系,文字传情达意存在着局限性
      5. 口语的直接接触,决定了它在传情达意上具备文字没有的优势
      6. 所以乡土社会不用文字 不是愚的表现
    3. 共同语言和特殊语言的区别
      1. 语言本质上是具备社会性的象征体系
        1. 象征性:声音所表达的意义是联想附加上去的,具有随意性
        2. 社会性,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是多数人共认的
      2. 共同语言:群体越大,共同经验越有限,语言就越简单
      3. 少数人之间,因为交往需要会形成特殊语言(行话)
        1. 亲密社群是形成特殊语言的基础
      4. 语言的局限性是传情达意多少公式化和走样
      5. 以熟人为基础的乡土社会,人们可以借助意会而无需文字甚至语言
        1. 一个动作、语气、感叹词就能表达情意
    4. 文字下乡与乡土社会的矛盾
      1. 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
      2. 乡土社会的熟人性质决定了乡下人对文字的需求不高
      3. 语言、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
  3. 再论文字下乡
    1. 文字产生的原因
      1. 人和人传情达意受到了阻隔
        1. 空间的阻隔(第二章)
        2. 时间的阻隔
          1. 个人的今昔之隔
          2. 通过记忆,每个人的现在都是他个人过去的总和
          3. 社会的世代之隔
          4. 文化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积累
          5. 每个人身上也有民族文化的基因
          6. 通过记忆,每个人的现在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总和
          7. 学习是通过记忆和积累概念,打破时间的阻隔
    2. 乡土社会为什么不需要文字
      1. 直接社交的空间格局决定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
      2. 一切文化不能没有词和记忆
        1. 概念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
        2. 记忆是有选择性的,为了当下的生活
      3. 乡土社会的熟悉性、不流动性
        1. 乡土社会的记忆是世代重复的
          1. 因为世代重复,记忆变得多余
          2. 历史也是多余的
          3. 没有世代的时间之隔
        2. 乡土社会的日常是每天重复的
          1. 没有个人的今昔之隔
    3. 文字源于空间和时间的阻隔, 而乡土社会没有这种时空阻隔
      1. 空间上
        1. 乡土社会
          1. 直接社交 无需文字
        2. 城市社会
          1. 简介社交,空间阻隔
      2. 时间上
        1. 乡土社会
          1. 个人经历
          2. 每日重复的生活记忆是多余的
          3. 社会历史
          4. 每代人的生活重复,历史多余
        2. 城市社会
          1. 个人经历
          2. 每天的经历都会不同
          3. 社会历史
          4. 每天都有新闻发生
  4. 差序格局
    1. 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公德心
      1. 对于”公家的“只有权力而没有义务
      2. 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
      3. 私的毛病源于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
    2. 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
      1. 团体格局
        1. 社会是一捆柴,每个人属于其中一束
        2. 团体有清晰界限,个人是否属于团体也是清晰分明
        3. 家庭的界限也清楚
        4. 西方社会争权力,每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
          1. 国家变成了为每个人谋取礼仪的机构
    3. 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
      1. 差序格局
        1. 亲缘关系
          1. 家的范围
          2. 以自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形成的等差递减的一层层同心圆网络
          3. 每个人的关系网都是独一无二的
        2. 地缘关系
          1. 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画出一个圈子
          2. 因中心势力的大小形成可伸缩的社会圈子
        3. 中国社会讲交情、攀关系,人与人之间,因亲属远近而有差等的次序
        4. 儒家文化中的差序格局
          1. 孔子讲克己复礼,推己及人 孔子的道德系统依旧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差序层次
          2. 西方个人主义讲独立和权力,中国自我主义讲自我中心 孔子的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递推
        5. 以自己为中心的,可伸缩的关系网络
          1. 公与私是相对而言的
          2. 对国家而言是私,对家族而言则是公
          3. 自己是中心, 而国家只是由自己推出去的一个圈子
          4. 克己成为了最重要的美德,而不会克群
