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传统美德
    1. 概述
      1. 美德与道德之异同
        1. 美德指优美的德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从起源看,道德起源于个人的社会性需要,即功利需要;美德起源于个人的精神自由,即道义需要。二者关系:道德始终是基础,美德是超越的,或者说美德是提高的。
      2. 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
        1. 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内在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
        2. 关系:中华传统美德包含于传统道德之中,但不等于传统道德。
      3. 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发展
        1. 起源
          1. 炎帝
        2. 先秦时期的美德体系
          1. 春秋初期,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孔子强调了“仁”,并将其发展为一种普遍的德行。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者四个要素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3. 汉代的美德体系
          1. 汉代董仲舒提出“五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这个“五常之道”,即五个道德要素。白虎观会议以后,把“五常”明确为整个国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还发展出“三纲”,即君为臣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强调尊卑等级的内容形成了对人性的压抑。
        4. 宋元明清时期的美德体系
          1. 宋以后,有人将“孝、悌、忠、信”与“礼、义、廉、耻”合起来形成“八德”。明清以后,“忠、孝、节、义”成为流行。
        5. 近代的美德体系
          1. 梁启超轮传统美德
          2. 提倡公德
          3. 孙中山论传统美德
          4. 提出“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国名政府在“新八德”的基础上,加上了“礼、义、廉、耻”,简称“四维八德”。
    2. 基本内涵
        1. 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1. 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1. 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1. 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是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1. 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性,即“诚信之品”
      1. 总结
        1. 关系: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意义:“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
    3. 十大传统美德
      1. 一、仁爱孝悌;二、谦和好礼;三、诚信知报;四、精忠报国;五、克己奉公;六、修己慎独;七、见利思义;八、勤俭廉政;九、笃实宽厚;十、勇毅力行。
  2. 中国传统哲学
    1. 哲学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1. 是使人变聪明的学问
      2. 区别
        1.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哲学的发展源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需要哲学的方式方法。哲学是以人生为对象进行反思,宗教更为注重他的上层建筑。
      3. 产生条件
        1. 1、人的认识能力和自我意识有了提高 。2、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精神创造的知识阶层—士。
    2. 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过程
      1. 先秦哲学(子学)
        1. 孔子、孟子和儒家
          1.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开创者,被尊为“至圣”,可用“金声玉振”来形容他。
          2. 孟子—“亚圣”,主张性本善
        2. 墨子和墨家
          1. 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注重劳动
        3. 老子、庄子和道家
          1.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4. 韩非子和法家(政治哲学)
          1.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法家代表人物有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强调权威、法制和政治手腕
        5. 惠施和名家(逻辑哲学)
          1. 惠施,名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人物有邓析和公孙龙
        6. 邹衍和阴阳家
          1. 邹衍,阴阳学派代表人物,五行的创始人
      2. 两汉哲学(经学)
        1. 董仲舒和发展的儒学
          1. 满足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统治需要
        2. 王充和《论衡》
          1. 反对天人感应,提倡天道自然无为
      3. 魏晋南北朝哲学(玄学)
        1. 范缜和《神灭论》
        2. 向秀、郭象和《庄子注》
      4. 隋唐哲学(佛学)
        1. 韩愈、柳宗元和儒学复兴
        2. 刘禹锡和天人关系学说
        3. 智顗和佛学思想
        4. 唐朝统治者和道家思想
          1. 隋唐,宗教成分大于哲学成分
      5. 宋明哲学(理学)
        1. 程颢和程颐
          1. 师从周敦颐,他们的弟子根据其言行编成了《二程遗书》。程颢认为“万物一体”,程颐认为事物的原理是永恒不变的
        2. 朱熹和程朱理学
          1. 核心范畴是“理”,其哲学思想还包含“气”“心性”,提倡“格物致知和“用敬”
        3. 陆九渊、王守仁和心学
          1. 陆王学派,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认为“心”就是“理”,“心”是共性之心。王守仁也叫王阳明,其弟子编写了《传习录》
      6. 清代哲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1. 王夫之
          1. 人称船山先生,反对禁欲主义,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2. 黄宗羲
          1.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3. 曾国藩
          1. 提倡仁政和礼制,认为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3. 中国优秀文学典籍
    1. 中国文学概述
    2. 典籍的分类
        1. 把圣贤所著的讲述不可变动的道理的书籍称为“经”
        2. 分类: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文字学)、纬书十类。后世“五经”指的是儒家经典,即传为孔子所修订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 拿笔秉公记事。
        2. 分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十三类。《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均为正史。
        1. “子”万物滋润、滋生的意思。《鬻》是我国第一部“子书”
        2. 分类: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类。
        1. 分类:楚辞、别集、总集三类
    3. 经典文学的发展阶段
      1. 诗歌
        1. 《诗经》
          1.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2. 分为“风”“雅”“颂”
        2. 《乐府诗集》
          1. 乐府后成为一种诗歌体裁,作品大都收录在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3. 《古诗十九首》
        4. 唐诗
          1. 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杜工部集》—杜甫—“诗圣”,其诗为“诗史”
        5. 宋词
          1. 产生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词的总集—赵崇祚
      2. 散文
        1. 《左传》(《左氏春秋》)
          1. 左丘明所作。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2.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
        3. 唐宋八大家散文
