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术史中的“空间转向”——一个被忽略的学术潮流
    1. 定义:艺术史中的‘空间’概念
      1. 艺术史研究体系
        1. 面对方法
          1. 艺术史的两个核心/主轴
          2. 图像 image
          3. 图像志iconography、图像学iconology、象征性解释、精神分析解释、艺术符号学
          4. 形式 form
          5. 形式进化论、风格分类、视觉心理学
        2. 面对对象
          1. 艺术史的学术规范:研究对象的分类
          2. 二维图像
          3. 立体雕塑
          4. 器物
          5. 建筑
      2. ‘空间’的概念
        1. 方法上的非核心地位
          1. 已有的‘空间’概念主要指社会、文化的外在空间
        2. 概念上的模糊
          1. 在不同研究对象的分类中含义不同
          2. eg:图画空间vs器物空间
    2. 艺术史的‘空间转向’
      1. 表现
        1. “空间”在近三十年的美术史和视觉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巨大增长,关注点和解释方式发生大变化
          1. 关注点
          2. 对地域因素、全球美术、建筑空间、礼仪空间的兴趣
          3. 解释方式
          4. 空间的方法论
      2. 时间
        1. 1980s-1990s
        2. 滞后于其他学科
          1. 1950s:哲学:福柯“空间的纪元”
          2. 社会学: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
    3. 作者目的
      1. 把空间在研究方法上的功能和潜力从历史个案中凸显出来,进行不同分析层次上的整合与提升
        1. 把空间概念在美术史研究中的地位提升到图像和形式的层次上来
      2. 意义
        1. 打破传统类别划分
          1. 共存关系
        2. 从孤立到联系
          1. 基本诠释单位的转变
        3. 连接作品内在与作品产生的外在环境
          1. 多维指涉
  2. 空间与图像:图像中的‘空间’是什么
    1. 总的目的:阐述空间概念在图像分析中的用途
    2. ‘空间’概念定义
      1. 萨默斯的空间分类
        1. 虚拟空间
          1. 二维图像空间
          2. 作者使用这种概念
        2. 真实空间
          1. 三维立体空间
      2. 两种使用‘空间’概念的基本方式
        1. 图像志的脉络
          1. 图像空间
          2. 把“空间”理解为构成图像的文学/宗教意义的因素
          3.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
          4. 单独母题
          5. 由多个单独图像组成的、具有背景和环境的大型构图
          6. 其组成方式和空间布置是构成其图像志和图像学意义的一个必然因素
          7. eg:最后的晚餐
          8. 多种图像——包括“一群人”和“餐桌”——以“一定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一个二维平面上的空间结构
        2. 形式分析的系统
          1. 视觉空间
          2. 把“空间”看作视觉感知及再现的内涵和手段
          3. 关注艺术再现的形式和视觉感知的模式
          4. eg:透视分析
  3. 中国画像艺术中的空间与再现:再现/形式意义上的视觉空间
    1. 西方标准下的中国图像空间(透视角度)
      1. 路德维格·巴赫霍夫《公元后一千年间中国绘画的空间概念》(1931)
        1. 衡量尺度
          1. “二维表现与三维再现”
        2. 四个阶段
          1. 1.“空间意识尚未形成”的时期
          2. 2.“现实主义”风格
          3. 3.“舞台”般的场面暗示着一种早期的“对三维空间的尝试”
          4. 4.顾恺之《女史箴图》
    2. 威尔斯对透视必要性的反驳
      1. 汉画的目的不在于重构三维空间,在于通过图像传达的特定信息
        1. 分类
          1. 古典风格
          2. 代表作:武氏祠画像
          3. 随着儒生的社会地位的提高而出现的复古运动的一种表现
          4. 背景:东汉 王莽掀起一阵波涛汹涌的复古运动
          5.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汉儒生重新发掘出东周时期的古典图式
          6. 特点
          7. 风格简练
          8. 强调平面性
          9. 以经典题材为特征
          10. 礼仪画像
          11. 描述性风格
          12. 西汉后期的壁画
          13. 代表作:打虎亭汉墓壁画中的大型宴饮图
          14. 崇尚复杂的视觉性和表现日常题材
        2. 所采用的描绘方式目的在于使图像“将自身在最大程度上展示得清晰和完整”
        3. 单独图像不是作为“自身信息”的载体而创造的,而是从属于一个统一的空间,被用作这个空间的构成因素
    3. 作者的进一步论证/作者的发现
      1. 相同题材的画,因为关注点/表达目的不同,也会拥有不同的空间
        1.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基础性空间分析
          1. 绘画空间概念
          2. 两名高士相互呼应,构成闭合空间VS独立
          3. 叠压空间VS平行
          4. 人物和空间关系VS人的内在表现
      2. 中西方透视的差别在于线性与非线性
        1. 提出非线性透视的空间表现方法
          1. 重屏
          2. 通过在画中增加与画面平行的“内部画框”以达到“减缩”的效果和“错视”的目的
          3. eg:《重屏会棋图》
          4. 延伸:非连续性的空间建构
          5. 山的三远
          6. “二元图像”/“正反构图”
          7. 由两个“正反图像”的并置造成空间的纵向深度。
          8. 使用“正反构图”,在二维的画面上构造出一个四边形的三维立体空间结构
          9. “自给自足”的三维立体空间
          10. eg:《女史箴图》
  4. 图像学中的空间界阈:内容意义上的“图像空间”
    1. 图像学是什么?
