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的内涵
    1. 学科(教材)
    2. 经验
    3. 目标
    4. 计划
  2. 四个基本问题(泰勒)
    1. 课程目标问题
    2. 课程内容选择问题
    3. 课程内容组织问题
    4. 课程评价问题
  3. 课程的分类
    1. 表现形式
      1. 显性课程(直接影响)
      2. 隐性课程(熏陶作用)
    2. 内容所固有属性
      1. 学科课程
      2. 活动课程
    3. 课程实施要求
      1. 必修课程(共性)
      2. 选修课程(个性)
    4. 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角度
      1. 国家课程
      2. 地方课程
      3. 校本课程
  4. 课程的结构
    1. 基本特征
      1. 均衡性
      2. 综合性
      3. 选择性
  5.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 社会需求
    2. 学生一定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
    3. 各学科的逻辑体系
  6.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 教学包涵课程
    2. 相互独立论
    3.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7. 课程目标
    1. 双基
      1. 基本知识
      2. 基本技能
    2.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3. 核心素养(物理)
      1. 物理观念
      2. 科学思维
      3. 科学探究
      4. 科学态度与责任
  8. 课程内容
    1. 取向
      1. 课程内容即教材—传统观点
        1. 课程计划(方案)
          1. 学段
        2. 课程标准(要求)
          1. 学科
        3. 教科书
      2.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美国博比特提出
      3.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9. 课程的实施
    1. 取向选择
      1. 忠实观
      2. 互动调适观
      3. 生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