        4. 明清小品文系列
          1. 散文品种之一
      3. 小说
        1. 《搜神记》
        2. 唐传奇
        3. “三言二拍”
          1.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4. 《聊斋志异》
          1. 清代蒲松龄所著
        5. 四大名著
          1. 《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4. 戏剧
        1. 元曲四大家作品
          1.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白朴《唐明皇秋叶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
        2.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
          1. 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2. “临川四梦”—《西厢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4. 中国节日民俗
    1. 除夕、春节、元宵节
      1. 除夕
        1. 时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
        2. 活动:吃年夜饭、祭祀、守岁
      2. 春节(正月初一)
        1. 时间:正月初一
        2. 活动:拜年、走亲访友、送福字
        3. 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4. 确立于清代
      3. 元宵节(上元节)
        1. 时间:正月十五
        2. 活动:猜灯谜,吃元宵
    2. 清明节
      1.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一般4.5
      2. 活动:祭祖扫墓、禁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斗鸡
    3. 端午节
      1. 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2. 活动:划龙舟、吃粽子b
      3.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4. 七夕节
      1.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2.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女子问乞巧,男子问魁星—读书人
    5. 中元节(鬼节)
      1.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2. 活动: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
    6. 中秋节
      1.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2. 活动:赏月、吃月饼
    7. 重阳节(敬老节)
      1.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2. 活动: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8. 冬至节
      1.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2. 活动:送寒衣、祭天、绘制九九消寒图
    9. 腊八节、小年
      1. 腊八节
        1. 饮食:腊八粥、腊八醋
      2. 小年
        1. 时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2. 活动:送灶、大扫除、贴春联
    10.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1.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
  5. 中国书画艺术
      1. “文字时代”
        1. 甲骨文
          1. 时期:殷商时代
          2. 1899年王懿荣发现 ,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文字
        2. 金文
          1. 时期:商后开始流行,周代达到高峰
          2. 特点:笔画较粗,大小均匀,但由于时代和国别不同又有一些差异
        3. 篆书
          1. 大篆
          2. 时期:西周晚期
          3. 特点:线条有骨力、圆实凝重
          4. 小篆
          5. 创始人:李斯
          6. 作品:《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碑》
          7. 特点:线条圆匀,字呈竖式,笔画婉转,简单瘦硬,结构匀称,分行布白公整
          8. 意义:标志着从“文字时代”走向“书法时代”
        4. 造字:黄帝时代-仓颉造字
      2. “书法时代”
        1. 隶书
          1. 分为“秦隶”(“古隶”)和“汉隶”(“今隶”)
          2. 时期:创立于秦,盛行于汉-“汉隶唐楷”,衰落于魏晋南北朝
          3. 特点: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蚕头燕尾”
          4. 作品:《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
          5. 人物:韩泽木(唐),金农、邓石如(清)
        2. 楷书
          1. 时期:萌芽于汉,始于三国,盛于魏晋,唐代达峰,沿用至今
          2. 特点:笔画笔直,笔法严谨,结体端正,布白整齐
          3. 分类
          4. 魏碑
          5. 人物:祖师-钟繇(三国),王献之,标志着楷书的成熟-“天下小楷第一”
          6. 作品:《张黑女墓志铭》
          7. 唐碑
          8. 人物:“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宋苏轼;宋末元初赵孟頫;宋徽宗赵佶“瘦金体”
          9. “唐书重法,宋书重意”
        3. 行书
          1. 时期:出现于西汉末东汉初,成熟于魏晋,盛极于唐宋
          2. 分类
          3. 行楷
          4. 行草
          5. 特点:笔法方圆兼收,结体纵任奔逸、潇洒灵动
          6. 人物:王羲之“书圣”;王献之
          7. 作品: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杨凝式《韭花帖》;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王珣《伯远帖》王献之《鸭头丸帖》
          8. “三希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
        4. 草书
          1. 分类
          2. “章草”
          3. 兴于汉魏,变化于元明
          4. “今草”
          5. 成于汉末,至唐代张旭、怀素笔下演变为“狂草”
          6. 人物:汉代张芝“草圣”;张旭、怀素—“颠张狂素”;苏轼;黄庭坚,米芾“刷字”;祝允明;徐渭
          7. 作品:陆机《平复帖》—“发帖之祖”
      1. 手法
        1. 工笔画
          1. 特点:工整细致,平面感和装饰感
          2. 宋代的院体画
          3. 明代仇英的人物画
          4. 始于战国楚墓中的帛画,盛于两宋
          5. 基础和骨干:以线造型
        2. 写意画
          1. 主张神似,注重用墨
          2. 代表人物:王维,董其昌称之为“文人画之祖”;(五代)徐熙-徐体“落墨法”;(宋)文同兴“四君子”之风;(明)林良-“院体”;徐渭;“扬州八怪”;郑板桥“六分半书”
      2. 内容
        1. 山水画
          1. 描写山川景色为主,传统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2. 东晋顾恺之《庐山图》—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唐画之祖”展子虔《游春图》
          3. 始于魏晋南北朝,独立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北宋,没落于明清
        2. 人物画
          1. 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2. 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五代南唐顾宏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白描”《维摩诘像》,南宋李唐《采薇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圣”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3. 花鸟画
          1. 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
          2. 画法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
          3. 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战国末期木板画《老虎被缚图》,赵佶《芙蓉锦鸡图》,唐韩滉《五牛图》
          4. 人物:已知的第一位花鸟画家—东晋刘胤祖 明末徐渭—草书入画 清初朱耷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