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
      1.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1. 方法
          1. 含义
          2. 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研究问题一般程序和准则,研究活动的本身反思,实质在于规律的运用,遵规规律成方法
          3. 本质
          4. 遵循规律就成了方法
        2. 教育研究(m)
          1. 含义
          2. 目的
          3. 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
          4. 方法/过程
          5. 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
          6. 结果
          7. 一般化原理、原则发展的活动
          8. 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发展的活动。
          9. 构成
          10. 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11. 特点
          12. 创造性
          13. 评价
          14. 作为一种人类认识活动,但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认识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中,只是为了解决一定的教育科学问题
        3. 教育研究方法(m)
          1. 概念
          2. 按某途径
          3. 三有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
          4. 对象
          5. 教育现象
          6. 手段
          7. 科学方法
          8. 要求
          9. 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
          10. 结果
          11. 获得教育科学规律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12. 一般特点(5)
          13. 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理论实践问题
          14. 对科学假设和研究问题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假设陈述目标指标)
          15. 科学研究设计,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可靠资料数据(设计、记录、数据)
          16. 科学性,科学方法,科学程序、目的计划活动
          17. 创造性(理论、方法、思维)
          18. 探假设科创造
          19. 独特特点(4)
          20. 强综合性和整体性
          21. 周期长
          22. 针对性、实践性强
          23. 广泛群众基础(教研工作者、实践工作者)
      2. 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1. 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
          1. 教育研究方法学(知识体系)
          2. 关于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的一般方法原则的知识体系,是将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形式方法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3. 教育研究方法论(理论)
          4. 从哲学观世界观的应用中(来源)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原则是方法的理论表现形态
          5. 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认识方法,伦理方法
          6. 建立一套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体系来研究教育发生的规律
          7. 教育研究方法正是方法论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和转化形态
        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课题
    2. 教育研究方法分类
      1. 教育研究方法的四种研究水平
        1. 只谈千里
          1. 直觉观察水平
          2. 资料收集都水平
          3. 发生了什么
          4. 探索原因水平
          5.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6. 迁移推广水平
          7.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将会发生同样现象
          8. 理论研究水平
          9. 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2.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名词)
        1. 范的方析
          1. 按适应范围和概括程度(3)
          2. 具体的科学方法论
          3. 一般的研究方法
          4. 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法
          5. 哲学方法论
          6. 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唯物论、辩证法)
          7. 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5)
          8. 基础研究(补充)
          9. 发展和完善理论,新事实,阐述新理论重评理论,建立教育科学一般原理有关
          10. 为什么
          11. 例如:教育本质、教学过程规律、德育过程等研究
          12. 应用研究(检验)
          13. 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作用
          14. 是什么
          15. 特点直接的实际应用,解决特定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知识
          16. 发展研究(改进)
          17. 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
          18. 如何改进
          19. 评价研究(判断)
          20. 收集数据,对教育目标、活动相关价值判断
          21. 怎么样
          22. 预测研究(趋势)
          23. 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24. 将会怎么样
          25. 按研究方法分(5)
          26. 十秒想死你
          27. 历史研究(解释)
          28. 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
          29. 通过以往事件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解释目前事件预测未来
          30. 描述研究(调查)
          31. 通过一些手段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问题
          32. 手段
          33. 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测验
          34. 相关与比较研究(对照)
          35. 相关
          36. 判定两个或多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以及相关程度
          37. 建立相关或预测
          38. 比较
          39. 按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
          40. 共同点、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
          41. 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42. 实验研究(因果)
          43. 根据一定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
          44. 假设—创造验证实验假设的环境—控制变量—排除无关—得出因果联系
          45. 例如:上海育才学校着眼于学生改革教法的实验
          46. 理论研究(总结)
          47. 得出内在规律和一般性结论
          48. 研究对象
          49. 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50. 研究方法
          51. 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52. 研究分析方法划分
          53. 定量研究
          54. (基础上)定量测量手段,资料统计分析,理论检验,一般原理应用于特殊情境(资料)验证假设
          55. 严格设计
          56. 定量测验
          57. 收集资料
          58. 统计分析
          59. 定义
          60. 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数量化的分析,从而判断事物的性质和变化
          61. 思维
          62. 演绎
          63. 描述方法
          64. 数字和量度
          65. 研究对象
          66. 有关因素在数量上的变化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67. 研究情景
          68. 操纵和控制
          69. 研究方法
          70. 统计分析方法
          71. 研究设计
          72. 结构化和规范化
          73. 注重
          74. 研究结果
          75. 目的
          76. 变量关系、影响因素、原因
          77. 结果
          78. 更接近科学、具有较高的确定性
          79. 定性研究
          80. 收集非数字化资料
          81. 描述特征探索关系
          82. 理论架构,过程中也可进行假设,基于描述分析,抽象提炼
          83. 定义
          84. 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具有某种性质与否,或对某一现象的变化过程和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
          85. 描述方法
          86. 文字
          87. 研究对象
          88. 不同事物现象的意义及特征
          89. 研究情景
          90. 自然
          91. 研究方法
          92. 整体研究、描述分析
          93. 研究本质
          94. 归纳
          95. 研究设计
          96. 灵活
          97. 注重
          98. 研究规程
          99. 目的
          100. 理解教育现象
          101. 结果
          102. 较主观、受材料真实性、逻辑性影响
    3. 教育研究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简答)(动力基础战略)动机战(3)
      1. 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1. 教育观念,教育改革,促进理论发展
        2. 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政策,质量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2. 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1. 产生
          1. 提出构思,通过研究,对实践经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推理,得出结论
        2. 作用
          1. 科学研究,具体抽象再思维具体,把握事物本质
        3. 总结
          1. 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一套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3. 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1. 知识(更新,完善合理)
        2. 素养、才干、鉴识、发展主流、趋势,前沿课题
        3. 教育经验
        4. 避免盲目
    4.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选射手整写总(部)
      1. 选题阶段(题材)
        1. 含义
          1. 确定研究主题,研究活动的起点
        2. 步骤
          1. 提出问题
          2. 不是所有问题值得、能力研究,进一步确定课题
          3. 确定问题
          4. 判断理论、应用价值
          5. 考虑实力和兴趣
          6. 考虑物质条件
        3. 答论述(可补充意义、要求)
      2. 研究设计阶段(提纲)
        1. 含义
          1. 研究设计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研究与定目标的实现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
          2. 目标、工作效率、结果可靠性
        2. 步骤
          1. 理论构思
          2. 理论假设
          3. 研究设计
        3. 同样可补充要求、特点
      3. 收集资料阶段(作文素材)
        1. 含义
          1. 完成课题采用多种收集方法,形成对客观存在的有关事实的科学认识,资料分为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
        2. 方法
          1. 观察、问卷、访谈调查、测验
          2. 可分别拓展方法的特点
      4. 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挑选)
        1. 系统化、条理化,遵照科学事实,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或对事实作出判断
      5. 撰写研究报告阶段(草稿
        1. 对研究过程进行整理概括,按规范撰写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
        2. 可拓展格式要求
      6. 总结与评价阶段(原稿)
        1. 评价: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对活动的科学性进行评估
        2. 最后一个环节
      7. 选题、设计、收集、整理、撰写、总结(选射手整写总部)
    5. 教育研究基本原则(创客公操检伦理)(7)
      1. 创新性
        1. 含义
          1. 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认识
        2. 要求(问题、方法视角、文化)
          1. 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2. 采用新的方法和视角研究活动。
          3. 选题新颖具有创意
          4. 挖掘中国优秀文化
      2. 客观性
        1. 含义
          1. 尊重事实反对主观主义臆测,事实为依据,研究工作者基本原则,最大限度保证研究过程客观性且实现研究目标
        2. 要求态度、事实、过程结论、全面、)
          1. 客观态度
          2. 客观事实
          3. 收集资料,防止以偏概全
          4. 客观过程结论
      3. 公共性
        1. 含义
          1. 使用文化符号和专业概念,保证同行专家了解整个研究过程
        2. 要求
          1. 共识
          2. 把握追踪发展的脉络,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注意辨析相关的概念定义,把握学者们形成的共识
          3. 不共识
          4. 尚有争议与模糊的概念要表明自己认可的定义将该定义贯彻到底
      4. 操作性
        1. 含义
          1. 教育研究要给出明确的操作定义
          2. 概念术语要有明确可操作的语义规定,以便进行定性或定量考察
        2. 要求
          1. 描述出被定义事物的可观测都到的独特性特征
          2. 对于不易变给出操作定义的某些概念,需要研究者作出创造性努力
      5. 检验性
        1. 在教育研究结论中不同研究者,依照相同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研究,能够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果
        2. 全面清楚交代所在情景的关键特征(情境性)
      6. 伦理性
        1. 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权益,避免身心伤害,研究对象是“人”,首先保证轮理性
        2. 要求(结果、权利、压力)
          1. 慎重解释结果,避免和消除不良后果
          2. 充分认识尊重对象的权利
          3. 避免造成伤害,不适当的压力和后果
      7. 理论联系实际
        1. 教育从实际情况出发,形成科学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研究,推动教育科学和事业向前发展
        2. 要求
          1. 理论是先导,缺乏理论,实践流于形式
          2. 不能教条,不断检验修正发展
          3. 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实际问题
    6. 定义、类型、作用、过程、原则(义型用程则)
  2. 第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基本特征
    1. 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基本特征
      1. 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
        1. 概况
          1. 朴素唯物论,整体,自然,社会,教育,整体,原始,自发的,朴素
          2. 中国古代教育观,亚里士多德逻辑学
        2. 古代中国研究教育方法论观点的特点)
          1. 社会发展要求和统治阶级根本利益
          2. 观察法、归纳、演绎、类比
          3. 辩证法、系统观
          4. 形成不同教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3. 古代西欧,亚里士多德及希腊哲学家们提出系统的推理方法之逻辑法和科学研究“归纳演绎”程序,研究遵循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1. 逻辑法、
      2.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概况
          1.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以经验论和唯理论,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分析为基特征,代表人物笛卡儿、培根、康德、
        2. 特征
          1. 各个领域逐步深入,更进一步思考深化研究
          2. 经验上升到理论,教育作为发展过程,不仅描述现象特点,而且揭露联系和发展历程
          3. 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形成归纳法和演绎法
          4. 心理学成为理论基础
          5. 教育适应自然,移植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方法”
      3.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上半叶)
        1. 概况
          1. 科学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改革实践不断深入,学科始专门化,专业化加强
          2. 教育方法的独立性专门性问题开始突出,代表人物;杜威、桑代克、两伊
        2. 特征
          1. 从哲学轮分化出来
          2. 大部分方法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
          3. 一些基本派别开始分化,各自发展研究为方法论发展开拓了领域
          4. 实用主义倾向
          5. 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取得进展
          6.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得到广泛传播,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发展
      4.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
        1. 概况
          1. 由于科学发展的促进因素,人们把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揭示科学发展对教育研究方法变革的影响
        2. 特征
          1. 直观性减少,抽象化提供
          2. 不同学科,相互渗透
          3. 原有科学体系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新事实,原有的原则,思维前后一致性)进而使得现代科学范畴体系发生许多根本性变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的发展
          4. 研究课题复杂,综合性日益加强
        3. 科学发展和方法论变革对现代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1. 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共性与个性
          2. 历史与逻辑、理论实践、多元化于整体性的统一
          3. 系统科学
          4. 现代科学数学方法,处理好定量与定性的方法
          5. 形式结构分析、理论形成、逻辑有效性
    2. 影响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发展的基本因素(论述)(哲科理相社)
      1. 哲学认识论与教育研究
        1. 哲学认识论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关系
        2. 不同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决定不同的方法论特点
          1. 科学主义(分析的、经验的)实证主义
          2. 量表,模仿自然科学、强调数学工具、可定量化,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因果关系
          3. 人文主义(现象学、解释学)反实证主义观点
          4. 定性的、理解的、解释的方法,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
        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性
          1. 一般方法原则,科学化,作为指导
      2. 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研究
        1. 影响
          1. 在科学技术上的建立的自然科学方法移植渗透,研究手段变革提供条件
          2. 新理论旧理论,思维方式变革
      3.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教育研究
        1. 简介
          1. 教育科学发展历程与科学探究有关
          2. 理论实践的历史发展是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2. 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对研究方法论起着决定作用
          1. 科学发展中提出的问题和新解释是研究方法论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
          2. 教育的特点,规定和制约着教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3. 社会科学,情况复杂、偶然因素多、不易控制、不易预测
          4. 培养人的活动,复杂多学科性质,多层次、纬度、水平研究体系
          5. 观念形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
        3. 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间的相互关系
          1. 已有的教育理论提供了条件
          2. 教育理论提供认识逻辑范畴和方法
          3. 思维的准则和框架
          4. 研究工作的水平和方式
          5. 促进形成不同方法论
