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我受益颇多的9个微习惯
- 来源:L先生说公众号 制图:霍霍 工具:Xmind
-
一
- 设计一个焦虑的【篮子】
-
焦虑
弊端
- 挤占了大量的认知资源,导致我们的「前台资源」枯竭
-
行动
方案
-
1
-
焦虑时间
- 设定专门时间,用来思考这些会引起你焦虑的问题
-
2
-
随时记录
- 任何时候,遇到焦虑问题立刻记录,告诉自己稍后解决
-
3
-
专门思考
- 到【焦虑时间】,一项项思考
- 着重思考[我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不确定性]
- 重塑自己的认知
-
4
-
待办事项
- 想到的就记录,如果成型了,就安排到待办事项
-
二
- 警惕【时间黑洞】
-
时间
黑洞
- 微信上的同步对话
- 漫无目的的网络浏览
-
行动
方案
-
微信上的同步对话
- 化同步为异步
- 要求对方把事情一次性讲清楚
-
漫无目的网络浏览
- 设定边界
- 紧紧扣住想查的问题,没有关联就关掉,有就记录
-
三
- 用分段工作来休息
-
休息
- 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看视频、刷信息流
- 而是让大脑去做【不同的事情】
-
行动
方案
- 切换到完全不同的工作上
- 迫使大脑把注意力从旧情境转移到新情境
- 不同工作差异越大越好
-
四
- 提出问题时带上解决方案
-
思考
步骤
-
1
- 这个问题重要吗?
-
2
-
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试着解决它?
- 不管
-
3
-
我可以做些什么,来增进对它的理解,
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全貌,以寻求解决方案
- 立刻去做
- 只提问题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当你的思维开始转向【如何解决】时候,
这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
五
- 思考问题时,先放上数据
-
大脑
缺陷
- 思考问题,下意识喜欢【走捷径】
- 把印象深刻、容易想起的,比较熟悉的事物,拿来当证据
- 扭曲了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启发式
-
行动
方案
- 依赖数据
- 平时生活中,多收集和积累数据
-
六
- 表达事实而非夹带情绪
-
常见
问题
- 【透明度错觉】
- 几乎每个人在沟通时,既高估自己对对方的揣测,也会高估对方接收信息的效果
-
行动
方案
-
情境
-
行为
- 感受
-
上次在全员大会上
-
对我方案提了尖锐问题
- 让我感觉不太舒服
- 用【情境-行为-感受】沟通模式,替代掉你对对方的揣测和判断
- 为了让生活多一点共识、少一点误解,尽可能让信息的传达,更清晰,更透明。
-
七
- 做好行动笔记
-
参考
格式
- 我在哪一天
- 什么样的情境下
- 尝试了什么样的行动
- 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
- 从中我思考了什么
- 有哪些经验可以提炼、迁移出来
-
八
- 永远追求「有所不同」
-
行动
方案
- 刻意【绕远路】,也是一种【必要的冗余】
- 给固化的思维系统一个全新的【刺激】,从而产生新的、不同的应激反应
-
九
- 记录生活
-
行动
方案
- 记录下生活中一切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
- 为了把握住每天的生活,让自己能够清晰地看到:我是如何度过这一生的
- 生命这么长,要好好地活,不要错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