      1. 不仅仅是通过文学资料判断图画表现的题材,它所追究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征兆的历史”
    2. 图像学中的空间是什么样的?
      1. eg 宣扬儒家教谕的“女性空间”
        1. 楚昭贞姜
          1. 从左到右分别是建筑外部、建筑内部和建筑后部
        2. 梁寡高行
          1. 对建筑空间具体形象的“隐去”可以被理解为儒家伦理在人们意识中的深化
          2. 时间性叙事转化为空间结构中的图像
        3. 梁寡高行
          1. 焦点化处理
          2. 梁高行:焦点
          3. 梁王与宰相:聚焦者
          4. 男女性别被空间化之后的两极对立
    3. 怎么找出一幅图中具有各种意义的空间?
      1. 找到边界
        1. eg 生命、死亡与升仙的界阈
          1. “图像志”到“图像学”
          2. 讨论空间表现在解释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
          3. 为什么要用空间分析中国绘画
          4. 图像志方法
          5. 从古代文献中寻找图像根据
          6. 潘诺夫斯基的三个步骤
          7. 前图像志描述
          8. 图像志分析
          9. 图像学解释
          10. 前提:基督教美术的材料有系统的文本支持
          11. 中国古代礼仪美术
          12. 没有权威的宗教体系和权威的文本支持
          13. 对空间的表现分析成为‘探索意义’的其他途径
          14. 提出空间分析的途径
          15. 停止对单独部分的思考和命名
          16. 含有‘界域标志’意义的‘空间因素’
          17. 马王堆1号墓出土帛画空间分析
          18. ‘地面’与‘顶盖’构成半闭合空间
          19. 界定了礼仪场面、死者形象和天界入口、地下世界、神界
          20. 使用不同的‘视觉模式’界定‘空间’
          21. 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升仙图’
          22. 人间:侧面,指示现世中发生的事件
          23. 仙界中的神祇:“偶像式构图”
          24. 云气:升天的隐喻
          25. 图像学意义和视觉形式上的结合
  5. 经营位置:联系图像学意义与视觉形式上的空间
    1. “经营位置”对图像空间分析的作用
      1. 回顾“空间”内涵
        1. 把空间作为视觉感知及再现的内涵和手段:“视觉空间”
        2. 把空间理解为构成图像意义的因素:“图像空间”
      2. 问题
        1. 中国美术自身的材料(视觉材料和批评话语)是否能够为讨论“空间与图像”提供基本的素材和概念?
      3. 概念辨析
        1. “构图”
          1. 隐含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等概念
        2. “经营位置”
          1. 根据其意图对绘画形象的位置进行选择和搭配,不必隐含“透视”等科学或技术性的构图方式
          2. 地位:“画之总要”
          3. 分析中国绘画的路子:首先寻找总体空间结构(基本视觉逻辑)
      4. 起源于西方的视觉证据
    2. 劳度叉斗圣变相
      1. 情节
        1. 舍卫城邀请佛祖布道
        2. 外道要求竞赛,魔法
        3. 六轮斗争,舍利弗战胜劳度叉,外道屈服
      2. 图像志的方法
        1. 标顺序
        2. 问题:画面似乎毫无意义
        3. 原因:文学与绘画的空间差别,视觉逻辑是空间的逻辑
      3. 新的方法
        1. 将每幅壁画当做整体,确定画的基本构图空间结构
          1. 空间式的“成对图像”
          2. 五个区域
          3. 层级
          4. 佛国
          5. 舍利弗求佛上天
          6. 斗法
          7. 世尊至舍卫国
          8. 现世
        2. 结论
          1. 画家通过“经营位置”的方法设立的画面的基本空间结构
          2. 将叙事文学解体为单个的人物、事件、情节,再将这些“零件”重组进基本空间结构
          3. 从而创造新的叙事联系
    3. 空间与时间
      1. 书法和空间的关系
        1. 结体:汉子的空间构成
        2. 章法:整幅作品的构图
      2. 图像与绘画媒材的关系
        1. “媒材特点” eg:手卷构图
          1. 手卷构图作为“内部界框”,构成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空间单元
          2. 韩熙载夜宴图:屏风区分与连接四个空间单元
          3. 大还图:强调“游”的过程,“梦”的时空旅行过程
      3. 中国绘画和书法中强烈的时间性
    4. 素材与问题
  6. 结构也太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