          6. 两者历史发展趋势一致
          7. 累进性(主)
          8. 继承某种研究传统为主,一定创新(改善原有理论)
          9. 革命性
          10. 批判传统且创新,一定继承(创造新的理论体系)
          11. 发展到一定程度
      4.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研究
        1. 心理学
          1. 提供论证科学依据
          2. 相互渗透。两者课题研究上具有共性,方法和手段具有一致性、研究成果评价整体性
        2. 生理学
          1. 神经系统有机体内部完整性及其外部环境统一基本机构,物质基础
          2. 大脑科学和思维过程有、遗传学、习性学有新课题,新启示
        3. 语言学、社会学
          1. 多个学科相互渗透,提供新课题
      5. 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研究
        1. 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的发展
          1. 区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方法也不同,风格受制于文化传统
        2. 不同文化
          1. 中国大一统
          2. 重义轻利,直觉经验,缺乏理性
          3. 西方一对多
          4. 注重现实,注重理性,独特性
          5. 功利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多样化,理性精神
  3. 第三章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原则
    1.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5)(足够清晰和多元才能移植这套操作标准)
      1. 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理论)
        1. 直观性程度地抽象化程度高产生逻辑思维方法
        2. 过去
          1. 描述性资料,编制测验工具,强调经验在检验理论中的作用
        3. 现在
          1. 理论概括程度、理论体系、哲学角度分析问题
      2. 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方法)
        1. 简介
          1. 多重流派导致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不同教育哲学,观构成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从而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对教育事实的解释分析过程当中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2. 特征
          1. 西方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多远趋势,不同学科,多元化实践活动(真幸福哇摄心)(生行符文社心)(方法)
          2. 生物学理解
          3. 社会生物学方法
          4. 行为主义理解
          5. 斯金纳工具制约论
          6. 符号学理解
          7. 加涅信息论
          8. 文化学理解
          9. 解释学、社会地理学
          10. 社会学理解
          1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2. 心理学理解
          13. 人本主义研究
          14. 对西方多元化的理解
          15. 本质不同理解,分化,资本主义唯心形而上学,缺陷
          16. 多种理论流派产生
          17. 两个思潮
          18. 社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人本身的人文主义
        3. 总结
          1. 马列为指导,把握本质,防止误入歧途
      3.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成果)
        1. 系统科学论
          1. 作用
          2. 促进发展,开阔思路,深化认识
          3. 表现
          4. 整体研究
          5. 突破了原有简单因素静态直线因果的方法局限性
          6. 从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相互作用,量变,质变总范畴,进一步具体化
          7. 结构方法(功能和结构)
          8. 定义
          9. 科学描述事物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10. 作用
          11. 提供了一种研究思维方式
          12. 对原有的不合理的系统结构进行调整改革
          13. 信息论观点
          14.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信息转化的过程(获得、加工、传输和储存、使用过程的运动规律)
          15. 对信息流过程分析和处理来达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
      4. 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教育标准)
        1. 研究目标
          1. 价值导向,为根本依据
          2. 不仅研究理论体系,强调应用价值
        2. 研究过程
          1. 伦理考虑,大环境,重视人的主体性发挥,从片面量化到关注定性研究,结合
        3. 研究结果
          1. 摒弃单纯知识传递、积累过程
          2. 从一味追求客观性一元性到全面衡量价值标准上差异以及评价目标多元化
      5. 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操作)
        1. 教育实验研究
          1. 提供可靠的信息对现有理论进行鉴别筛选,改造提炼完善
          2. 促进理论产生及发展
          3. 引进的国内外的教育理论进行一个检验改造变通综合创造
          4. 对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提供了操作程序
        2. 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
          1. 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化的发展
          2. 数学方法
          3. 有利于提高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加强教育过程是进行定量描述
          4. 简化思维有助于能够更深层次的把握研究对象
          5. 计算机技术
          6. 电子计算机和系统方法论的结合为多变量多因素,教育系统,主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可能条件
      6. 理论够清晰,方法很统一,成果和移植,标准要注重,且有操作性
    2. 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4)马子数过)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1. 唯物辩证法,重要指导意义
          1. 提供科学思维方法
          2. 对教育研究进行直接指导
          3. 开辟新的领域
      2.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
        1. 引进社、自方法论,完善自我,由于差异,结合具体性创造,赋予新含义
      3. 数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
        1. 避免错误观点,相辅相成,反映客观事物质与量的辩证关系
        2. 定量有独特表达方式
        3. 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量化
      4. 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4)国情、文化、经验、国外--国文境外
        1. 从国情出发确定教育研究的目标
          1. 找准研究起点
          2. 确定研究课题和内容
          3. 科学解释结果且应用
        2. 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1. 挖掘优秀文化传统,抛弃传统文化的糟糠,消除消极影响,重要基础
        3. 总结教育实验经验,从经验事实向科学理论转化
          1. 教育实践和实验是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扎根于教育实际,从经验事实向科学理论转化
          2. 实践活动是理论发展的基础源泉
          3. 理论方法:抽象促使经验是实现科学理论转化,并在保持二者动态一致性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4. 寻求科学理论发展生长点
        4. 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
          1. 借鉴吸收研究成果,防止照搬照抄和一概排斥的两种片面思想
          2. 对客观问题的不同解释和结论加以区分,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考虑取舍
  4. 第四章 研究课题的选定(4)
    1. 正确选定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作用)
      1. 选题的含义(m)
        1. 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1. 广义
          2. 确立科学研究方向
          3. 选择自己研究的问题
          4. 狭义(教育研究
          5. 第一步,关键性
          6. 决定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
          7. 一定程度上规定的科学研究应采取的方法与途径
          8. 总结
          9. 一个有创见、有意义的问题对教育科学发展起积极作用
          10. 选题在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 正确选题的意义(起点方向基本功)
        1. 什么叫正确选题
          1. 有意义的、问题提法原则上正确,并有可能实现的问题来进行研究
          2.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辨析)
          3. 解释
          4. 科学研究含义
          5. 对人类未知的问题做出解答
          6. 更重要是引出更深入的问题
          7. 问题的深入导致研究深入
          8. 关系(科学研究和问题)
          9. 教育科学发展历史与问题发展的历史之间的关系
          10. 应用
          11. 研究者本身
          12. 在研究领域提出和发现一个有科学依据的问题就是认识结果
          13. 作用
          14. 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关键,他决定研究价值的大小,决定研究的成果
          15. 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16. 问题繁多说明教育内部错综复杂,存在多重矛盾,但矛盾有意义,但并非所有问题值得当作研究对象(为什么说确定了方向)
          17. 有限条件,全局意义,反映教育内部关系的问题进行研究,发挥效益(怎么做)
          18. 应用/启示
          19. 掌握全局时态,理论应用、重点和一般、学习与独创,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避免盲目、提高自觉性
          20. 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21. 选题是衡量教育工作者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22. 原因在于,从理论本身理论与实际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形成一个有意义、有创见的问题,对研究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和形式的判断力以及胆识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3. 因此选题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研究课题的类型及来源
      1. 教育研究课题的基本类型
        1. 基础性研究课题
          1. 含义
          2. 主要目的是研究教育现象,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揭示青少年身心发展与影响因素间本质联系,以探索到新的领域,为基本任务的课题
          3. 特点
          4. 探索性强,自由度大,不确定因素较多
        2. 应用型研究课题
          1. 改造或直接改变教育现象和过程为主要目的的( 为理论寻找各种实际应用可能性途径的课题)
      2. 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7)(社学教日学交两国)
        1. 社会发展需要
          1. 当今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 学科建设
          1. 教育理论发展
          2. 外部
          3. 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
          4. 内部
          5. 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
          6. 自身
          7. 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
          8. 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
        3. 教育实践
          1. 尤其是教育改革中反应出来的问题
          2. 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
          3. 争论中发现问题
        4. 日常观察
          1. 教师提出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5. 交叉学科
          1. 寻找新的领域
        6. 国外教育信息分析
          1. 世界教育科学发展潮流趋势,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
        7. 国家规划
        8. 社会、学科、教育、日常、交叉、国外国家
    3.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基本要求)(5)(新行价科明)
      1. 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价值性)
        1. 体现在
          1. 前人未成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新意和时代感
          2. 以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科学科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基础上
        2. 启示
          1. 深入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
          2. 清楚所研究课题在当前国内外以达到的水平可以取得的成果
          3. 了解是否有人已经获得正在研究类似的问题
          4. 同一课题
          5. 对已有工作进行评判性分析
          6. 重新确立自己研究的着眼点
          7. 只有在原有研究成果上有所突破创新才有研究的意义
      2. 问题要有可行性
        1. 含义
          1. 问题能够被研究存在现实可能性
        2. 条件
          1. 客观条件
          2. 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还要有科学上的可能性
          3. 主观条件
          4. 研究者本人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课题的兴趣
          5. 权衡自己的条件寻找结合点,选择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的课题
        3. 抓住关键期(注意)
          1. 课题的提出,要看理论研究工具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
          2. 过早,攻不下来
          3. 过晚,亦步亦趋,毫无新意
      3. 问题必须有价值(首要条件)
        1. 地位/作用
          1. 重要依据制约着选题的根本方向
        2. 要求/类型
          1. 本学科研究领域有的内部价值
          2. 理论上突破实践上对教育改革有指导作用
          3. 相关其他领域有高的外部价值
          4. 心理学哲学
        3. 衡量课题意义应考虑的两个方面
          1. 利于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要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 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检验修正创新发展教育理论,建立教育理论体系
      4. 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1. 选题现实性的表现
          1. 包含问题要有科学性,指导思想及目的明确的立论根据充实合理
        2. 选题科学性的表现
          1. 两个方面
          2. 事实依据,实践基础
          3. 从实践中产生,有针对性
          4. 实践经验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依据
          5. 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理论基础
          6. 理论对选题起到规范选择解释作用
          7. 总结
          8. 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影响选题全过程
          9. 影响选题的方向和水平
          10. 选题科学的现实性,还需要对选题的课题进行充分论证
      5. 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1. 要求
          1. 界限清楚范围小不太笼统
        2. 原因
          1. 问题的具体影响着全局的成败
          2. 反之,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科学性差
          3. 对问题有清晰透彻的了解才能去构建指导研究方向的参照系提供重要依据
        3. 总结
          1. 不能太宽、太大、太复杂,提倡“实”、“小”、“新”
    4. 选题的过程和方法(方分提论)(步骤)(4)
      1. 要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三层)
        1. 学科领域
        2. 个人
      2. 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细化)
        1. 将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按照内在逻辑,相互联系)
          1. 研究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基础上选题
        2. 作用
          1. 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网络
          2. 预期课题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步骤获得解决
          3. 课题论证提供依据
      3. 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拓展)
        1. 转换问题含义
          1. 不断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2. 一个问题解决以后能引申出其他相关问题,表现延伸系列
          3. 研究的课题沿一定脉络具有前后的相关性
        2. 对研究工作者的要求
          1. 不墨守成规,不固执
          2. 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找到各种发展的生长点,问题步步深入
      4. 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1. 课题论证含义
          1. 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2. 避免选题盲目性
          3. 课题论证本身是一种研究,需要翔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撑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
        2. 课题论证主要回答的问题
          1. 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2. 迫切性和针对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
          4. 依据以及限制、可能性、基本条件、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5. 课题研究策略、步骤、成果形式的妥当性
        3. 论证报告的书写
          1. 要求
          2. 简洁明确、具体
          3. 字数五六百字
          4. 申报研究项目、发表论文的开篇、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
          5. 开题报告
          6. 课题名称
          7. 目的、意义
          8. 主要内容
          9. 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突破
          10. 条件分析(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
    5. 口诀:好课题有类型可以用方法来选出
    6. 意义、特点、来源、方法(过程)
  5. 第五章 文献检索(看前人研究的方法)
    1. 文献检索概述
      1. 教育科学文献的基本概念
        1. 文献的含义(了解)
          1. 子主题 1
        2. 教育科学文献的含义(m)
          1. 含义
          2. 记载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育研究的基础,贯穿教育研究的全过程
          3. 全过程体现
          4. 选题-初步调查-论证课题-制定计划-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报告(选调论计收分报)(7)
          5. 作用
          6. 数量和质量是判断一个国家教育学科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2. 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辨析)
        1. 全面掌握情况确定研究方向,选题的依据,是因为查阅过程有对研究问题作系统性的评判性分析
          1. 方向、依据、评判分析
        2. 提供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不仅有新的启发,同时找到一些回答课题的线索,而且使得研究范围更加清晰、理论具体。提供了数据资料,使得结论是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1. 依据、方法、启发、线索、范围、可靠
        3. 提高科学研究效益,已经解决了,错误的
    2. 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1. 文献的三种等级(加工程度)
        1. 原始文献
          1. 含义
          2. 本人实践依据的而创作的原始文献
          3. 记录事件经过、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
          4. 举例:一次专论掉档
          5. 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
          6. 特点
          7. 创造参考使用分散
        2. 检索性文献
          1. 含义
          2. 对原始文献进行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3. 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举例:检索体书所提问
          5. 题录、书目、索引、提要、文摘
          6. 特点
          7. 报简会
        3. 参考性文献
          1. 含义
          2. 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某一次文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综合、浓缩而成
          3. 举例:两述两报告一手册和百科