          5. 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5.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1. 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起源
      1. 团体格局起源于部落形态
        1. 个人间靠着共同的架子联系在一起,个人不能单独的在山里求生
        2. 先有国家,后有公民
        3. 先有上游学校,再有学生、同学关系
      2. 差序格局起源于乡土社会
        1. 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
        2. 和别人的关系是后起的、次要的
        3. 差序格局中,人和人之间相互独立
    2. 团体格局中的道德观念形成了笼罩万有的神和超于个人的实在
      1. 宗教成为了团体格局道德观念的来源
      2. 宗教派生出的道德观念
        1.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 神对每个人公正
      3. 团体格局形成上帝的观念,进而形成人人平等的道德
      4. 神的意志需要代理人牧师执行,国家意志需要代理人官吏执行
      5. 团体格局中存在普遍的爱
        1. 神对于人的爱是超越个体的
        2. 人与国家是个体与团队的关系
    3. 差序格局以自己作为社会关系网的中心,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
      1. 从己推出的两条线
        1. 亲属:亲子与同胞——孝悌
        2. 朋友:忠信
      2. “仁”的观念是对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的总和
        1. 克己复礼为仁
        2. 中国文化中的仁,并不等同于西方文化中普遍性的爱
      3. 道德是从自我出发的
        1. 没有超越个人的道德观念
        2. 没有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
      4. 团体道德确实,在公私的冲突中看得更明显
        1. 舜为天子,假使父亲杀人,也会先完成私人的道德
      5. 因而,在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之中,道德标准缺乏普遍性
        1. 道德标准不能脱离有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2.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会因为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伸缩
          1. 与自己的关系成为了评判一切的标准
        3. 团体格局中的普遍标准和人人平等,在差序格局中是不存在的
    4. 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塑造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6. 家族
    1.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大家庭)
      1. 不是人数的概念
        1. 十多个孩子也是小家庭
      2. 而是结构的关系
        1. 结构更为复杂,公婆儿媳四个人也是大家庭
    2. 中西方家庭的区别
      1. 西方团体格局中的家
        1. 亲子为结构,生育为功能
          1. 生育社群
          2. 孩子长大后离开家庭
          3. 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作为社群是暂时的
          4. 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负责
        2. 夫妇是主轴,子女是团体中的配角
          1. 家以夫妻横向关系为中心
        3. 夫妻情感是家的凝合力量
      2. 中国差序格局中的家
        1. 沿父系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2. 家的功能不限于生育, 还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
          1. 家是事业社群
          2. 家庭扩展成家族,亲子结构扩大和复杂化
          3. 因功能的多样化, 家族也必须是长期连续的而不能是暂时的
        3. 父子、婆媳是主轴,夫妻关系是配轴
          1. 家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中心
        4. 事业维护了家的内在稳定性
          1. 事业排斥夫妻间的普通情感
          2. 事业讲求纪律和效率
      3. 乡土社会夫妻间情感淡漠
        1. 乡土社会家不是情感凝合,二十事业凝合
        2. 夫妻间情感的淡漠是因为太多功能被拉入家庭
        3. 夫妻关系成了家中的配轴
    3. 中西方社会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并存,只是各有侧重
  7. 男女有别
    1. 乡土社会中的家族是一个事业社群
      1. 讲究纪律和效率
      2. 排斥私情
    2. 感情定向与感情
      1. 感情定向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
        1. 感情定向具有社会文化属性
      2. 感情产生的原因
        1. 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产生
      3. 感情的特点
        1. 从社会关系上说,具有破坏和创造的作用
        2. 相当于激动,造成社会关系紧张的状态
        3. 感情淡漠是社会关系稳定的表示
