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鸟的天堂
    1. 日落时
      1. ”我们“划船至河中心
        1. 大榕树
          1. 生命力强
        2. 鸟的天堂
          1. 不见鸟影
          2. 只见树根
    2. 清晨时
      1. “我们”划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
        1. 惊动鸟前
          1. 榕树很寂静
          2. 一只鸟叫
        2. 惊动鸟后
          1. 群鸟热闹
          2. 应接不暇
          3. 鸟很欢乐
  2. 月迹
    1. 在院子外找寻月亮
      1. 河的上湾
      2. 河的下湾
      3. 弟弟的眼睛里
      4. 妹妹的眼睛里
    2. 在院子里找寻月亮
      1. 讨论月亮
        1. 月亮上有什么
          1. 桂树
          2. 嫦娥
        2. 月亮属于谁
          1. 我们争执了起来
      2. 月亮并没有走掉
        1. 葡萄叶上
        2. 瓷花盆上
        3. 锨刃上
  3. 习作
    1. ( )即景
      1. 题目
        1.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丽中印景”“日落即景,“田野即景”“窗外即景”。
      2. 注意事项
        1.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如,写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如,写日落即景,可以写一写大阳落下时形状的变化以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
      3. 写好后
        1. 写好以后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4.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
      1. 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作者笔下的大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大得令人惊叹。这两段静态描写让我感受到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1. 静态描写
      2. 在《月迹》这篇课文中,月亮像个淘气的孩子,顺着竹帘格往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镜上去了。这一段的动态描写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既活泼又有趣。
        1. 动态描写
    2. 词句段运用
      1. 制作海报
        1. 元且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吧。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可以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吸引人。
      2.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
        1. 1
          1.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2.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鴉急急勿勿地朝案里飞。
        2. 2
          1. 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2.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3. 日积月累
      1. 渔歌子
        1. 作者介绍
          1.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先世因“不忍坐视民患”,弃官隐居黟县赤山镇(今祁门县祁山镇)石山坞,又迁润田张村庇。唐代诗人。
        2. 诗文理解
          1.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3. 中心思想
          1. 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5. 四季之美
    1. 春天
      1. 最美是黎明
        1. 东方一点一点泛着鱼肚色的天空。
        2. 染着鱼肚色的天空。
        3. 漂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2. 夏天
      1. 最美是夜晚
        1. 明亮的月夜固然美。
        2. 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
        3. 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支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
    3. 秋天
      1. 最美是黄昏
        1. 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2.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
        3. 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越发叫人心旷神怡。
    4. 冬天
      1. 最美是早晨
        1. 落雪的早晨当然美。
        2. 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
        3. 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是多么的和谐啊!
  6. 古诗词三首
    1. 山居秋暝
      1. 作者介绍
        1. 王维(693或694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2. 诗文理解
        1.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 中心思想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 枫桥夜泊
      1. 作者介绍
        1.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2. 诗文理解
        1.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3. 中心思想
        1. 作者羁旅在外的愁苦、对家国的忧思及身处乱世却无归宿的忧愁之情。
    3. 长相思
      1. 作者介绍
        1.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爱新觉罗·胤礽)而改名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
      2. 诗文理解
        1.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3. 中心思想
        1. 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