          4. 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
          5. 特点
          6. 综浓参
      2. 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6)(报党专书而非文(报刊、期刊、档案、专家、书籍非文))
        1. 书籍
          1. 多大长
          2. 要籍专著书工具加在一起有读物
        2. 报纸
          1. 广快分散、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
        3. 期刊
          1. 短新深大、定期、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反映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高水平,是查阅文献最有效且简便的主要来源
        4. 教育档案类
          1. 年鉴
          2. 教育法令集
          3. 学术会议文献
          4. 学位论文
          5. 含义
          6. 人类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并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
        5. 专家询问
          1. 与专业的个人交往接触过程中非正式渠道收集资料
        6. 非文字资料
          1. 教育科学研究资料分布中,主要以声音图像等方式记录有知识的载体,通过视听觉传递知识
          2. 举例:校舍、遗迹、绘画、出土文物、歌谣
    3. 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1. 文献检索的过程(分搜加)
        1. 分析和准备阶段
          1. 分析:明确课题的范围和要求
          2. 确定:检索标志,文献作者、文献类号,主题词和所属类目
          3. 选定:检索工具
        2. 搜索阶段
          1. 搜集:文献
          2. 选择:资料适当顺序阅读
          3. 记录: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
        3. 加工阶段
          1. 大量文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2. 剔除:旧、重复、假
          3. 保留:完整全面、新观点
          4. 编排索引:索引、目录
          5. 鉴别评价:可靠性
      2. 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检索工具书的利用
        1. 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4)
          1. 顺差法(m)
          2. 含义
          3. 时间范围,以检索课题所发生时间作为起始点,按照事件发展的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进行查找
          4. 优点
          5. 全面、灵活、能够反映事物发展全貌
          6. 缺点
          7. 耗时耗力、误差率高
          8. 适用范围
          9. 广泛、项目比较复杂、所需文献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
          10. 逆查法(m)
          11. 含义
          12. 由近到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
          13. 优点
          14. 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查新
          15. 缺点
          16. 需要最近一时期的新论文、专著、不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
          17. 引文查找法(m)
          18. 含义
          19. 跟踪法,对于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
          20. 特点
          21. 优点
          22. 涉及范围集中、获取文献方便迅速、并扩大线索
          23. 回溯过程往往会找出有关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材料
          24. 缺点
          25. 受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影响
          26. 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需要注意文献的可靠性
          27. 综合查找法
          28. 含义
          29. 各种方法结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方法
          30. 正确检索资料方法应达到的要求要求
          31. 准确、较高的查准率
          32. 全面、较高的查全率
          33. 正面、反面、纵向横向、中文外文,全面系统
          34. 深,占有情报多样性内容专深
          35. 快,迅速,准确度高有价值情报资料,因为检索慢了,耽误的时间就是去了太原有的应用价值
        2. 检索性工具书的利用
          1. 检索工具书含义
          2. 完备汇集某一方面的资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内容概括,以供检索文献线索时查找的图书
          3. 类型(述说文集)
          4. 书目
          5. 某一时期的全国出版的图书总目、期刊目录、报刊目录以及其他文献目录
          6. 索引
          7. 将书籍或报刊中的内容或项目摘记下来,编成简括的条目,按一定顺序排列并标注其出处
          8. 检索性文摘
          9. 简练的语言文字精确表述原文献主要内容并注明出处,内容专深,科学情报价值
          10. 传记资料
          11. 附有被传人物的著作目录,为研究者提供从作者入手查找文献的途径
        3. 教育文献的利用以及检索文献的要求(全真积思)
          1. 简介
          2. 充分利用文献不仅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分析综合判别能力从中挑出高质量的文献
          3. 检阅全面
          4. 查阅特定范围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视野放宽、浏览范围以外的研究结果
          5. 观点一致、观点不一致构思矛盾
          6. 中外文、掌握最新研究资料和动向
          7. 第一手资料、可全全面
          8. 检阅认真细致
          9. 细读、四十年以来,近十年以来所讨论的问题,有分歧的问题、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倾向
          10. 弄清前人分析矛盾所在通过细致查阅推敲观点和论据一清楚来龙去脉并做好记录
          11. 丰富(勤于积累
          12. 养成善于积累学习的习惯,必有意识,培养自己读书治学的能力
          13. 掌握查阅,文献方法逐步积累,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目录
          14. 善于做摘了知识卡变编制自己的文摘题要中暑建立个人资料库同时又要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15. 善于思考
          16. 历史条件下产生带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要对文献作出分析,综合批判中继承,扬弃中创新就需要有关的知识准备和必要的理论思维
          17. 比较分析联想构思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
          18. 总结
          19. 作为研究工作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舍弃成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上提高对资料真伪价值的判断力和敏感度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思维才有所创新
    4. 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1. 文献综述含义(m)
        1. 含义
          1. 对文献内容进行评价分析
          2. 具体地说
          3. 全面收集文献资料和广泛阅读文献基础上,归纳整理、分析鉴别、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比较系统、全面地综合叙述和评论
        2. 种类
          1. 专题
          2. 综合
      2. 文献综述基本内容
        1. 已有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1. 缘起、历史发展过程、现状
        2. 综述者的评价、建议、预测
          1. 了解认识、评价、提出、改进
      3. 文献综述的格式和内容安排
        1. 序言
        2. 历史发展状况与评价
        3. 当前研究状况与评价
        4. 趋势展望
        5. 研究改进建议
        6. 参考文献
      4. 基本要求(6)(针对质量而加工评价客观且全面)
        1. 高质量
        2. 针对性
        3. 加工和整理
        4. 突出综述与评价
        5. 客观性
        6. 全面且新
  6. 第六章 理论构思形成研究假设
    1. 研究假设概述
      1. 研究假设的含义(m)
        1. 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的对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评判
        2. 含义
          1. 对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的推测,新论断和假定性说明
        3. 特征
          1. 科学依据、推测性质
        4. 作用
          1. 目的、范围、方案;方法,验证,避免盲目,质量
        5. 表述要求
          1. 科推明验洁,陈述句提出,变量可操作、可测量
      2. 假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 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2. 假设能够帮助研究者根据目标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有计划的设计和一系列的观察研究,当假设得到实验研究的支持,就会发展成为建立理论的基础(设计、观察、理论基础)
        3. 是建立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4. 假设是教育科学探索的必经阶段,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途径和有效手段(必经阶段、途径、手段
        5. 地位
          1. 探索教育规律,形成理论的前提,进行教育研究的核心
      3. 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科推明验简))
        1. 科学性
          1. 科学依据、明确概念、已有概念基础上能得到科学论证
        2. 推测性
          1. 不充分经验事实推导而来
          2. 有待实践证明,对一定的现象做试验性解释,有预测性
          3. 对两个变量关系作出推测
          4. 是一种预想的研究结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预测
          5. 规律事物之间事物不同方面存在某种关系
          6. 好的研究揭示前进行预测,对变量之间某种预期关系的具体说明
        3. 表述的明确性
          1. 简单、清晰、准确,结构完美,命题逻辑无矛盾
        4. 可检验性
          1. 可验证正确程度和可靠性
        5. 简洁性
          1. 简洁明了、防赘余、杜绝选择句式和疑问句
    2. 教育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及假设的检验
      1. 两种不同的分类法
        1. 按假设的形成分
          1. 归纳假设
          2. 演绎假设
          3. 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相关
          4. 方向性假设(m)
          5. 能够明确相关或差异的特点
          6. 非方向性假设(m)
          7. 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内在关系不是了解凭藉已有知识经验,只能肯定研究对象内在变量之间有相关,但不能肯定是何种相关
        2. 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分
          1. 描述性假设
          2. 对事物外部联系的数量关系的推测
          3. 解释性假设
          4. 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
          5. 预测性假设
          6. 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
      2. 研究假设的形成与检验
        1. 研究假设形成的过程
          1. 科学研究假设含义
          2. 观察发现到理论发现的中介环节,由个别特殊发现过渡到一般发现,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3. 收集资料,提出问题
          4. 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
          5. 理论性陈述,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严谨和稳定的结构
        2. 形成科学假设的条件(3)
          1. 经验基础
          2. 科学观察、经验归纳、有目的、系统地研究教育教学各种资料和经验参加实践
          3. 把握时代走向、洞察现实存在弊端、了解国内外研究基本情况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源泉、依据)
          4. 思想方法论
          5. 科学更方法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 类比、归纳、演绎,是否掌握科学思想方法论
          7. 研究者的背景知识
          8. 学科知识
          9. 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
          10. 研究课题有关材料
          11. 举例:研究班集体的结构和形成特点要懂得心理学和社会学
  7. 第七章 教育研究的设计
    1. 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准备)(3)
      1. 根据研究课题目的要求选择方法
        1. 取决于研究目的
        2. 那种方法最优最有效选哪个
      2. 方法独立性及相互联系
        1.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使用条件和范围,无法相互替代
        2. 注意联系,难度大用几种方法结合
      3. 被试的特点及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1. 被试者不识字
    2. 选择研究对象(内容)
      1. 研究在于揭示规律,研究对象必须要典型代表,保证可靠性,善于科学取样
        1. 总体、样本、取样
          1. 基本概念
          2. 总体(m)
          3. 研究对象全体
          4. 某一相同性质结合起来的事物集体,作为统计研究对象,称为总体
          5. 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6. 同质个体所组成的整体,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7. 样本(m)
          8. 观测调查一部分个体
          9. 从总体 抽取,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10. 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
          11. 样本容量:样本所包含的个体数量
          12. 取样(m)
          13. 按照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14. 目的:一个样本中得到关于总体的信息以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出总体进行相应的研究以作出结论
          15. 抽样的必要性
          16. 教育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取样本身的基本特点决定
          17. 广泛、困难(有困难)
          18. 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简化困难)
          19. 简少物力,人力时间(避免浪费)
        2. 选择样本的要求(明隋代河)
          1. 明确规定总体(界限)
          2. 内外,目的范围,课题性质
          3. 范围推广
          4. 取样的随机性(均等)
          5. 概率一样,机会均等,相同结构,个体彼此独立
          6. 取样的代表性(一般性、推广价值)
          7. 样本代表总体,样本特征值推断总体特征具有一般性,推广价值,代表性是部分推断整体做法的理论根据
          8. 取样误差进行正确估计分析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努力,使误差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9. 合理的样本容量(大小)
          10. 满足统计学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收集资料的可能性
          11. 样本大小,取决因素
          12. 精致打雷人芳
          13. 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
          14. 总体的同质性
          15. 允许误差的大小
          16. 研究的不同类型
          17. 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18. 取样的方法
          19. 范围、方式、特点、容量
          20. 取样大小可供参考
          21. 描述研究(10%)
          22. 相关比较(30)
          23. 实验研究
          24. 注意事项
          25. 不能绝对的按比例取样。
          26. 避免取样的偏见
          27. 志愿者的使用。
          28. 近便组的使用。
          29. 代表性通过结果的检验证明
        3. 取样的基本方法
          1. 随机取样
          2. 简单随机取样
          3. 概念
          4. 总体中,每个成员被选入的概率都不为零的取样方法,每个基本观测单位都有均等机会
          5. 取样方式
          6. 抽签
          7. 总体每个观测单位依次编上号码并做成签
          8. 放进一个器皿加以充分混合,每次从中抽取一个记下号码,再放,再摇,反复,满足样本数量
          9. 随机数目表的运用
          10. 许多数目组成的表数字随机排列,首先确定一个表上去,然后按表上所示的号码取样
          11. 评价
          12. 优点
          13. 保证全部标识的代表性
          14. 确定抽样误差的理论值
          15. 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而且所抽取样本较小的情况
          16. 缺点
          17. 规模小,代表性差
          18. 适用条件
          19. 异质性小,样本容量小
          20. 系统随机取样(等距取样)
          21. 概念
          22. 总体上的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组数和取样数相等,按规定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23. 取样步骤
          24. 某一顺序排列
          25. 确定抽样间隔和抽样比例
          26. 选择起点,起点数值不能大于抽样间隔
          27. 按照抽样间隔依次抽取
          28. 评价
          29. 误差小,简单。易操作,适用范围广,抽样调查中被采用
          30. 注意问题
          31. 考虑研究总体情况
          32. 适用条件
          33. 大样本
          34. 分层随机取样(配额抽样)
          35. 概念
          36. 总体按一定标准及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大小)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再按总体具有这个对象所在的比例,在总体中抽取同样比例的样组成分的取样方法
          37. 适用条件
          38. 刘不同性质的几个部分组成,要是抽样样本能够客观反映总体的结构特征适用于各层间差异较大、总体异质较大
          39. 取样步骤
          40. 了解总体中各种特征的差别,按特征差异分组计算每一类别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41. 根据各种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配各种每一位别的人。
          42. 从重里的不同类别的对象中,按规定人数在各组中随机抽取样本
          43. 评价
          44. 优点
          45. 坚固的总体的各个层面不同类型的观测单位
          46. 局限
          47. 充分了解整体的结构特征,三成间的类别区分需要比
          48. 适用条件
          49. 各层间差异大,总体异质性大(成分复杂)
          50. 整群随机取样(以群为单位)
          51. 概念
          52. 以群为单位,从较大群总体中随机选择样本,被选择群内的所有成员都被包含的样本之中的抽样方法
          53. 整体进行编号随机机械类型主取样方法抽取,但不是从整体中逐个抽取,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
          54. 评价
          55. 优点
          56. 方便一行可快速获得大量样本
          57. 局限
          58. 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不如个别取样,在推论上存在缺陷
          59. 适用条件
          60. 总体大、异质小
          61. 不随机取样
          62. 有意
          63. 目的
          64. 偶遇
          65. 实际,方便,偶然遇到的人,离自己最近最容易找到的人,调查对象
          66. 雪球
          67. 凭藉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由少到多逐步扩大
          68. 选择身边最符合条件的调查一下,然后有这个人提供上一个信息情况,然后获得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人,直到达到样本容量
    3. 分析研究变量(关系)(m)
      1. 初步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
        1. 因变量(m)
          1. 结果因素,观察记录,期望产生现象、观测指标
        2. 自变量(m)
          1. 刺激、输入、实验,主动操纵、独立变化、引起因变量变化因素、组合,非操和操
        3. 无关变量
          1. 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干扰,加以控制,准确性、可靠
          2. 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而对实验起有做了变量
      2. 选择自变量
        1. 非操
          1. 无法主动(年龄)
          1. 主动
      3. 确定因变量(不熟)
        1. 列出主要因变量
          1. 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相应变量的因素,可能很多要确定哪些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的变化
        2. 确定加以测量和检验反应指标(抽象和操作)
          1. 抽象定义
          2. 研究变量共同本质的概括
          3. 概念、结构
          4. 操作定义
          5. 行为特征指标方面,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概念和事实联系起来的桥梁
          6. 用具体的可操作方法或程序来界定变量,观察、测量、检验
          7. 操作的定义就是用描述什么办法来测量变量
      4. 辨别无关变量
        1. 要民变无关,变量考虑那些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有影响,需在研究过程当中加以控制,否则无法确定因变量变化的真实原因
