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芨草(Neotrinia splendens (Trin.) M. Nobis, P. D. Gudkova & A. Nowak),草禾本科芨芨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粗而坚韧的须根秆直立,坚硬,内具白色的髓,形成大的密丛;叶舌三角形或尖披针形,叶片纵卷,质坚韧,圆锥花序,开花时呈金字塔形开展,分枝细弱,平展或斜向上;小穗长灰绿色,成熟后常变草黄色;花果期6~9月。芨芨草的名字,来源于《汉书》所载的“息鸡草”,取鸡喜栖息其下之意。
芨芨草分布于中国西北、东北各省及内蒙古、山西、河北。生于海拔900~500米的微碱性的草滩及沙山坡上。芨芨草的生命力极强,耐干旱、耐盐碱,在其他植物不能生存的瘠薄土地上,仍可以茁壮地生长,用播种和分株繁殖法。
芨芨草的嫩叶是牲畜的良好饲料,供牛羊食用;老茎可以用来造纸、编筐、做扫帚,芨芨草,味甘、淡,性平,清热利湿,利尿通淋。《内蒙古中草药》记载芨芨草:“利尿。治尿路感染,尿闭”。在古代被称为“白草”或“席箕草”,岑参《赠酒泉韩太守》诗中便有“酒泉西望玉关道,千山万磺皆白草”之句。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的一首诗《望敦煌》中写到:“数回瞻望敦煌道,千里茫茫尽白草”,描绘了广阔无尽的芨芨草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