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西晋时的碑刻与墨迹
    1. 碑刻书法
        1. 上尊号碑
          1. 全称《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又被称为《百官劝进表》、《劝进碑》、《上尊号奏》。魏黄初元年(220)刻石。
          2. 此两碑书体方正端庄,结字稳健,乃汉人碑刻之馀绪,与东汉末年熹平石经风格相类。刻写中棱角显露,起笔由汉隶之“蚕头”变为“折角刀法”,收笔已有别于汉人蕴藉含蓄之势,波磔锋锐。清人翁方纲在《两汉金石记》中认为“二碑实出一人书,盖纯取方整,开唐隶之渐矣。”
        2. 受禅表碑
          1. 三国魏黄初(220年)刻。在河南许昌县,额篆书题“受禅表”。
        3. 孔羨碑
          1. 刊刻于曹魏黄初元年(220),全称为“鲁孔子庙之碑”,又称“魏修孔子庙碑”等。以方笔为主,结体外拓,字形严整端庄。撇画收锋后上挑有出锋,捺画方出,均显刚劲。笔画粗细有变化,亦能协调。其字形长方,加上笔法特点,较东汉隶书有明显区别。
        4. 正始石经
          1. 以古文、小篆、分书三体刻成,又名《三体石经》,因刻于正始年间(240-249),故名。上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小篆为悬针脚,用笔划一,体态端正。
        1. 天发神谶碑
          1. 又名《天玺纪功碑》、《吴孙皓纪功碑》。东吴天玺元年(276)立石。该碑字势雄伟体势方整,横竖之起笔用同期隶书折刀头法,有隶书笔意,转折处则外方内圆,纵画垂针出锋,世称“倒韭叶”,成“钉头鼠尾”。宋朝黄伯思品评“若篆若隶,字势雄伟”康有为称此碑“奇伟”。
        2. 谷朗碑
          1. 全称《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隶书,有楷意。字介乎楷隶之间,是楷书初创时期的重要碑刻。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评此碑“以其由隶变楷,是考源流也”,“上为汉分(隶书)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也。”
    2. 墨迹书法
      1. 魏晋楼兰残纸
        1. 王国维和罗振玉出版的《流沙坠简》,最早为曹魏嘉平四年,最晚为西晋永嘉四年,形式包括书信、公文、簿籍、札记等。其中楷书字形偏平,用笔凝重,有隶书遗意,波磔减弱;行书点画呼应、转折、提按、结体疏密关系丰富,率意自由;草书用笔已脱章草之法。
      2. 平复贴
        1. 陆机(261-303),字士衡,华亭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宣和书谱》云“陆机虽能章草,以才长见掩耳。”
        2. 《平复帖》,被董其昌称为“右军(王羲之)以前,元常(钟繇)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为章草至今草的过渡期作品。此帖以秃笔写成,用笔上脱去章草波挑,有滞重古朴的气息。
      3. 经藉抄本
        1. 抄经、写经在佛教盛行的魏晋时期十分风靡。西晋元康六年(296)的《诸佛要集经》残卷为典型的抄经体。楷书,横、捺用笔上汉隶波磔遗痕和汉简的节奏感。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形成轻落而重收和强化波挑的南北朝写经体。
  2. 三国、西晋时期的书家
    1. 钟繇
      1. 字元常,世称钟太傅。与王羲之并称“钟王”,与张芝并称“钟张”,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唐张怀璀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代表作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
        1. 《荐季直表》:写于黄初二年八月,全称《荐关内侯季直表》。元时藏于陆行直家,陆氏跋云:“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正,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其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成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气息高古,意态茂密。
        2. 《贺捷表》:写于建安二十四年(219),是向魏王贺捷的表奏。《宣和书谱》评:“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字的横画较长,已明显减弱波磔之势,结体取横势,留有隶意。
        3. 《宣示表》:唐张怀瓘评《宣示表》曰:“元常真书绝世,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深幽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点画遒劲朴茂,刚柔相济;结体略呈扁形,宽博高古;章法自然错落,颓然天放。通篇充盈着浑厚醇古、雍容端庄的典雅之美。
      2. 书法史意义