    4. 形成研究计划(结论)(l)
      1. 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课题论证基本内容)题简内思条范设(体检蕾丝跳反射)
        1. 题目
          1. 简明、具体、实质、新颖
        2. 简要说明
          1. 现状、趋势
          2. 解决科学问题、学科领域、国内研究水平、存在主要问题
          3. 学术思想、理论根据、主攻关键
          4. 课题理论实际意义
        3. 基本内容(不同思路)
          1. 历史
          2. 国内外、学科演变历史、理论、条件、讨论规律、逻辑
          3. 现实
          4. 特点
          5. 立足当前教育发展特点
          6. 整体、各分支学科层次、结构、发展趋势
          7. 体系结构、生长点、普及度、效度
          8. 研究过程
          9. 结构、层次、发展趋势
          10. 目的
          11. 自身体系结构
          12. 学科生长点
          13. 普及度、效度
          14. 方法研究
          15. 理论操作,探讨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作为教育科学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理论实际问题,内容主线
        4. 思路和方法
        5. 有关条件
          1. 人员、资料准备情况、研究手段
        6. 使用范围
        7. 经费仪器设备
          1. 图书、调研、文具、打印仪器设备
        8. 题目、简要、内容、思路、条件、范围、设备)
      2. 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
        1. 专题研究计划格式
          1. 目的意义
          2. 主要内容
          3. 现状
          4. 有关条件
          5. 分工
          6. 研究成果
          7. 经费
          8. 口诀:姆雷县挑粪成果费
        2.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格式
          1. 绪言:问题、假设、已有研究陈述、文献
          2. 方法
          3. 总体、样本
          4. 设计
          5. 过程
          6. 统计技术
          7. 时间安排
          8. 预算
          9. 口诀:(继)续放总设计通过时间预算
        3. 研究生论文工作计划格式
          1. 提要;提纲
          2. 具体安排、
        4. 专教研
  8. 第八章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1.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概述
      1. 基本概念
        1. 历史研究法
        2.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1. 含义
          2. 历史研究法
          3. 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演变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分析研究,揭示规律一种研究方法
          4. 特点
          5. 历史性、具体性、逻辑分析法
      2. 历史研究法的作用
        1. 揭示现在
          1. 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特点,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
          2. 要求
          3. 进行教育问题研究时,必须从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两个方面得出科学深刻的结论
        2. 预测未来
          1. 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3. 提高能力
          1.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3. 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1. 历史性
          1. 对象
          2. 过去发生的事件
          3. 目的
          4. 内容考察,揭示规律
          5. 做出有关未来的科学性预测
          6. 过程
          7. 时间顺序、空间范围再现历史全过程,每个发展阶段
        2. 具体性(代表性)
          1. 在丰富具体文献基础之上,去揭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当中,一切历史形式还有全部内容,包括各种相关因素,从中探索出基本规律
          2. 所以把握住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最有价值)
        3. 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1. 含义
          2. 用纯粹抽象理论形态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
          3. 具体内容
          4. 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概判推)研究事物发展的矛盾过程揭示历史规律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5. 作用
          6. 更深刻的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规律性
      4. 历史研究法的局限性
        1. 年代久远滞后性不系统考证困难可靠性低
        2. 二次加工导致主观因素过多
        3. 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5. 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6
        1. 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2.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研究
        3. 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
        4. 一个时期教育制度
        5. 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6. 开拓新的教育领域
        7. 发展、思想、思潮、制度、外国、新领域
      6. 定义、作用、特点、局限、适用范围
    2. 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结构体系
      1. 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3)
        1. 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2. 史料的收集与鉴别
          1. 多种方法、鉴别真伪、再现、反映本来面目,提供证据
        3. 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1. 历史唯物主义,内在成因机理,揭示规律
      2. 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分析(3)
        1. 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1. 认真挖掘史料
          2. 使用辑佚、校勘、训诂方法
          3. 尊重历史,历史发展观对待史料,不随意修改
        2. 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1. 研究内容
          2. 各学科发展通史以及断代史
          3. 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实践,发展专题史
          4. 科学理论学派是教育家基本理论研究
          5. 研究方法
          6. 历史的分析方法
          7. 定义
          8. 通过整理分析,史料,明确事物发展的内在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
          9. 特点
          10. 丰富、直观、具体
          11. 作用
          12. 发现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13. 做出历史的,正确判断,把握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避免片面地看待问题
          14. 逻辑的分析方法
          15. 定义
          16. 方法
          17. 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具体到抽象在重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
          18. 特点
          19. 概括、抽象、本质
          20. 阶级分析方法
          21. 定义
          22. 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分析,阶级社会教育历史现象,评论教育使人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23. 作用
          24. 提供了分析社会问题的线索
          25. 帮助人们透过现象人性本质。
          26. 揭示阶级社会中阶级结构特点和教育发展变化关系
          27. 为科学历史评价提供依据
          28. 注意问题
          29. 范围、层次、限度
          30. 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分析。
          3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1. 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建立理论体系是历史研究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3. 历史研究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l)3来源、关系、历实
      1. 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的来源及分析鉴别
        1. 历史研究的资料来源
          1. 第一手信息资料
          2. 第二手信息资料
          3. 搜集、鉴定整理史料、去伪存真考证,成为依据
        2. 按照考证的目的,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考证、评价)
          1. 外部评论
          2. 资料的真实性,文献的外表
          3. 内部评论
          4. 史料的可靠性及文献本身的意义,价值准确可靠程度
        3. 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6)袁湘(琴)变脸地(上)坐
          1. 文献原形考证
          2. 同一著作不同版本,善本、精本(专家校勘注释稿本(作者本人)
          3. 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方法
          4. 辨伪
          5. 全伪、部分伪
          6. 年代
          7. 时间是否有矛盾
          8. 地点
          9. 环境条件是否影响史料
          10. 作者
          11. 是否依托他人姓名著述的伪书
      2. 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故事皮)
        1. 古与今关系(历史与现实
          1. 古今之变尊重历史,古为今用,是教育研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2. 史与论关系(史料与史学)
          1. 贯穿全过程,史料的收集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包括教育理论及方法论的指导
          2. 作用
          3. 树立历史意识,发现研究问题,针对过去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论题
        3. 批判、继承与创新关系
          1. 选择批判目的在于创新,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决定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 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1. 历史感、现实感
          1. 历史
          2. 以历史事实为前提,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历史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创造性转化历史为目的主体意识
          3. 现实
          4. 对所处时代教育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5. 对反映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高度敏感,特点趋势深刻认识
        2. 有意识借鉴吸收研究成果,开阔思维视野,借助合理认识工具,深入研究教育历史和历史过程,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9. 第九章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
    1. 教育调查研究法的一般原理
      1. 概述
        1. 定义
          1. 调查研究
          2. 他是一种描述研究,首先是对这个原始材料进行观察,然后再有计划有目的的对研究对象收集的材料去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3. 观察,收集,形成认识
          4. 经验性方法,先收集科学事实资料,然后在获取的这些经验事实,这些经验材料基础上进行研究
          5. 特点
          6. 研究现实情况(研究对象)
          7. 区别于历史研究法
          8. 收集自然状态下,反应实际情况的材料
          9. 区别于🧪研究法
          10. 教育科学调查研究(m)
          11. 指导:教育理论
          12. 科学方式
          13. 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观列闻,访个测),收集教育问题的资料
          14. 目的
          15. 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16. 认识某种教育现象、过程
          17. 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实地考察活动)
          18. 研究对象
          19. 当前教育问题(区别于社会调查)
        2. 类型(对象,综合,手段)
          1.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分(抽样典型普遍专家个案)
          2. 学科性的典型调查
          3. 含义
          4. 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
          5. 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
          6. 选取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7. 特点
          8. 与学科建设有关系
          9. 多属于专题性研究
          10.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个别事物或个别总体的调查研究,得出某专题研究的一般结论
          11. 具有探索性
          12. 研究某教育现象或过程内部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的基本特点
          13. 如: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14. 反馈性的普遍调查(全面调查)
          15. 含义
          16. 对某一范围内的所有被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17. 适用范围
          18. 制定政策和检查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19. 实施主体
          20. 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研究单位承担
          21. 目的
          22. 了解现状
          23. 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24. 提出决策办法
          25. 如:学校德育效果的调查人口普查
          26. 预测性的抽样调查
          27. 含义
          28. 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当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样本特征值推断整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
          29. 适用范围
          30. 预测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动向
          31. 如:通过对当前社会力量办学等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对今后十年内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办学体制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32. 个案调查
          33. 含义
          34. 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具体分析
          35. 从中选取某个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与描述
          36. 专家调查(德尔菲法)
          37. 围绕某一个主题,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
          38. 按综合性程度可分为(一般、溯因、发展)
          39. 学校调查,社会调查及公意调查的一般调查研究
          40. 个案研究、因果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的溯因调查研究
          41. 儿童发展研究、趋势研究的发展调查研究
          42. 按调查方法或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6)
          43. 问卷调查(问题表格法)
          44. 含义
          45. 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从而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46. 具体过程
          47. 编制问题表格
          48. 邮寄、当面、追踪访问
          49. 要求被试填答
          50. 了解被试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51. 访谈调查(研究性交谈)
          52. 含义
          53. 根据被询问者的回答收集事实材料,以此说明样本所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54. 具体过程
          55. 根据设置好的调查问题,访谈者探访被访者
          56. 进行一问一答的方式
          57. 记录分析口头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58. 测验调查
          59. 含义
          60. 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61. 特点
          62. 根据法则,测验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且数量化分析
          63. 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的一种工具
          64. 适用范围
          65. 教育调查研究、评价研究、实验研究
          66. 调查表法
          67. 含义
          68. 向相关的调查对象发放设计好的调查表格来收集事实或数据资料的调查
          69. 收集各种形式的事实资料
          70. 特点
          71. 范围广
          72. 事实资料
          73. 被调查有关承办人员依据事实填写,可靠
          74. 简明,统计
          75. 举例
          76. 师范教育年度总费用
          77. 个案调查
          78. 总结经验法
          79. 以往经验搜集资料
      2. 教育调查研究法的主要功能(3)
        1. 揭露存在的问题,暴露矛盾,促使进步
          1. 揭露问题促进步
        2. 帮助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总结推广先进思想和经验,改进工作提升质量
          1. 总结思想提质量
        3. 实现多样化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
          1. 收集教育现象的事实资料
          2. 制定政策法令法规、教育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3. 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磕对象功绩准试表提示整报)10个
        1. 准备(磕对象功绩准)
          1. 确定调查课题
          2. 特点
          3. 具备现实意义且具有可行性
          4. 选择调查对象
          5. 调查对象对总体的代表性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调查结论的准确性
          6. 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7. 根据不同目的,要求,研究对象,选取调查手段
          8. 子主题 3
          9. 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收集资料都必须借用工具
          10. 制定调查计划
          11. 调查计划是研究者对工作的具体规划
          12. 目的在于调查研究工作正常的进行
          13. 安排调查工作程序时的注意问题(三个方面)
          14. 调查项目是否有效反应研究问题,项目的构成是否合理?
          15. 项目分类;大项目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形成完善的调查提纲
          16. 制定与分类标准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以便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17. 做好各种技术组织准备
          18. 成员、资料、器材
        2. 准备后(试表提示整报)
          1. 进行试探性调查
          2. 修改调查提纲及工作方案
          3. 制定表格提纲和测验题目
          4. 实施调查
          5. 了解情况,获取,资料调查研究能否取得有效往往取决于实施调查这个阶段的工作情况
          6. 整理调查材料分析结果
          7. 定量定性分析综合使用多出调查结论
          8. 写出调查报告
          9. 对问题进行解释,提出意见和建议
        3. 课题、对象、工具、计划、准备、试探性、表格提纲、实施、整理、报告
    2. 调查表、问卷及访谈
      1. 调查表
        1. 基本特点
          1. 广
          2. 某一个教育群体,某一地区教育现状
          3. 事实资料
          4. 教育群体概况、发展现状等基本数据资料
          5. 可靠
          6. 简明
        2. 种类及格式
          1. 种类
          2. 标志分类
          3. 单一表
          4. 一览表
          5. 格式
          6. 方便、具体、整齐、美观
          7. 基本要素
          8. 总标题、横行、横标目、纵栏、纵标目、数字资料、表尾、附录(填表说明、数字资料的来源、特殊项目的注释)
        3. 调查表的编制
          1. 掌握编制表格的基本技术要求
          2. 两个关键点
          3. 提出研究课题具体项目(提出,一个研究涉及哪些方面问题的基本思路)
          4. 每一调查项目的具体内容要准确把握,反映事物的全貌蕴含的特性,便于分析和比较
        4. 编制表格的基本要求(标大牌正表述)
          1. 标题醒目
          2. 大小容纳调查项目