          1. 感情淡漠是因为了解和熟悉
          2. 熟悉引起的是亲密感觉 而不是激动性的感情
    3. 两种文化模式
      1. 阿波罗式的文化
        1. 西方古典精神
          1. 宇宙秩序是超人类的创造,人不过是接受它
          2. 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人无力挽回
        2. 乡土社会
          1. 熟悉关系和长期共同生活
      2. 浮士德式的文化
        1. 西方现代文化
          1. 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障碍的克服
          2. 生命的意义在于克服障碍和无尽的创造
        2. 中国现代社会
    4. 乡村社会中男女有别
      1. 乡土社会中阻碍人与人充分了解的是生理上的差别
        1. 性别的鸿沟成为乡土社会的基本阻碍
      2. 男女差别造成的隔膜难以消除
        1. 再次相异的基础上追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
          1. 用强烈的情感去改变这种社会关系
        2. 浮士德式的恋爱是一项探险
          1. 恋爱不以实用为目的,二十追求生命意义的创造
          2. 恋爱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3. 这样的恋爱使社会关系不稳定
          4. 这对基于社会关系的基本事业是一种破坏
        3. 乡土社会追求稳定,不允许浮士德式的精神存在
          1. 认定男女有别,而不必求同
          2. 生活上男女加以隔离
          3. 形式上隔离:男女授受不亲
          4. 心理上隔离:不必希望对方心理上的契合
        4. 凝合家的力量便是同性间的组合
          1. 家族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
          2. 父子、婆媳是主轴,夫妻是辅轴
        5. 中国传统的情感定向
          1. 向同性方面发展
          2. 缺乏两性间求同的动力
          3. 更多在实利上打算,追求现实的实用精神
          4. 实用理性
          5. 儒家不谈鬼神
          6. 不追求改变世界,而是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外在秩序
          7. 阿波罗式的文化
          8. 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
          9. 安稳的社会
  8. 礼治秩序
    1. 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1. 法治: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依靠法律来维持
        1. 法官解释法律文条就会加上人的因素
        2. 实际上是“人依法而治”
      2. 人治:不依赖法律的统治
        1. 有权利的人凭借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2. 不依法律的统治,本质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3. 乡土社会不等于无政府状态
        1. 无政府状态是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
        2. 无政府状态是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一种无治而治的社会
    2.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1. 礼并不带有慈善、文明的含义
      2. 礼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1. 商朝的活人祭祀是礼
        2. 鲁四爷不让祥林嫂干活也是礼
      3. 礼未必符合现代标准
        1. 残酷与否和合礼与否没有关系
    3. 礼治与法治的区别
      1. 本质
        1. 礼是社会合适的行为规范
        2. 法是国家权力机构规定的行为规范
      2. 维持礼和法的力量不同
        1. 维持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1.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2. 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让人们重视前人的经验
          3. 世代重复的生活让前人的经验具有借鉴价值
          4. 经验追求的是有效,不必在乎学理
          5. 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
          6. 人们对传统的敬畏来自于人们对经验的崇拜
          7. 礼就是按照仪式做,并对仪式充满敬畏
          8. 礼并不是靠外在权力推行,而是在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
          9. 人对礼的服从是主动的
          10. 礼本质上是由个人对传统的服从所维持
        2. 维持法律的是国家的权力机构
      3. 法律、道德和礼的区别
        1. 法律
          1. 法律是从外部限制人
          2. 违反法所得到的的是惩罚
          3. 是个人对国家权力的被动服从
        2. 道德
          1. 由社会舆论所维持
          2. 违反道德受他人唾弃,是耻
          1. 由个人习惯维持
          2. 违背礼心中会自觉不合适
          3. 是个人对传统的主动服从