        1. 钟繇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予了新的审美意趣,对于同时代的人来说,他的楷书是“新妍”,有所创造,多有意趣;对于王羲之而言,则保有“古质”,有隶书遗意,质朴之风。《书品》评其“天然第一,工夫次之。”梁武帝萧衍评其“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为后世楷书发展规定了范式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2. 卫门书家
      1. 卫觊
        1. 字伯儒。从张芝一路,字体微瘦而笔迹精熟。
      2. 卫瓘
        1. 卫觊之子,字伯玉,官至尚书令。与索靖同在尚书台,俱善草书,时有“一台二妙”之誉。自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淳化阁帖》载有其《顿首州民帖》,重筋骨之美。
      3. 卫恒
        1. 字巨山。善古文和草书,南梁袁昂《古今书评》云其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表现其妍美的审美特征。代表作有《一日帖》。
        2. 其《四体书势》是魏晋时期的重要书法理论文献,除自撰外,还收录了崔瑗的《草书势》和蔡邕的《篆势》。对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体之起源、美学特征等做了阐述。表明古代书论研究已开始走向自觉,对后世数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 卫铄
        1. 字茂漪。为卫恒的从妹,世称卫夫人。《书断》中说其“规矩钟公”,其书“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学钟繇之笔法,崇尚新妍流美的风格,其审美观对王羲之有所影响。
    3. 其他主要书家
      1. 皇象
        1. 字休明。《抱朴子》中有“书圣者皇象”之说。《书断》中说其“章草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代表作《宣和书谱》录《急就章》一卷。
      2. 韦诞
        1. 字仲将。羊欣《采古今能书人名》言韦诞书最优,又善楷书。《书断》言:八分、隶、章、飞白入妙,小篆入能。”
      3. 索靖
        1. 字幼安。东汉张芝姐姐的孙子,书学张芝,此为史载最初的家族相传的见证之一。索靖擅草,《晋书 索靖传》赞其书“飘风忽举,鸷鸟乍飞。”今有《急就章》、《月仪帖》、《出师颂》、《七月帖》等刻帖传世。
        2. 索靖曾著有《草书状》,以自然物象比喻草书,使人们对草书的审美特征有形象认识,是早期的重要书论。
  3. 东晋
    1. 世家书法
      1. 二王
        1. 王羲之
          1. 生平简介和思想
          2. 王羲之,字逸少。出生王氏望族,幼时有“涩讷”之疾,长大后却机敏善辩,深为王导、王敦器重。永和七年(351)离开建康,出任会稽内史,拜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写下了著名的《兰亭序》。辞官后,与句容道士许迈交往甚密。因长期服食药石,升平五年(361)病故。
          3. 为人阔达,“素自无廊庙志”,忧国爱民,务实理政,有“骨鯁”之称,有明显儒家倾向。但受东晋时代影响,为五斗米道教徒。儒道结合。 游名山,泛沧海,发现自然之美。“尽山水之游”,超然物外,影响其书风。
          4. 王羲之的书法
          5. 师承:一、张芝草书。二、钟繇的楷书与行书。三、王氏家族,父辈的影响。
          6. 楷书
          7. 《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对钟繇楷书进行了变革,将其结体易扁为方,横画改平势为斜势,即所谓斜画紧结,并在技法的完善上,表达情感和意境。
          8. 草书
          9. 王羲之的草书是书法史上草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今草体势中使用了许多章草用笔,字形趋横势,转折多用翻笔,中锋、侧锋并用,质朴与妍美并存,如《十七帖》中的《寒切帖》、《冬至帖》、《多日帖》、《八日帖》和《伏想清和帖》等。 此外,另有一路作品如《初月帖》、《上虞帖》、《远宦帖》等,结体开合自由牵丝连贯,俯仰相应,不少字连成一组,笔画流畅,有强烈的节奏感,突破了篆隶和章草的直线式的布局,通篇呈飞动之态,在书法史上开创了草书风格的新局面。
          10. 行书
          11. 未成熟:《姨母帖》,有隶书遗意,古拙,取平势,字不相连。
          12. 成熟:《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等。 用笔上, 中锋、侧锋并用,而归于中锋,正所谓即侧即中,即中即侧,复归于中。在交替运用时,中侧锋转换混融无迹,糅合成一个完整的运笔过程 点画之间的顾盼、使转翻折、牵丝映带等都十分丰富,因而大大拓展了书法的笔法内涵。 在结字上,能"欹斜反正",长短、大小、俯仰、开合、方圆等变化在其行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章法上,王羲之的这些作品也有新的贡献,突破了隶书体系的横式而吸收草书章法,以连贯的气势形成纵势,表现出行书的节奏美。