          3. 排版系统且清晰
          4. 正误,相互参证
          5. 表尾调查单位,调查员填表人填表日期
          6. 数字上下对齐相同,数字相同写出,未获得数字用删节号,不可能获得数字用短线标明,推算数字表下注明(数字)
      2. 问卷调查
        1. 含义及优缺点
          1. 含义
          2. 用书面形式提出问题收集的资的一种研究方法,将研究问题以问题表格的形式通过邮寄作答追踪访问要求被试者填答,以此了解被试者对某一教育现象的问题和看法
          3. 关键在于编制问卷,选择被试和结果分析
          4. 优点(5)(高校表带逆光)
          5. 省时省力方便实用高效
          6. 标准化
          7. 统一提问和问答形式内容
          8. 同一种问卷
          9. 同一种方式发放填写问卷
          10. 便于整理归类,,量的统计,一定代表性
          11. 匿名性
          12. 不要求答卷者署名
          13. 消除各种顾虑,能够客观真实回答问题
          14. 广
          15. 大样本、收效大,效率高
          16. 同时对大量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料
          17. 缺点(4)三高一表面
          18. 问卷的明确性和题量要求高
          19. 题量大,不明确都会影响结论可靠性、代表性
          20. 对被调查者的合作性要求高
          21. 合作态度、追求科学精神
          22. 对被试要求的条件要求高
          23. 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
          24. 应用范围广,收集资料是表面的
          25. 不能深入了解调查找内心想法
          26. 不回答、 不配合不知原因,效度代表性
        2. 类型及问题型式
          1. 结构式(封闭式问卷)(m)
          2. 含义
          3. 问题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
          4. 问题型式(4)
          5. 是否
          6. 选择式
          7. 评判(排列式、编序式)
          8. 许多答案,根据重要性评定等次,数字表示几种答案的应排列顺序
          9. 划记式
          10. 核对表,选择一个提供的答案回答,不计分,称名类型
          11. 非结构(开放式问卷)(m)
          12. 含义
          13. 自由作答,非固定应答题,被试自由陈述
          14. 问题型式
          15. 填空、问答
          16. 适用范围
          17. 较深层次的问题
          18. 不受答案选择范围已界定的限制,理解作答
          19. 反映态度、特征、了解程度、看法依据
          20. 研究初期,不够清楚问题
          21. 采用开放式进一步设计封闭式问卷
          22. 具体步骤
          23. 小范围内问卷搜集资料归纳分析
          24. 掌握一定程度结构型问卷大规模调查定量分析
          25. 作用
          26. 优点:搜集资料丰富、具体,更多价值的资料
          27. 缺点:答案不集中,材料分散,难以横向比较,不能进行统计处理
          28. 综合式
          29. 封闭➕开放性问题
          30. 封闭为主
          31. 根据需要加上若开开放问题
          32. 清楚、把握封闭
          33. 开放性问题为辅
          34. 尚不明确
          35. 数量不能过多
          36. 关系
          37. 积累一定材料基础上,进行转化,时常用的技巧
        3. 编制程序(木列草修示修)
          1. 明确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目的和人假设范围收集所需资料,确定调查对象(目的、收集资料、对象)
          2. 列所要研究问题的纲要,确定搜集信息问卷类型(纲要、信息、类型)
          3. 围绕主题草拟问题,列出标题各部分具体项目(草拟)
          4. 征求专家意见,修订项目
          5. 试测
          6. 30-50样本,检查问卷表述、项目、内容、效度、信度
          7. 再修订
          8. 根据结果,内容、排列方式加以改进,打印
        4. 基本要求(8)
          1. 范围-数量
          2. 范围
          3. 小典型大统计了解思想态度意向,事实材料
          4. 数量
          5. 适度、控制时间保持兴趣认真态度,多防止厌恶情绪,少不能得到基本事实材料影响研究结论,无有可无的问题删除,复杂查阅避免
          6. 文字表达-内容、提问、答案
          7. 文字表达
          8. 总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9. 结构上,一个问题一个疑问,不包含两种以上提问
          10. 不用假设或者推测语
          11. 用语明确具体
          12. 内容
          13. 直接相关,覆盖面,针对性,不交叉不重叠
          14. 提问
          15. 不要假设句、反问句、否定句、双重否定
          16. 答案
          17. 完整,穷尽
          18. 互斥
          19. 相关
          20. 答案问题
          21. 层次
          22. 相同层次关系
          23. 排列
          24. 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前后一致相连贯,衔接,便于回答统计处理
          25. 表首
          26. 原因,消除顾虑
          27. 问卷前面
          28. 被试基本资料
          29. 能够兴趣
          30. 问卷后面
          31. 牵涉个人、复杂、紧张
          32. 放一起
          33. 同内容、性质、同类同类方式回答
          34. 使得相对集中具有内在逻辑
          35. 心理因素
          36. 不应具有按时倾向性诱导性用于带有主观印象,情绪色彩的用语
          37. 避免与社会规范情绪压力的问题
          38. 不要涉及个人隐私程度过深,不愿直接回答
          39. 措辞要礼貌
        5. 发放、回收、估计
          1. 发放形式
          2. 邮寄
          3. 分配
          4. 当面填答
          5. 回收率的计算
          6. 子主题 1
          7. 回答偏斜估计
      3. 访谈
        1. 概述(m)
          1. 含义
          2. 研究性交谈,口头形式根据答复收集客观事实材料,准确说明样本代表总体的一种方法
          3. 具体步骤(同第一节)
          4. 适用范围
          5. 教育调查、求职、咨询、事实调查、意见咨询、个性个别化
          6. 优点(林甫直抒深)
          7. 灵活
          8.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控制问题的选排重复或解释
          9. 复杂
          10. 指导者,经验丰富访谈调查员,了解到比较复杂的
          11. 可靠直接
          12. 面对面交流、不通过任何形式转换的信息,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来评估资料真实性程度
          13. 不受书面语言文字限制
          14. 口语互动,减少理解障碍
          15. 深入
          16. 补充询问
          17. 缺点(两地主力量)
          18. 样本小、耗时耗力效率低
          19. 标准化程度低,难以统计
          20. 容易产生偏差
          21. 易受主试影响
          22. 不能够完全消除顾虑,不能体现匿名的特点,客观
          23. 不宜做定量分析
        2. 类型
          1. 控制,严格设计问卷或提纲
          2. 结构性访谈(标准化访谈)
          3. 统一设计要求,事先规定好的访谈内容,规定标准回答,标准化高,统计,比较分析
          4. 非结构性访谈
          5. 粗线条式访谈提纲
          6. 主动、创造性,积极性,加深问题考察,灵活处理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7. 访谈时间或次数
          8. 一次性访谈
          9. 横向性调查
          10. 重复性访谈
          11. 跟踪访谈
          12. 时间推移思想态度行为上发生变化的这种调查研究
          13. 深度访谈,深入、动态性、小范围
          14. 一次性访谈对象
          15. 个别
          16. 集体
          17. 扩大、广泛减轻心理压力
          18. 相对公开不会表露自己的真实意见,会由于个人顺从多数人的这种倾向而不敢提出异议
        3. 过程(选准正整完)
          1. 选择对象
          2. 数量、代表性
          3. 相似性
          4. 做提前了解
          5. 准备提纲和计划
          6. 拟好问题、具体、事先发放、时间地方
          7. 正式访谈
          8. 计划、目的、议题、灵活、气氛、态度、合作
          9. 整理分析
          10. 整理
          11. 随时、简化、分类编号
          12. 分析
          13. 不要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保持客观性
          14. 寻找资料之间的联系
          15. 采用描述统计法分析数据
          16. 完成报告
          17. 大纲
          18. 含义作用要求
          19. 说明问题,原因、意义、思路、结果展示
          20. 格式
          21. 题目、摘要、访谈背景、主体(目的、对象、分析、结果)讨论建议、参考文献、附录、提纲
        4. 艺术与技巧
          1. 共同程序,避免主观,毫无目的,访谈计划和提纲
          2. 收集被访者资料
          3. 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4. 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
          5. 掌握好发问的技术,避免处于被动局面
          6. 注意问题
          7. 语气中立、愉悦气氛、不要打断、保持不做是非判断、提问简单明了、被访者知识水平
          8. 结束后及时整理资料、节省的部分及时还原
    3. 教育的观察研究
      1. 教育观察研究概述(m)
        1. 含义
          1. 有目的
          2. 感官、辅助仪器
          3. 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
          4. 系统考察
          5. 评价
          6. 科学观察
          7. 计划、选择、观察、搜集、分析、获得深入认识
          8. 获得经验事实(科学研究方法)
        2. 基本特点(能客目录)
          1. 目的
          2. 根据课题需要或解决某一问题
          3. 明确的目的、范围、方法
          4. 客观
          5. 自然状态、不干预、不改变自然条件 、发展过程,第一手材料
          6. 有翔实的观察记录
          7. 描述记录法、行为检核表、取样记录法
          8. 能动
          9. 事先制定提纲和程序
          10. 规定观察时间、内容
          11. 选择典型对象、条件,把握属性
          12. 分析、判断、理解
        3. 作用与局限
          1. 优点(直发理剪可剪光不富)
          2. 获得比较充实,比较客观的事实资料
          3. 获得事物发展条件,科学分析现象和过程
          4. 有利于理论提出,总结教育经验基本方法之一
          5. 检验科学理论观点正确性
          6. 有助于课题形成
          7. 简单易行不需仪器
          8. 适用范围广
          9. 不会产生不良情绪
          10. 资料、发展、理论、检验、课题、简单广没有负效应)
          11. 缺点(5)
          12. 不能说明为什么
          13. 受环境影响
          14. 要求高(被观察对象控制条件)
          15. 现象复杂、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
          16. 主观因素
          17. 取样小
          18. 资料琐碎不系统、普遍性不高
        4. 类型
          1. 观察的参与性
          2. 参与(m)
          3. 直接参与群体活动、不暴露身份、隐蔽性
          4. 优点
          5. 不破坏原有结构内部关系,获得较深层结构材料
          6. 缺点
          7. 主观因素,客观性,样本小、结果代表性不强
          8. 非参与(m)
          9. 不要求站道同一位置,“旁观者”,公开方式,也可以秘密
          10. 优点
          11. 客观
          12. 缺点
          13. 表面化、难以获得深层材料
          14. 观察实施
          15. 结构式(m)
          16. 明确目标、问题、范围、详细计划、步骤合理设计、可控性观察
          17. 优点
          18. 翔实材料、定量分析、对比研究(充分了解情况下)
          19. 缺点
          20. 缺乏弹性、比较费事
          21. 非结构式(m)
          22. 范围目标,观察内容项目、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无具体要求非控制性观察
          23. 灵活
          24. 获取材料不系统不完整,探索性研究(不了解情况)
          25. 观察情境条件
          26. 自然情境
          27. 实验室中的观察
          28. 观察的方式
          29. 直接
          30. 间接
        5. 步骤(接受辨识分析)
          1. 简介
          2. 一般实证性研究步骤的直线模式不同,循环模式
          3. 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4. 了解什么情况、搜集哪方面的材料、观察对象(时间地方、内容方法),为什么,如何
          5. 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
          6. 阅读分析、条件有所认识、准备
          7. 编织观察提纲
          8. 客体单位分类,方向,灵活性、可变通,防止有效材料遗漏
          9. 实施观察,搜集、记录
          10. 全面系统观察,搜集记录
          11. 观察与记录的关系
          12. 观察是前提,记录是保存,两者事核心,可同时进行,也可先观后记录
          13. 研究者要求
          14. 专注、敏锐、客观
          15. 记录要求
          16. 及时、详细、明确、宜对不宜少
          17. 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18. 定性、定量
          19. 定性分析(描述)、归纳法、特殊推一般
          20. 定量分析、取得数据进行统计意义的分析,得出结论
      2. 观察研究的记录
        1. 描述记录
          1. 日记描述法
          2. 日记方法详细描述
          3. 适用范围
          4. 少数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观察
          5. 重点描述观察者所发现有研究价值的事件或行为表现,评价
          6. 代表人物
          7. 裴斯泰洛齐
          8. 记录有关儿童 成长和发展的儿童传记形式
          9. 轶事记录法
          10. 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事件和条件限制,事先不需要作特别编码分类
          11. 适用范围
          12. 记录某种价值的行为,有无主题均可
          13. 连续记录法
          14. 较长时间内做连续不断、详细的、记录,可以适当加上解释评价
        2. 取样记录方法
          1. 行为为样本,比描述更客观、可控、有效,可靠资料,节省人力,减少记录时间
          2. 类型
          3. 时间
          4. 时间作为标准
          5. 对象:特定时间内发生的行为
          6. 内容:呈现与否、频率、持续时间
          7. 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和观察外显行为
          8. 活动
          9. 活动作为选择标准
          10. 例如:社会心理学研究儿童的社会参与行为的发展
          11. 不参与、袖手旁观、个人、平行、协助、联系、合作
          12. 事件
          13. 选取特定样本对象
          14. 个人或群体为单位
          15. 对研究者要求:确定目的、范围、数量、事件,预先分类,次数时间
          16. 适用范围:类别行为,次数时间,记载过程、环境条件、原因、结果等方面情况
        3. 行为核对表
          1. 核对重要行为出现与否
          2. 预先列成表格出现画勾
          3. 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性质的材料
      3. 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目客自)
        1. 目的性
          1. 明确的目的,目的作为标准,抛开无关次要规程,排除干扰、使主要对象、过程充分暴露
        2. 客观性
          1. 克服先入为主偏见、无意过失、假象错觉,多方面观察,把握各种因素、关系、规定,如实反映现实,不带任何主观色彩
        3. 自觉性
          1. 科学理论指导,提高收集事实资料可靠性,结果可靠性,科学解释
    4. 教育的测验调查
      1. 测验调查概述(m)
        1. 含义
          1. 一组测试题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收集数据
          2. 根据法则,测验为工具进行测试,数量化分析
          3. 理论转化为个体发展水平工具提供可靠依据
        2. 基本特点(4)
          1. 题目反应课题
          2. 统一指导语评分标准
          3. 人数多,抽样调查
          4. 注意材料中反映的特点
        3. 与传统考试区别(取手施分用)5
          1. 取材范围不同
          2. 考试,某一学科,范围不确定
          3. 测验广,各个学科,量的分析材料
          4. 编制试题手续不同
          5. 考试老师,班级使用
          6. 测验题,教师,专家主持选题,信度效度测试分析,试测修改后定稿,过程严格
          7. 施测过程不同
          8. 考试不规范
          9. 测验严格控制,指导语施行规则
          10. 分数解释不同
          11. 考试无常模,无参照,主观因素影响,评分标准不客观
          12. 测验常模参照系,团体相对位置
          13. 应用范围不同
          14. 考试学业成就
          15. 测验范围较广,成就人格智力能力
        4. 类型
          1. 二分法(方象时的材料)
          2. 测试方法
          3. 标准化、非标准化
          4. 施测对象
          5. 个别、团体
          6. 测试时间
          7. 速度、难度
          8. 测验目的
          9. 发展性、诊断性
          10. 测验呈现材料
          11. 文字、非文字
          12. 行为目标、测验内容(智能成个性)
          13. 成就(成科阵雨)
          14. 成套、单科、诊断性、预测性
          15. 个性(气质、兴趣、态度、价值观、动机、性格)
          16. 情绪、品德、性格、气质(清新品质
          17. 智能
          18. 能力
        5. 主要功能(预诊价假)
          1. 预测选拔功能
          2. 预测、选拔,提供重要条件
          3. 诊断功能
          4. 测验,进行量的分析,搜集信息数据,支持某一论点或得出新的结论,提高科学性
          5. 诊断、甄别、因材施教
          6. 评价功能
          7. 探索性研究课题,人的行为描述,行为某种量的程序,可靠的依据
          8. 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与教法
          9. 教师学生
          10. 教育研究成果
          11. 建立和检验假设功能
          12. 通过测验,帮助研究者建立假设,测验验证假设
      2. 步骤
        1. 程序(目泄鸡便)
          1. 确定目的
          2. 把目的语转化成操作术语(累计特工成特效)
          3. 内容、技巧
          4. 特征
          5. 工作分析、确定 成分、特质和校标
          6. 写题修改
          7. 集合
        2. 具体步骤(目击兰屿正反馈)
          1. 决定目标——制定计划——编制栏目——预测验——正式测验——得到反馈
          2. 决定测验目标
          3. 测验目的(预诊价假)
          4. 明确测试对象
          5. 用什么范围
          6. 具体测试目标
          7. 测什么
          8. 制定计划
          9. 大纲教学时间比例确定测试题目
          10. 双向细目表
          11. 提供依据,题目分布,百分比出题和计分
          12. 编制栏目
          13. 每一个测验计划目标相匹配
          14. 编辑收集有代表性全面的资料,同时选择测验题的形式
          15. 预测验
          16. 测验前检查题目,并判断题目的质量
          17. 小范围内世测并进行题目分析
          18. 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9. 正式测验
          20. 按照相应的测试的指导与和操作程序进行
          21. 反馈
          22. 有利于改进题目,同时可判断出学生学习的效果
      3. 测验编制
        1. 基本标准(3)
          1. 准确性(效度)(m)
          2. 测量工具测出反映程度,测量结果与想要的目标相符合的程度
          3. 越吻合效度越高,反之亦然
          4. 效度类型
          5. 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并存效度
          6. 可靠性(信度)(m)
          7. (测量多次所得结果一致)
          8. 几次次测验的相关系数越高,信度越大
          9. 进行比较(常模)
          10. 解释测验结果,反映测值水平
          11.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2. 介绍两者含义
          13.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14. 有效度就有信度
          15. 有信度但不一定有效度
          16. 信度是基本保障,无信度则无效度
          17. 口诀:有效必有信,可信未必有效
          18. 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
          19. 例如:题目的设计使调查人员出现的理解性偏差(有信未有效度)
        2. 目标分类
          1. 布鲁姆目标分类
          2. 认知、情感、操作技能
          3. 加涅的分类水平(5)(能人文云台)
          4. 能力技能、认知策略、文字信息、运动技能、态度
        3. 编题(4)任题试测
          1. 任务分析(选择材料)(2)
          2. 目标—可操行性语言
          3. 含义
          4. 信息加工/过程分析
          5. 这部分材料需要什么知识(如何处理知识)及思考步骤
          6. 学习任务分析
          7. 能否学习材料
          8. 选择教育测验材料的方法
          9. 实际行为表现。
          10. 分析文字材料
          11. 借鉴有关测验或量表
          12. 题目类型(2)
          13. 备择式(5)
          14. 多重选择题
          15. 多个答案当中只有一个是对的。
          16. 是非正误题。
          17. 匹配题
          18. 排列题
          19. 改错题
          20. 多试皮排改
          21. 自由反应式(6)
          22. 简答
          23. 填空题
          24. 论文题
          25. 应用题
          26. 解决实际问题。
          27. 操作题
          28. 画图、拼物
          29. 联想题
          30. 连词
          31. 建田应联(理)论和操作
          32. 试题编排
          33. 方法
          34. 并列直进式
          35. 性质,归类,先易后难
          36. 混合螺旋式
          37. 不同难度(类型)分成不同层次,同等难度(性质、类型)组合一起,从易到难,逐加难度