      4. 社会形态不同
        1. 礼治社会以熟悉社会为背景
          1. 礼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2. 法治社会以团体合作和快速变化的时代为背景
          1. 陌生人之间的合作需要契约精神
  9. 无讼
    1. 乡土社会排斥律师
      1. 乡土社会中,律师和恶行联系在一起
        1. 乡土社会的规则人人烂熟于心
          1. 律师让人想到挑拨是非·
        2. 乡土社会的秩序靠礼俗来维持
      2. 但在法治社会律师是很体面的身份
        1. 都市社会法律成了专门知识
        2. 都市社会的秩序靠法律来维持
    2. 乡土社会的规则体系—礼治
      1. 维持社会秩序靠礼俗传统
        1. 维持的方式是调节
      2. 所有人都对规则烂熟于心, 不知礼就是败类
        1. 规则传统来源于长期稳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稳定不变
        2. 规则是一种内在习惯,来源于父母老师的教化
        3. 违反规则和诉讼是一件可耻之事
        4. 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训斥诉讼双方
    3. 都市社会的规则体系—法治
      1. 维持社会秩序靠法律制度
        1. 维持的方式是诉讼
      2. 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规则,法律成为专业知识
        1. 法律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不断生成和变化
        2. 法律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
        3. 诉讼关乎权利,而不涉及道德教化
      3. 不识法律是正常的
    4. 乡土社会与现代司法的冲突
      1. 乡土社会讲究差序格局,现代司法采用个人平等主义(团体格局)
      2. 只有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才会选择现代司法制度
        1. 在司法处打官司的人在乡民来看是败类
        2. 司法处在乡下人眼中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
      3. 推行现代法治下乡的困境
        1. 现代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
          1. 礼治中的败类在法治中合法
        2. 不能在乡土社会有效建立法治秩序
          1. 普通乡民不认可,认为包庇了恶人
      4. 推行法治下乡,需要想革新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
  10. 无为政治
    1. 权力的两个流派
      1. 社会冲突角度:横暴权力
        1. 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阶级间的主从形态中
        2. 这种权力的基础是武力支配
        3. 统治阶级使用权力去支配被统治阶级
          1. 冲突是统治阶级用武力的方式让被统治阶级曲阜
          2. 这种权力是压迫性质的
          3. 阶级斗争会永远继续
        4. 国家和征服都是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工具
      2. 社会合作角度:同意权力
        1. 权力来源于社会分工和合作
          1. 合作团体中的个人契约精神的基础上, 有要求他人完成所分配工作的权利
        2. 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
        3. 每个人都可以行使权力,也必须履行义务
          1. 自己的权利是别人的义务,别人的权利是自己的义务
    2. 权力与经济利益
      1. 人们喜欢权力,本质上是因为从权力中得到经济利益
        1. 若权力无利可图,满世界都是许由、务光
      2. 同意权力下,社会用荣誉和高薪来引诱人掌有权力
      3. 横暴权力下经济利益是获得权力的核心目的
        1. 甲用权力统治乙是因为乙有剩余价值 (乙团体的生产量超过消费量)
          1. 工业社会横暴权力的获利方式:剥削劳动力的剩余价值
          2. 农业社会横暴权力的获利方式:赶走土著,占有他们的土地来耕种
    3. 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格局
      1. 皇权:横暴权力
        1. 乡土社会缺乏抵抗能力,成为皇权发祥地
        2. 乡土社会支撑强大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
          1. 农业的剩余价值不足
          2. 人口越多,剩余价值越少
        3. 农业社会与皇权的死循环
          1. 朝代更替的本质是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2. 和平年代皇帝的雄图大略极易变成虐政
          3. 皇权的出路就是无为政治
          4. 农民本身的剩余价值不多,和平年代避免有所作为,过度剥削被统治阶级
      2. 乡土社会:同意权力
        1. 皇权的无为政治让乡土社会活的同意权力
        2. 同意权力的范围非常狭小
          1. 同意权力的基础是分工合作
          2. 乡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4. 冲突与权力的混合
  11. 长老统治
    1.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1. 横暴权力并不是很强
        1. 发生于社会冲突
        2. 无为政治的影响