          13. 兰亭序:又称《临河序》、《兰亭记》、《兰亭集序》、《修楔序》、《曲水序》、《楔帖》等, 书文并佳,充分体现了王羲之潇洒俊爽、飘逸道 美的书风,世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将草书的流便速急与楷书 的蕴藉平和糅合一起,形成了新的审美样式,成为后世行书的典范。唐代 孙过庭在《书谱》中评"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 , 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14. 影响
          15. 一、中国书法艺术自觉化,又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流派的结晶 。在朴风尚浓的阶段追求典丽的书法,其书法中的“动”、“静”合一之美深刻地影响着后代的书法发展。
          16. 二、唐太宗以帝王之业推崇王羲之,使其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广。①楷书一脉,初唐欧、虞、褚、薛均从羲之的真书中走出,至颜真卿临摹王羲之,并糅入北朝刚烈之质,又加以华饰和放大,转妍为质。②王羲之 "平正"和"欹侧"的两个方向,以后成为帖学两大派系的策源地。③草书一脉,从王献之到中唐张旭、怀素,将其纵逸一路向前推进。
        2. 王献之
          1. 生平
          2.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拜中书令,时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与其父不同,新妍过其父。“爱言而薄质,人之情也”,被称为“笔法体势中,为风流者。”
          3. 王献之书法
          4. 擅长多体,史载包括八分、章草、飞白、草书、行书、行草和楷书,后世所存未见八分、章草和飞白。
          5. 楷书:《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洛神赋》 与王羲之《黄庭经》 比较,明显变内振为外拓,变蕴藉为外放,字法端劲。
          6. 行草:草书如《中秋帖》、《奉别帖》、《相彼帖》、《先夜帖》、《集聚帖》等,气势开张,上下映带,连绵不绝。行书《廿九日帖》体势偏扁,草、行、楷间杂,用笔精到,沉着而开阔。行草《鸭头丸帖》 、《阿姨帖》、《鹅还帖》、《适奉帖》等,散朗多姿,神骏爽利。
          7. 其用笔劲挺,体势瘦长而外展,行气紧密,飞扬峭拔,作品充满气势,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神潇洒、韵致卓绝的新书风。米芾《书史》中评其"运笔如火筋划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使中国传统笔法更加丰富。
          8. 影响
          9. 与王羲之并称“二王”。从王献之于其父后崛起, 南朝的文人流派书法时兴"大令"书风达一个世纪。 梁武帝登位后,钟、王书法重新兴起, 唐代初年唐太宗扬羲抑献,到中唐浪漫写意书风的兴起才使王献之书法重新受到重视, 宋代刻帖风行时,二王再次被视为同一体系。
          10. 王献之在其父羲之的基础上对行草进行创造,完成了 又一阶段的变革,使文人流派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书法是王羲之书风的延伸和发展,所谓"父子之间又为今古" ,他们共同构成的二王体系为文人流派书法树立了楷模。
      2. 其他书家
        1. 东晋时期,王、鄱、庾、谢等都为望族,显赫一时。唐代窦泉《述书赋》中这样形容:"博哉四庾、茂矣六郡、三谢之盛、八王之奇。"
        2. 王珣,字元琳,其有《伯远帖》传世,为后世留下了东晋唯一的文人书家真迹。董其昌曾评曰:"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三希堂法贴》。
          1. 《三希堂法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
    2. 非世家书法
      1. 东晋的墓志与刻石
        1. 背景
          1. 曹魏禁碑,以后西晋禁碑更严,因而墓志代起。 二王新体主要流行于士大夫文人中,而工匠所作铭石书法自有其特定的规范程式,他们选择隶书以示庄重,但 受同期楷书的影响,已写不出纯粹的隶书,故常表现出楷隶混杂的状态。
        2. 谢鲲墓志
          1. 全称《豫章内史谢鲲墓志》,东晋泰宁元年(323)刻 。 全文为隶书,但已非纯粹意义上的汉隶风骨,在体势上变扁为方, 减弱了其"隶"势而显"楷"态。 有意无意之间融合了楷意。
        3. 王兴之墓志
          1. 隶不隶,楷不楷,可视为隶楷美术字,结体尚有拙趣。
        4. 爨宝子墓志
          1. 全称《晋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 与南朝刘宋的《爨龙颜碑》被后人并称为"二爨"。《爨宝子碑》楷隶相参, 非隶非楷 。此碑整齐中有错落,奇巧而显异态。这样的碑刻手法并非仅见于滇南 这说明刻工程式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4. 兰亭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