          38. 单选多选放一起
          39. 复本(A、B卷)
          40. 多次测验,等值,分法多样
          41. 施测控制
          42. 指导语、时间;速度,时间严:难度,时间诵
          43. 评分标准
          44. 分数合成
          45. 各题满分相加,单位,等量加权,折合分数相加
  10. 第十章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
    1. 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认识
      1.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概述(m)
        1. 教育科学比较研究的含义
          1. 含义
          2. 教育现象
          3. 四不同
          4. 时期、地点、情况、表现,比较
          5. 普遍规律特殊表现
          6. 客观实际结论
        2. 比较研究的实质
          1. 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认识事物,探索规律
        3. 比较研究的特点
          1. 把握事物特有的规定性(对象
          2. 研究对象可比较性,限定内容、范围(对象
          3. 研究方法以比较分析为主(方法
      2. 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发展
        1. “旅游者的传说”(口头)
          1. 希腊、罗马,马可波罗,直接观察,口头描述(教育
        2. 记实研究阶段(类比)
          1. 含义
          2. 实地考察,搜集教育制度教授资料类比,借鉴
          3. 特点
          4. 功利、实用,教育借鉴活动,无法解释内在原因
        3. 分析研究阶段(分析因素,推断)
          1. 分析教育现象因素,理性推断,教育体系差异的根本原因,社会与教育关系
          2. 代表人物:阿萨康德尔
        4. 多样、综合的系统比较研究方法阶段(比较研究)
          1. 运用科学自然的方法,定量定性资料分析教育结构,确定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
      3. 比较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3)
        1. 追溯历史渊源,研究发展过程和规律(比历)结合,现实问题)
          1. 研究领域
          2. 教学原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
          3. 方法
          4. 比较(不同时期)
          5. 研究目的
          6. 异同(哲学理论基础、基本观点、方法)
          7. 深化研究,把握发展特质
          8. 例子
          9. 中外教育历史比较,揭示本国教育传统及东西国家的相互交融、渗透关系
        2. 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理论)
          1. 最终目的
          2. 揭示教育发展的本质联系,比较研究有效方法
          3. 比较研究作用
          4. 个别事物属性,背景,激发思维,(新发现)
          5. 定性鉴别、定量分析,事物差别和量的比例关系,多种属性,本国地区认识教育发展状况和特点
        3. 教育政策科学依据(实践)
          1. 原因
          2. 教育复杂,因素诸多,决策合理,对问题进行客观全面
          3. 宏观国家教育决策,微观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4. 过程
          5. 一问题与其他事物比较,找出本质属性和非,使决策有的放矢,建立科学基础上
          6. 启示
          7. 不能绝对化、孤立化,结合。
          8. 思维方法,贯穿始终
      4. 面临的挑战
        1. 唯一-大型研究
        2. 线性-多层次
        3. 定性-定量➕定量
        4. 现代化、科学化
    2.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3)
      1. 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1. 同类比较研究
          1. 含义
          2. 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而认识异同点
          3. 作用
          4. 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发展的特殊性
        2. 异类比较研究
          1. 含义
          2. 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
          3. 作用
          4. 表面相异找出共同规律,反差大,利于鉴别和分析
      2. 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来分
        1. 纵向比较研究
          1. 含义
          2. 同事不同期发展变化
          3. 特点
          4. 时间序列纵断面展开
          5. 事物发展变化过程
          6. 动态观点
          7. 目的
          8. 变化规律、研究现状、历史演化性、发展的来龙去脉
        2. 横向比较研究
          1. 含义
          2. 同时不存事物
          3. 特点
          4. 空间结构横断面
          5. 目的
          6. 相对静止状态,研究异同,分析原因
      3. 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来分
        1. 定性分析
          1. 比较本质属性,确定事物性质
        2. 定量
          1. 量的分析事物属性,判断事物发展变化
    3. 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要求
      1.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步骤(4)
        1. 主题(前提)
          1. 限定比较内容和范围,目标集中明确
          2. 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可比稳定)基础
        2. 搜集、整理资料
          1. 查阅文献、调查、实验,客观搜集资料
        3. 材料比较分析(重要环节)
          1. 初步到深入,进行解释、分析、评价。因果性、全面性
        4. 比较结论
          1. 理论与实践
      2.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可靠全)
        1. 保证可比性
          1. 含义
          2. 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评价
          3. 要求
          4. 比较的标准统一
          5. 比较的范围项目一致
          6. 比较的客观,条件相同
        2. 准确性和可靠性
          1. 客观性
          2. 真实可靠
          3. 代表性
          4. 反应普遍情况
          5. 典型性
          6. 反映研究对象本质
          7. 要求
          8. 国内外教育有深刻了解
          9. 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10. 相应的工具和方法
        3. 全面本质的比较
          1. 简介
          2. 透过现象看原因,共性中找矛盾普遍性,差异中阐述矛盾特殊性
          3. 要求
          4. 通过材料分析内在
          5. 联系历史
        4. 注意事项
          1. 克服主观片面,坚持科学客观态度,不能以片面材料下结论
  11. 第十一章 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法
    1. 教育实验研究法概述(名解)
      1.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历史发展
        1. 教育实验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1. 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
          2. 从自然科学实验经由心理学引进教育领域
          3. 物理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4. 自然科学作为典范(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5. 四强调
          6. 因果关系和研究规范性
          7. 数学工具定量研究
          8. 分析方法
          9.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10. 口诀:因研究数量分析控制条件
          11. 事实与价值分开追求结论的客观性
          12. 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
          13. 背景
          14. 现实条件和教育的自然环境
          15.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
          16. 价值、情感、个性
          17. 三强调
          18. 研究目的的应用性
          19. 对象的整体性及定性研究
          20. 综合(整合)的方法
          21. 总结:定性目的综合整体
        2. 发展基本特点和趋势(哲理类手)
          1. 日益重视哲学哲学方法论对实验的理论指导
          2. 过去
          3. 观察事实当作事实,排除理性因素
          4. 现在
          5. 克服传统归纳主义,重视理论
          6. 重视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7. 过去
          8. 通过实验验证某个教育理论
          9. 现在
          10. 检验某种理论思想,同时关注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11. 教育实验类型多样性、丰富性
          12. 由于教育现象过程的复杂性、研究者的主观意识性
          13. 提供的选择权(自由、不同角度)
          14. 不同的学派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同类型层次水平的实验研究,从而丰富了教育实验的类型
          15. 教育实验技术手段变革
          16. 初期
          17. 实验仪器和用具
          18. 现代
          19. 新的实验技术,更高程度上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科学规范程序与艺术把握结合
      2.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性质和基本特点(m)
        1. 含义
          1. 研究目的、一定条件、人为变革研究对象、验证假设、因果关系
          2. 与相关关系区别,只有实验研究可以得到因果关系
          3. 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
        2. 基本要素(5)鸡架字音失控前后
          1. 明确的实验计划
          2. 科学的实验假设
          3. 自变量和因变量
          4. 实验组和控制组
          5. 前测和后测
        3. 基本特点
          1. 科学实验活动
          2. 因果关系
          3. 不同点:区别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
          4. 含义:系统地变化条件观察事物相应变化揭示过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5. 总结:只有实验研究才能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6. 自变量
          7. 含义
          8. 变化的措施、条件
          9. 操作自变量
          10. 人为干预,控制条件进程,有意识变革条件得出自身想要的结果
          11. A对非A,一点A对一点许多A,A对B
          12. 目的
          13. 变革现实、探索、创新、索取,消极等待结果,主动操纵自变量变化,
          14. 控制无关变量
          15. 含义
          16. 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17. 无关变量
          18. 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因素,对研究起干扰作用。
          19. 启示/要求:为探索因果关系就必须证实自变量x导致因变量Y变化,必须排除无关变量
          20. 总结
          21. 教育实验研究强调,研究者对实验变量进行操纵与控制,并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做解释
          22. 自变量和因变量无关变量三者关系构成的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逻辑结构
          23. 特殊的实验活动
          24. 实验研究对象上
          25. 区别与自然科学实验
          26. 以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与物质的关系
          27. 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正在不断成长的青少年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全面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研究与人、人与社会关系
          28. 主客体中介的实验物质手段
          29. 自然科学
          30. 实验室在人为的这个严格控制下进行强调仪器手段的作用
          31. 教育科学
          32. 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下进行
          33. 研究方法
          34. 自然科学
          35. 重视量的描述,强调通过随机对比得出精确度
          36. 教育科学
          37. 更加强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
          38. 原因(5)不确定模糊性、主观性、长期性、复杂性、难以量化
          39. 教育变量,不确定
          40. 教育概念范畴,界限模糊,具有歧义
          41. 且有主观性,含有价值判断
          42. 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
          43. 总结
          44. 难以达到精确表达的量化分析
        4. 优点/缺点/功能
          1. 优点(4)扩大、检验性、便于测量、主动性
          2. 人为创设条件,观察到不易观察到的信息扩大研究范围
          3. 实施严格的程序进行研究,重复验证,提高结论科学性( 具有可重复性和检验性)
          4. 预设实验条件,明确区分变量且控制,有规定操作定义,便于测量,使结论更可靠
          5. 较大限度发挥研究者的主动性
          6. 缺点(6)(真负差少价量)
          7. 与真实教育活动相差太远
          8. 负效应
          9. 霍桑效应
          10. 控制组效应
          11. 样本不足被试选样误差不可避免(偶然性素)
          12. 仅限于自变量少且清晰、可以进行分解加以操作的问题(要求高)
          13. 涉及价值判断,影响实验的客观性(主观性)
          14. 现有的测量工具具有局限性(工具局限性)
          15. 功能(减法引程序)(4)检验、改进、发现、开拓、引进、寻找程序
          16. 检验教育理论科学性,改进教学方法
          17. 发现新教育特点,开拓新领域
          18. 引进教育理论的改造与发展
          19. 为新的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3.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1. 假设命题若A则B构成。(因返韩)
          1. 因素型
          2. 主要目的研究实验要达到实验效果的条件是什么因素是什么结论是怎样的
          3. 反应型
          4. 研究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被试对教育课题的反应,并考察这些反应是否是本质,是否合乎实验标准,且具有教育价值
          5. 函数型实验
          6. 寻求各种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2. 实验研究范围
          1. 单科单向教改实验。
          2. 多科性教材或教材改革实验。
          3. 综合实验
          4. 整体改革实验。
          5. 常态与超常实验。
        3. 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
          1. 效法自然科学的方法。
          2. 强调定量研究,通过严格的实验控制可以得出客观性的结论
          3. 人文科学的方法。
          4. 强调对象的整体性和定性研究。
        4. 教育实验的目的功能
          1. 确认性实验
          2. 收集资料来验证是否具有研究假说的内容为基本特征。
          3. 实践发展,问题实际,,强调理论的应用价值,理解概括,经验性规律,发挥理论的有效性,
          4. 探索性实验
          5. 有预测作用的朝前实验。
          6. 探索某种教育现象,受教育者个性发展规律,因果关系,解决问题,建构理论体系,创新性
          7. 推广验证性实验。
          8. 对于取得的实验结果为目标在进行一个实践的检验和修订,重复性,,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条件明确,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实验结果应用具有普遍性。
        5. 实验进行的场所
          1. 自然实验
          2. 在教育教学的情景中进行。
          3. 实验室实验
          4. 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
        6. 实验研究对象的质或量
          1. 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
          2. 定性
          3. 研究对象具有哪些性质某种因素是否存在以及某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的实验
          4. 定量
          5. 测定某个研究对象的性质、组成、各因素间的数量关系的实验
          6. 关系
          7. 定量以定性为基础,只有确定某些因素性质以及各个因素是否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进一步安排定量实验
          8. 对照实验
          9. 对比对照揭示研究对象的某种特性或某种原因实验
          10. 模拟实验
          11. 对象原型本质特征,创造条件模拟现实条件下某种教育现象发展演变过程
        7. 自变量因素多少
          1. 单因素(单一变量实验)
          2. 同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只操纵一个自变量
          3. 自变量单一,操作容易,实验难度小
          4. 多因素(组合变量实验)
          5. 同时操纵自变量中的几个因素
          6. 因素较多,实验过程复杂,观测内容增多,整体上难度较大
        8. 实验组织形式
          1. 单组实验
          2. 采用单一实验组作为研究对象,施加某一种或数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3. 被试者仅有一组只能前后比较
          4. 等组实验
          5. 人数相等的两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
          6. 不等组实验
          7. 人数不相等的两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
          8. 轮组实验
          9. 单组实验和等组实验两种,实验形式结合即将实验因素,轮流实施于各组。(看一下视频吧)
          10. 适用
          11. 组内、组间、综合分析
          12. 特点
          13. 精确、可靠兼具两种方式优点,但涉及多组,实施和结果分析都较为复杂
        9. 实验变量控制程度
          1. 前实验(m)
          2. 没有控制组不随分配
          3. 程序上
          4. 未严格遵守实验原则选择研究对象、控制实验情境和处理有关变量
          5. 特点
          6. 自然描述,识别自然存在临界变量及其关系
          7. 缺点
          8. 无关变量不能控制,可以操作自变量,内外在效度低
          9. 准实验(m)
          10. 有控制组不随机分配
          11. 特点
          12. 不随机分配被试,不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尽可能控制
          13. 环境
          14. 教育实际情境下进行,原自然教学班为实验单位
          15. 优缺点
          16. 一定外在效度,无关控制差,采用最为普遍
          17. 真实验(m)
          18. 有控制组且随机分配
          19. 特点
          20. 严格按照随机分配被试,严格控制自变、因变量、无关
          21. 优点
          22. 很高的内在效度,准确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
          23. 缺点
          24. 人为性较强,设计复杂,外在效度不理想,很难再实际情境中推广和应用
        10. 自变量、组织、变量、对象质量、场所、目的、方法、范围、命题(自组编队质量长木防范命)
      4. 实验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功能及局限
      5.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准时总包括)
        1. 实验准备阶段(课目自统设(无)5)
          1. 总结课题-目的-自变量-工具统计方法-设计类型无关变量
          2. 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并形成研究假说
          3. 用陈述句清楚,表达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4. 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陈述两列变量间所期望的因果关系
          5. 明确目的,指导实验理论框架
          6. 理论要求:启发方向、范围、搜集、分析解释数据资料明确具体规定
          7. 确定自变量
          8. 选择实验组和控制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9. 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和统计方法,明确评价因变量指标
          10. 选择实验设计类型控制无关,提高效度和信度
          11. 遵循原则:随可可
          12. 随机
          13. 被试从总体中随机选择
          14. 被试的配组因随机分配
          15. 可控
          16. 控制是实验的特征,能否得出因果关系,控制无关变量
          17. 可重复
          18. 对精确性可靠性的要求,检验实验结果有效性的标准
        2. 实验实施阶段
          1. 实验设计实施,采取实验处理,效应记录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
        3. 实验结果总结评价阶段
          1. 对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范围,假设检验,科学结论
          2.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相对性表现,那些误差可以出现,实验应有的结果,对实验误差进行估计,才能取得具有科学价值的实验结果
        4. 撰写实验报告
        5. 扩大实验
          1. 要推广要进行重复和多次的试验
        6. 准备-实施-总结-报告-扩大
    2. 教育实验的设计(简答、论述)
      1. 教育实验设计概述
        1. 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之上,研究者必须科学地确定和描述教育实验过程当中的一系列活动,且论述他的内容和方法
          1. 变量
          2. 因变量的指标
          3. 测定方法
          4. 控制无关变量的具体措施
          5. 自变量
          6. 呈现方式
          7. 确定取样大小及方法