      2. 同意权力的范围也很小
        1. 发生于社会合作
        2.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
      3. 教化权力
        1. 发生于社会继替
          1. 也就是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
        2. 每个人来到世界,都要接受一番教化
        3. 社会规律需要教化
          1. 传递教化需要强制
          2. 强制中产生了教化权力
    2. 教化权力的独特性
      1. 与同意权力的区别
        1. 不承认被教化者的自由意志
        2. 教化过程中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机会
        3. 文化传统先于被教化者而存在
      2. 与横暴权力的区别
        1. 被教化者无力创立新的秩序,但也没有服从的心愿
        2. 教化权力不以剥削被教化者获利为目的
        3. 教化权力是一个损人利己的工作
      3. 目的: 为社会培养出合于群体生活的分子
        1. 教化权力是为了社会,也是为了被教化者
      4. 教化权力是文化性的,而非政治性的
        1. 文化传统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
        2. 政治是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
        3. 文化传统对于社会新分子总是强制的
    3. 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
      1. 乡土社会
        1. 变化少,文化稳定
        2. 稳定的文化使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
          1. 年龄大、经验丰富,能力强
          2. 年长之人便可做自己的老师
        3. 教化权力效力的发生就是基于长幼之序
          1. 中国社会重视所谓的长幼秩序,就是对教化权力的重视
          2. “先生”即可为老师
        4. 乡土社会是前喻社会
          1. 爷爷教孙子礼节规矩
      2. 现代社会
        1. 变化多,文化不稳定
        2. 不稳定的文化使教化权力缩小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1. 能力无关年龄,而是关于智力和专业
          2. 变迁中,习惯变成了阻碍,经验变成了落伍
          3. 年幼的人反而知道的多
        3. 尊卑不在年龄,长幼比较失去意义
        4. 现代社会是后喻社会
          1. 孙子教爷爷手机支付
      3. 乡土社会的长老统治
        1. 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还有两者之外的教化权力
        2. 文化越稳定,教化权力的力量越大,长老的影响力越大
  12. 血缘和地缘
    1. 乡土社会的血缘和地缘
      1. 血缘
        1. 缺乏变动的社会年长者形成对年幼者的强制权力
          1. 教化权力
        2. 血缘社会主要指的是由生育形成的关系
          1. 父系、单系的家庭组织
        3. 血缘社会生育关系决定社会地位
          1. 血缘社会稳定而缺乏变动
          2. 子承父业(职业、身份、财富)
        4. 血缘决定社会地位,维持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这是无法竞争也无需竞争的社会
      2. 地缘
        1. 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1. 地域上的远近决定了血缘上的亲疏
          2.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决定了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2. 当家族社群发生人地矛盾时,会逼社群分裂,分裂出去的社群依然会追认血缘
          1. 乡土社会地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
          2. 籍贯也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2. 乡土社会的外来人和商业
      1. 乡土社会的外来人很难变成本地人
        1. 地缘关系难以取代血缘关系
      2. 外来人变成本地人的条件
        1. 获取村里的土地
          1. 乡土社会土地不轻易卖给外人
          2. 获得土地才能轻易在当地生根
        2. 通过婚姻进入当地的亲属圈
          1. 娶本地人为妻,首先也得有土地
      3.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排斥陌生人,外来人难以被接纳
      4. 外来人与商业
        1. 外来人没有人情负担,便于金钱清算
        2. 外来人成为商业活动的媒介
          1.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3. 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商业
      1. 乡土社会的商业困境
        1. 血缘社会限制了竞争性的社会活动
        2. 亲密社群的团结性依赖于互欠的人情
          1. 清算等于绝交
        3. 重叠的人情增加了社会关系的负担
          1. 减轻人情负担的方式——寻找外来人作为金钱上的媒介
        4. 交易靠人情来维持
          1. 人情难以当场清算
          2. 人情负担使人们避免同族人之间的交易