          8. 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
          9. 安排实验的具体步骤
      2.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
        1. 效度
          1. 一项实验能揭示的教育本质规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2. 结果对实验对象解释的充足程度
          3. 对特定研究目标解释的充足程度
          4. 效度类型
          5. 内在效度
          6. 决定实验结果的解释
          7. 外在效度
          8. 影响实验结果的推广
          9. 关系
          10. 内在效度是外必要条件
          11. 但内在效度高不代表有很高的外在效度
        2. 内在效度(m)
          1. 含义
          2.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真实程度(研究结果)
          3. 取决于无关变量控制的好否
          4. 表明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引起了,是由于操作自变量所出现的直接结果,而非其他未加以控制的因素所导致
          5. 表明了自变量X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因变量Y的变化
          6. 影响因素(八种)无关因素(凯贝尔,斯坦利)
          7. 历史(偶然事件)
          8. 不作为实验处理的事物而出现,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差异,一般出现在周期较长的实验中
          9. 被试者
          10. 被试身心的成熟程度
          11. 由于时间的推移被使者的身心各方面会发生变化而引起系统变异(生理、心理)
          12. 被试的缺失
          13. 更换、淘汰、中途退出(追踪研究)
          14. 被试选择的偏差(系统性差异)
          15. 取样不等,取样程序不当(没有采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
          16. 测验效应
          17. 前后测验的相互影响,积极消极,一般以无前侧的对照组加以控制
          18. 工具
          19. 手段技术无效,缺少(主观情绪、个性、态度、价值观、信息、评判标准不同)
          20. 统计回归
          21. 前侧成绩突出,后侧成绩向群体平均值取向,使得最终成绩再重复测量中向平均分数偏移
          22. 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23. 成熟程度不同的被试安排在一组
          24. 取样与成熟程度的交互作用,取样与偶然时间的交互作用
          25. 口诀:你被测验用工具回归交互
        3. 外在效度(可推广程度)(m)
          1. 含义
          2. 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应用范围问题
          3. 研究结果能否被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4. 分类
          5. 总体效度(数量)
          6. 一个样本是否能够推广到更大的群体当中
          7. 生态效度(情境)
          8. 实验情境中能否推广到其他教育情境当中
          9. 影响因素(坎贝尔、斯坦利)(4)
          10. 测验和处理交互效应(测量效应相似)
          11. 前测导致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未经过前侧的群体中
          12. 被试取样不具代表性
          13. 负效应
          14. 实验情境措施影响:霍桑效应
          15. 多重处理的干扰
          16. 两种或两种以上,后受到前一实验处理的干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17. 提高外在效度的根本措施(3)
          18. 被试取样具有代表性(不代表性)
          19. 实验情境与教学环境相近(负效应)
          20. 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多重处理)
        4. 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9)
          1. 直接针对无关变量(哼小军)
          2. 恒定法(不变)
          3. 一些无法排除的无关变量,使这些变量在过程当中保持恒定不变
          4. 消除法
          5. 完全消除无关,变量
          6. 均衡法(一致)
          7. 设置控制组和实验组让无关变量产生的作用,对这两个组是一致的方法
          8. 相同:实验条件
          9. 不同: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不接受处理
          10. 方法:控制无关量(方便、简单)
          11. 分组形式(地痞岁空)
          12. 抵消法
          13. 通过轮组设计可以抵消实验顺序的影响
          14. 适用原因
          15. 被试会在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重复测量,造成重复、练习、迁移、干扰、疲劳、热身作用,影响效果
          16. 举例:书上
          17. 匹配法
          18. 同样特点地进行配对,克服两组被试间的个别差异(等组处理)
          19. 随机法
          20. 随机取样随机分组随机分配,把无关变量的误差平均了分配到每个样本上去
          21. 被试兼作自己的控制组
          22. 被试作为同一组去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单组实验)
          23. 盲法
          24. 隐蔽手段,被试者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称之为单盲
          25. 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哪些人接受实验、哪些人没有接受实验处理,也不知道设计者的意图称之为双盲。eg:教师期望实验
          26. 控制实验参与者的偏差或期待的一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27. 统计控制法
          28. 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3. 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6)
        1. 陈述研究问题,提出研究假设
        2. 确定实验处理
          1. 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两种不同的处理
        3. 确定样本的大小及方法
        4. 选择因变量和测量手段
          1. 反应变量,能够提供有关研究问题信息
          2. 选择测量方法,度量单位和技术手段
          3. 测量数值的准确度
        5. 控制无关变量
        6. 选择实验设计类型提出统计假设
          1. 研究目的研究假设确定变量需要方法,选择实验设计
      4. 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
        1. 前实验设计
          1. 单组后测
          2. 实验格式
          3. G: X O
          4. 特征
          5. 只有一组。
          6. 无控制,对照组
          7. 没有随机选择。
          8. 只进行一次实验处理,有一个后测
          9. 将后侧的结果作为实验处理的效应
          10. 缺点
          11. 不能控制无关,内外在效度都很低
          12. 单组前后测
          13. 实验格式
          14. G:O1 X O2
          15. 特征
          16. 只有一组
          17. 非随机选择
          18. 不对照组
          19. 一次实验处理。用前后测的差异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20. 优点
          21. 通过前测,可以在实验处理前提供被试的某些信息。
          22. 获取信息
          23. 通过前后测可以观察到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明显验证实验处理的效果
          24. 观测变化验证效果。
          25. 被试兼作控制住组,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6. 估计态度对结果影响
          27. 缺点
          28. 没有控制组,不能控制历史,成熟,统计回归的因素
          29. 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
          30. 固定组比较设计
          31. 实验格式
          32. G: X O1
          33. G: C O2
          34. 特征
          35. 使用了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便于实验组进行比较
          36. 使用的原组不是随机选择,未加任何控制选择,两组都有后测
        2. 准实验
          1. 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
          2. 实验格式
          3. G1: O1 X O2
          4. G2: O3 C O4
          5. 有控制组,非随机取样
          6. 都有前后测
          7. 实验处理可随机指派
          8. 即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9. 最普遍的设计
          10. 优点
          11. 可以控制历史成熟,练习效应,工具等因素的影响
          12. 分析把握性大,整组比较
          13. 缺点
          14. 不是随机取样分组
          15. 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会降低内在效度
          16. 前后测的交互作用
          17. 时间序列
          18. 实验格式
          19.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20. 特征
          21. 非随机取样被试组做周期性的测量
          22. 在这一时间做实验处理观测实验后的测量分数是否发生非连续性现象
          23. 优点
          24. 外在效度好,推论范围广
          25. 了解比较稳定的变化趋势
          26. 能控制历史和工具影响
          27. 缺点
          28. 反应效果不容易得到很好的控制
          29. 引起被试的疲劳,敏感与练习效应
          30. 平衡设计(固定组循环设计/拉丁方
          31. 实验格式
          32. G1:X1 O X2 O X3
          33. G2:X3 O X1 O X2
          34. G3:X2 O X3 O X1
          35. 特征
          36. 所有被试组接受各种处理,但不同顺序
          37. 处理的数目是相等的。
          38. 平均成绩加以比较
          39. 优点
          40. 通过平衡设置把无关因素抵消
          41. 提高了敏感性
          42. 缺点
          43. 影响效度和统计检验的分析
          44. 存在多重处理的干扰
        3. 真实验
          1. 随机分配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 实验格式
          3. RG1:O1 X O2
          4. RG2:O3 C O4
          5. 特征
          6. 最基本的实验设计
          7. 优点
          8. 控制选择、被试流失等因素
          9. 控制历史、练习、统计回归
          10. 缺点
          11. 前后测存在交互效应。
          12. 随机分配控制住后测设计
          13. 实验格式
          14. RG1: X O1
          15. RG2: C O2
          16. 特征
          17. 没有前测。
          18. 优点
          19. 消除前后测交互效应的
          20. 控制历史、成熟、统计回归
          21. 缺点
          22. 不能对被试流失加以控制。
          23. 所罗门四组设计
          24. 实验格式
          25. RG1:O1 X O2
          26. RG2:O3 C O4
          27. RG3: X O5
          28. RG4:C O6
          29. 特征
          30. 随机选择被试和分组
          31. 两组有前测,两组无前测
          32. 优点
          33. 克服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缺点
          34. 四个组,实验数据进行多重比较。
          35. 方差分析,处理四个组的实验数据
          36. 缺点
          37. 难以找到四个等组的被试
    3. 教育实验科学水平的评价(3)小可和
      1. 教育实验课题的效益性(课效)
        1. 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在教育实验中的作用(了解效益性的衡量标准)
          1. 价值规范研究者对教育实验的设计
          2. 影响教育实验体系的表达方式
          3. 决定教育实验的评价
        2. 教育实验价值的基本表现
          1. 教育实验的社会效益(实践价值)
          2.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3. 学术效益(理论价值)
          4. 有利于创新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教育理论体系
        3. 教育实验研究的价值性判断(要求)(机床草编)
          1. 基础性
          2. 总课题对教育科学有关领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为这一领其他问题奠定了基础
          3. 创新性
          4. 对原有的理论框架思维模式,实践方式都有所突破
          5. 操作性
          6. 抽象的理论研究假设转化为操作化的经验
          7. 变异性
          8. 含义
          9. 不仅体现在内在联系的深化发展的研究课题
          10. 对象邻近的学科研究也有重要影响
          11. 比如: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突破、实验的学者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2. 教育实验假设的科学性(为什么说科学,科学在哪儿)(假科)
        1. 所依据的教育经验事实(实践基础
          1. 对教育实验假设形成所依据的经验事实加以考察,实验假设要与客观事实相近,才能成为科学的假设,才能被实践检验成为科学的理论(考察、客观)
        2. 所依据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理论基础
          1. 教育实验理论基础的主要类型(4)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
          3. 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
          4. 国内外有关理论的借鉴
          5. 最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经验的总结提炼
          6. 对实验理论基础的科学性(体现)
          7. 理论的批判性
          8. 旧的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思想观点进行修改
          9. 综合性
          10.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基本原理并引进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11. 鲜明的特点
          12. 不仅理论明确,还要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理论创新使实验具有特点创新
      3. 教育实验设计、程序与方法的合理性
        1. 教育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的规范性(过程规范)
          1. 判断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规范性的两点标准(怎样才算规范)
          2. 有明确的实验研究假设
          3. 并且通过改革教育教学的措施,对假设进行验证,最终成为科学的经验,加以理论概括后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明确的假设,通过实验检验,科学
          4. 遵循教育实验的规范要求(要求)
          5. 选择被试、操纵自变量、评价自变量、控制无关因素
          6. 评价教育实验理论转化为具体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最简便的方法(10)
          7. 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前)(4)
          8. 标题能否反应的内涵及实验的自变量(标题)
          9. 研究目的陈述是否清楚?(目的)
          10. 实验研究的性质
          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实践意义
          13. 文献检索是否提供了实验研究背景?(文献检索)
          14. 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具有验证性?论证根据是否充分?(假设)
          15. 实验(过程)具体要求(4)
          16. 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定义(自变量因变量)
          17. 实验设计的类型无关因素控制的方法控制程度(无关变量)
          18. 取样方法,抽样样本代表性,样本容量大小(样本)
          19. 数据的测量手段、整理分析是否有效、可靠,收集的资料信度、效度、是否充分利用数据资源
          20. 实验结束(2)
          21. 讨论的问题和结论,误差归因是否客观(结论)
          22. 研究报告写作是否科学(报告
          23. 课题、目的、文献检索、假设、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样本、测量整理资资源料、结论、报告
        2. 教育实验方法论基础的科学性(四个关系)(方法论科学)
          1. 教育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关系(决定主体能动性发挥)
          2. 实验者是否提出了明确的实验目的,确定做什么,怎么做
          3. 实验者是否立足于教育自身的现实性,考虑教育发展规律和制约性来确定实验措施(现实考虑规律和制约确定措施)
          4. 这实验过程中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关系(理论与实践)
          5. 如何促使经验事实转化为科学理论,并建构理论体系(转化)---评价分析
          6. 该实验是否通过分析综合,对教育现象内在矛盾运动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分析(分析和综合)
          7. 把握复杂教育系统的基本过程和构成要素
          8. 个别特殊到一般(演绎归纳)
          9. 教育现象的普遍本质与一般规律
          10. 在实验过程中质与量的关系
          11. 定性(质的分析)
          12. 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由此及彼,认识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13. 定量(数量特征、关系、变化分析)
          14. 揭示描述社会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
          15. 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互补)
          16. 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
          17. 定量分析使定性更加科学准确
          18. 定量研究要在质的研究下进行,先对实验各因素有一个质的规定,才能研究其量的规定性和差异
          19. 两种方法合理运用才能保证教育实验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12. 第十二章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1.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一般原理
      1.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概述(22名词解释)(m)
        1. 含义
          1. 在已有的客观现实资料和思想理论材料上用各种方法进行加工,且以理论思维的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
        2. 特点4(抽间多不层超前继承)
          1. 抽象概括性与间接性
          2. 含义
          3. 理论研究有很强的思辨性色彩,在超越感性经验水平上抽象思维把握问题
          4. 抽象概括性具体表现在
          5. 将已存在的客观的现实材料b思想理论材料作为研究起点(事实基础)
          6. 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在将形成的理性认识进行整理(从感性转化为理性)
          7. 研究结果表述也要求达到符号化形式化,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8. 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9. 受多种因素制约,采用的视角多面,全方位考察问题形成众多的研究学派和不同观点
          10. 层次性
          11. 经验性层次
          12. 对各种事物和现象排列组合有一个积累过程,再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经验概念
          13. 理论性层次
          14. 将教育现象中隐含的本质特点因素外显出来,使这些概括性的经验概念,形成理论原理,现象本质,全面了解
          15. 超前性与继承性
          16. 教育理论发展中,体现出批判性、突破、超越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
          17. 理论研究反映出反复性继承性特点
          18. 任何一种叫理论内容框架和方法都能找到以往理论的痕迹
      2.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
        1. 构建理论体系
          1. 借助研究方法将抽象的理论框架解释研究对象的结构与功能,构建理论体系,具有新的现代形态(借助方法解释)
        2. 对各种教育理论观点的评价分析、整合和转换
          1. 通过理论研究将各种教育理论进行一个整合和提炼,形成一个时期社会当中一个统一的教育观念(统一观点)
        3. 发展和完善原有教育理论体系
          1. 清理更新教育科学理论原有的范畴和原有的科学含义
        4. 对研究成果的逻辑证明
          1. 使研究者对最新理论的基本概念有更加深入的具体研究和准确把握(深入把握)
      3.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基本过程及理论模型的建构方式
        1.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基本过程
        2. 理论模型的建构
    2.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基本方法(5)
      1. 发生学方法(名词解释)
        1. 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时以分析它们起源和发展过程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
          1. 把被认知的现象从某种状态中分离出来,探究这个发展过程的各个基本阶段和趋势
          2. 纵向研究,时间进程对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考察,对所得出的结果对事物发展作出进一步推论
          3. 作用:考察教育现象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及其本质
      2. 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1. 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可以先说一下分析和综合含义和关系,一般认识过程中)
          1. 加工整理(资料)探索(新现象)的基本方法