        5. 以血缘为基础的人情社会不存在商业
          1. 当场清算是陌生人间的行为
      2. 现代社会的商业
        1. 社会越发达,交往越频繁,越需要当场清算
          1. 现代社会是地缘社会
        2. 地缘是从商业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1. 地缘社会以契约为基础
          2. 契约和法律来源于同意权力的支持
        3. 地缘社会的商业需要的是理性而不是人情
  13. 名实的分离
    1. 社会结构与权力结构
      1. 乡土社会—社会变动的速率影响社会变动的方式
      2. 权力的性质
        1. 横暴权力
          1. 发生于社会冲突
        2. 同意权力
          1. 发生于社会合作
        3. 长老权力(教化权力)
          1. 发生于社会继替
          2. 社会继替——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流动
          3. 社会变动越慢,长老权力越有势力
        4. 时势权力
          1. 发生于社会变迁
          2. 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3. 社会变动越快,时势权力越有势力
      3. 社会结构的性质
        1. 社会结构——人造出来,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
        2. 社会结构的变动源于人的需要
      4. 社会结构变迁
        1. 发生在旧有的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之时
        2. 原因:人们不会守住没有效力的工具
        3. 新的方法——发明或外来输入
          1. 形成文化英雄
    2. 时势权力
      1. 形成环境
      2. 形成条件
      3. 形成的阻力
      4. 时势权力是避免社会变迁引起混乱的条件
        1. 体现:领导阶层适应社会变迁的速率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 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深化改革
    3. 权力与反对
      1. 长老权力(教化权力)
        1. 不发生反对,也不容忍反对
          1. 长老权力存在的合法性: 教化所传递的文化知识有效
        2. 乡土环境固定
          1. 社会变迁不至引发人事冲突
      2. 横暴权力
        1. 没有反对 只有反抗
          1. 必须压制反抗
      3. 同意权力
        1. 奖励、反对都在同意权力中发生
          1. 同意权力建立在契约上
        2. 反对是获得同意的必要步骤
      4. 时势权力
        1. 反对在于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
        2. 时势权力,争取人民的跟从
          1. 反对成了对垒
          2. 近代的国共两党
          3.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4. 长老权力下的名实分离
      1.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变成了注释
        1. 以注释的方式寻找对社会变动的适应
        2. 反对变成注释实际上巩固了长老权力
      2. 长老权力不容反对,但可以歪曲解释
        1. 反对是对内容的歪曲解释
        2. 名实分离和虚伪成了必然
          1. 长老权力的命令和下面人的执行已经不是一回事
        3. 留面子是表面的“不违背” (实质上违背了教化)
          1. 因此,长老权力默许了这种歪曲解释
      3. 社会变迁越快,名实分离越远
  14. 从欲望到需求
    1. 欲望和需求的区别
      1. 不同时代
        1. 乡土社会靠欲望行事
        2. 现代社会靠需求和计划
      2. 人类行为的动机
        1. 意志
          1. 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2. 欲望
          1. 规定人类行为的方向
    2. 欲望与社会需求
      1. 人类按照欲望行动
        1. 有利于个人的健全发展和社会的完整
      2. 看不见的手
        1. 个人欲望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3. 欲望是文化事实
        1. 文化传统塑造个人欲望
        2. 自然力量的淘汰作用
          1. 淘汰掉不合于人类生存的文化
        3. 思想文化保留人类生存经验
        4. 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
          1. 经过自然淘汰后留下的生活方式
    3. 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
      1. 乡土社会
        1. 熟悉社会
          1. 经验积累
          2. 无法选择
          3. 文化传统
          4. 塑造欲望
          5. 欲望合于生存需要
      2. 现代社会
        1. 变迁社会
          1. 分析行为和目的
          2. 探究事物的功能
          3. 根据分析形成需要
          4. 计划指导行为
          5. 理性时代
          6. 知识即权力
          7. 时势权力
          8. 变迁社会的权力
  15. 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