          2. 形成发展(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
          3. 揭示本质和内在联系,事物多样性统一
        2. 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
          1. 归纳
          2. 从个别省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3. 演绎
          4. 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
          5. 扩展深化知识,检验可靠性,科学预见,发展理论
          6. 一般认识
      3.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1. 含义
          1. 把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规律及内在联系和一些抽象规定性按逻辑顺序连接起来展现出事物的多样性的方法
        2. 四环节
          1. 逻辑起点
          2. 起点是基础和依据能够引导出全部的概念和范畴原理
          3. 多方面、多层次,揭示出概念所反映对象中客观存在多方面的性质,找准逻辑起点(如何找到起点)
          4. 逻辑中介
          5. 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把一系列概念、范畴的联系和转化连接起来的中间环节
          6. 从不同方面,去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将不同方面形成统一的中间环节。
          7. 逻辑顺序
          8. 概念、范畴间前后相继或相互隶属的关系
          9. 将一系列概念排列成一种前后相接的逻辑顺序
          10. 逻辑终点
          11. 形成理论,并将理论具体化
      4. 历史-逻辑方法
        1. 含义
          1. 舍弃事物发生历史过程当中的细节及偶然因素,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以纯粹的理论形态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2. 逻辑推演和历史发展三种基本形式
          1. 与研究对象的实际发展过程相符合
          2. 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相符合
          3. 历史研究和逻辑方法理清线索,把握本质和规律(理论逻辑顺序和客观事实的历史进程相符合、对象认识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5. 系统科学方法
        1. 系统方法与教育研究
          1. 含义
          2. 将对象作为系统定量化、模型化、择优化
          3. 作用
          4. 把握研究对象、通过程序设计实现既定目标
          5. 实践理论
          6. 协同学、突变论、系统动力学
          7. 原则
          8. 整体性、全面性、结构层次性、相关性、动态平衡性
        2. 信息方法与教育研究
          1. 含义
          2. 用信息概念和理论来考察研究系统的行为功能结构,从信息的获取转换传输储存过程来研究控制系统的运动规律
          3. 作用
          4. 把握事物的复杂性、系统性、整体性
          5. 特点
          6. 忽略研究对象的具体结构和运动形式,把有目的性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化过程
        3. 结构功能方法和教育研究
          1. 含义
          2. 说明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方法的方法。
          3. 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把握,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帮助人们认识事物
          4. 要求
          5. 要研究系统的构成要素内部结构以及因适应外界环境要求而引起的结构变化
          6. 要把握系统的功能,以揭示事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发生所必需的条件作用的方式和特点
        4. 控制方法
  13. 第十三章 教育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
    1. 定性分析
      1. 定性分析的特点及适应范围
        1. 定性分析的含义(m)
          1. 定义
          2. 对资料的质的规定性做整体的分析。对资料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3. 具体描述
          4. 将收集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通过一些方法(归分抽)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的目的
          5. 分类、分析、加工去伪存真、认识本质揭示规律
          6. 分析方法
          7. 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2. 定性分析的特点5(整体、质的描述、弹性、归纳逻辑分析、主观因素背景)
          1. 定性分析注重整体的发展的分析(分析)
          2. 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对象)
          3. 这些资料一般以书面文字或图片等形式表现。
          4. 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程序)
          5. 教育是动态的过程,具有多样性
          6. 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对搜集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方法)
          7. 定性分析的客观性取决于做研究对象搜集的材料是否丰富且合乎实际
          8. 定性分析中的主观因素影响及对背景的敏感性(因素)
        3. 定性分析的适用场合(了解)
          1. 注重对过程的探讨,而不是十分注重结果
          2. 个体的发展,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行为上的演变以及个案研究
          3. 比较研究中的差异描述
          4. 定性的评价分析
          5. 有关观念意识方面材料的分析
      2. 定性分析的过程和方法
        1. 定性分析的过程(目范出归评)5
          1. 按照研究课题的性质确定进行分析的目标,以及分析材料的范围(目标、范围)
          2. 对资料只是初步的检验分析(初步分析)
          3. 选择适当的定性分析的方法和确定分析的维度(方法、纬度)
          4. 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特质(分析)
          5. 对定性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观度进行评价(评价)
        2. 定性分析的方法(了解)
      3. 对定性分析可靠性的检验
        1. 客观性检验
          1. 客观性是保证好的效度和信度的前提
        2. 效度和信度检验
          1. 效度
          2. 含义
          3. 类型
          4. 内容、准则、结构
          5. 定性分析存在三类效度
          6. 表面上的效度、收集资料的工具、方法上的效度、理论上的效度
          7. 定性分析效度表现在于(对事实的正确解释,概念能否反映研究对象客观实际
          8. 信度
          9. 定性分析信度表现在于:受意外干扰,同样结果,多次比较可靠性
        3. 效度、信度检验的方法
          1. 寻找相反证据法
          2. 三角互证法
          3. 利用公式对内容分析的信度系数进行计算
    2. 定量分析
      1. 定量分析的含义及方法
        1. 定量分析的含义(m)
          1. 对教育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变化,数量关系的分析
          2. 揭示和描述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
          3. 主要手段是统计分析,即利用多种统计技术手段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解释,并在一定条件下由样本特性推断相应总体特征
        2. 统计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1. 对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类,掌握数据分布形态和特征
          2. 按不同标志对数据资料统计,分组突出本质特征,保持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分组突出特征,保持同质差异性)
          3. 集中量数、差异量数、标准分数、关系量数来描述资料分布特征(方法描述资料分布特征)
          4. 数据缩减找出有用的教育信息
          5. 对数据资料分析处理(检验、解释、鉴别)
          6. 统计检验方法
          7. z(大样本)
          8. 正态分布理论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
          9. t(小样本)
          10. 比较两个平均数
          11. 方差分析
          12. 同时比较几个平均数
          13. x2检验
          14. 计数资料
          15. 通过总体参数估计,从局部去推断总体的情况
          16. 点估计(特定值作为总体参数估计)
          17. 区间估计(自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
          18. 应用教育统计作为控制变量,以帮助熟悉抽样、分组 、因素分析
          19. 因素分析
          20. 从众多相关变量中,概括出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元素
          21. 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主因素分析
      2. 教育研究与元分析
        1. 元分析的含义
          1. 用统计分析程序对某一问题的大量单独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2. 避免主观因素所带来的不一致性以获得普遍性
        2. 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1. 确定总结评价问题
          2. 收集研究报告和文献
          3. 进行分类
          4. 测量效果并探讨相关情形,获得总结论
        3. 元分析主要涉及到的问题(了解)
      3. 模糊数学与教育的定量分析(了解)
        1. 模糊数学用于教育研究的理论说明
        2. 模糊数学提供的分析方法
  14. 第十四章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及评价
    1.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
      1. 教育研究成果表述概述
        1. 含义
          1. 研究者在进行一项研究,最后对整个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并选择适当的形式将研究结果明确的表述出来使之通过评价得以推广应用(分析总结—表述—通过评价—推广)
        2. 成果内容(由研究目的决定)
          1. 教育现状的深刻了解(了解现状)
          2. 检验教育研究假设,建立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检验假设)
          3. 促进青少年发展任务的实现(实现青少年发展)
          4. 提出某个新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提出新方法)
        3. 类型
          1. 事实
          2. 观测调查和两验(观察报告、测量报告、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实验研究)
          3. 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
          4. 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学位论文
          5. 上述两类的综合,但综合中又所侧重
        4. 主要目的
          1. 取得社会效益
          2. 促进学术交流合作
          3. 提高研究科学化水平
          4. 提高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5. 一般步骤(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撰写教育研究报告和论文的)
          1. 确定报告或论文的(题目)及研究报告(类型)
          2. 拟定写作(提纲)
          3. 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
          4. 对初稿的内容、结构、文字的推敲(修改)
      2. 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1. 教育调查报告(终结论)
          1. 题目
          2. 一句话反映主要问题,可加副标题
          3. 副标题用来说明在什么范围内基于什么问题的调查
          4. 前言
          5. 交代调查目的任务和方法
          6. 正文(调查内容)
          7. 通过叙述、调查图表、统计数字有关文献用纲、目、项或篇、章、节的形式把主体内容有条理地揭示出来
          8. 两种写法
          9. 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来写
          10. 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演变过程加以排列,分成互相衔接的几个部分
          11. 结论建议
          12. 在对整个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提出新的见解
          13. 要求
          14. 客观、真实、谨慎、严肃,事实引出,考虑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15. 全面衡量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6. 附录
          17. 把调查工具或部分原始材料附在报告后面
          18. 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
          19. 防止杂乱和过于简单
          20. 口诀:提前正结付
        2. 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方法、结果)
          1. 题目
          2. 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研究的主要变量
          3. 题目简练具体、准确清楚
          4. 前言
          5. 正文开头部分,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目的
          6. 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7. 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
          8. 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框架
          9. 方法
          10. 阐明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便于人们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加以评价鉴定
          11. 结果
          12. 简要说明结果与假设的关系
          13. 讨论
          14. 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评价
          15. 作用
          16. 加深对研究结果的认识
          17. 不够完善之处进行补充说明
          18. 基本内容
          19. 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20. 本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的探讨
          21. 提出口可供研究的问题以及实验当中,尚未解决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研究提出假设
          22. 参考文献和附录
          23. 注明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应用的资料的来源
          24. 排列在期刊的参考项目
          25. 作者的姓名、文章标题、期刊刊名和期号
          26. 书籍参考项目
          27. 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及页数
          28. 口诀:提前放结果(和)套餐
          29. 正文(主体)
        3. 学术论文
          1. 简介
          2. 将获得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就是学术论文特点是学术性、要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
          3. 学术论文的分类(项目)
          4. 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
          5. 综合论述性论文
          6. 预测性论文
          7. 学术论文的结构(讨论)
          8. 标题
          9. 好的学术论文
          10. 明确概括论文内容,研究方向、范围和深度
          11. 文字简练,新颖性
          12. 便于分类
          13. 内容摘要
          14. 序言
          15. 正文
          16. 结论与讨论
          17. 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18. 口诀:体内续文结(束)注视
          19. 学位论文(了解)
      3. 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要求
        1. 教育研究成果质量的判断(理论、指导、创新、客观、科学、文字)励志创课文(5)
          1. 理论建构完备
          2. 结构严谨完整,论证深刻有力
          3. 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4. 鲜明的创新性
          5. 切合实际,针对性强
          6. 研究方法科学规范
          7. 对研究结果解释合理
          8. 文字精炼、简洁流畅具有可读性
          9. 创新、客观、科学
        2.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要求(科学、一致、创造、简洁)可以创建(4)
          1. 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
          2. 科学性
          3. 充分的论据严密的论证,精确可靠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来证明研究成果(论证)
          4. 论文内容,实事求是实际出发(内容)
          5. 理论观点表达准确(观点)
          6. 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7. 如何选材
          8. 围绕主要问题分清主次(主题)
          9. 选择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代表性)
          10. 选取准确符合客观实际的材料(客观实际h
          11. 选取新颖生动有时代感的材料(时代感)
          12. 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创造)
          13. 必须正确处理借鉴吸收别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的独立思考的关系
          14. 不能自持高傲、固步自封,,无视前任与他人研究成果
          15. 避免对观点文献只述不评或者任意引申发挥
          16. 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准确完整(准先生)
          17. 准确
          18. 反映客观事实,切记浮华夸张
          19. 鲜明
          20. 要点要义或要据清楚明白
          21. 生动
          22. 语言讲究文采要在准确基础上讲究文采,力求信达雅
    2. 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评价(l)
      1. 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功能(它可以起什么作用)(4)why 价反资基
        1. 通过评价做出价值判断
          1. 将丰富的内容价值外化,通过社会化实践活动发挥价值效益
        2. 通过评价得到反馈信息
          1. 使研究者有基本标准、研究目标、过程、方法,调整、总结提出,把握方向,保证研究目的实现
        3. 通过评价收集有关资料
          1. 行政领导对本地区教育科研宏观调控和指导
        4. 通过评价确立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要求
          1. 指导教育研究达到高质量水平,总结和改进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体系
        5. 简介
          1. 对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程度作出估价,同时对研究目标的实际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对研究起着导向鉴定激励调节促进的作用
      2. 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内容(评价什么)what
        1. 教育研究的(目标)评价
          1. 评价对象
          2. 思路、理论体系
          3. 重点考虑
          4. 课题价值效益、选题基础性、创新性
          5. 体系完备、可靠、内在逻辑
        2. 教育研究的(过程)评价
          1. 过程包括
          2. 准备、实施、总结
          3. 问题确定、研究设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科学事实、确立科学理论每个环节评价
          4. 主要内容
          5. 结束后对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反思
          6. 随时审视考察,以发现预测实施潜在问题
        3. 教育研究(成果)评价
          1. 总体效益评价
          2. 要求
          3. 鉴定资格,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创造性、实践性、培养目标实现后效益
          4. 区分研究成果类型,不同有不同重点
        4. 教育研究(条件)的评价
          1. 效益评价
          2. 条件包括人力、物力
          3. 不同研究条件悬殊大,差异大,所以指标有弹性,存在不平衡,人力物力综合比较
      3. 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评价体系的依据)可可简
        1. 客观性
          1. 反映目标总体
        2. 可测性
          1. 确定每个指标都可以进行实际测量,同一层次的指标不应相互重叠,不存在因果关系,是相互独的
        3. 简易可行
          1. 不易庞杂,确保指标体系科学完整的前提下,力求简化剔除信息量少,区分度和效度不高、操作困难的指标
      4. 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方式方法(如何去评)how
        1. 研究质量评价方式
          1. 研究的自我评定,同行专家论证,行政部门评审
        2. 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方法
          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指标体系)
          2. 选择或制作评价工具的方法(工具)
          3. 采集和分析评价数据资料的方法(数据资料)
          4. 对评价结果的解释与检验方法(结果解释)
          5. 对评价误差,客观原因和心理原因的分析与矫正(误差,原因)
          6. 计算机技术与方法在评价中的应用(技术)
        3. 选择和运用评价方法应处理好的关系
          1. 科学性与可行性
          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3. 自评与他评
  15. 第十五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及其效能
    1. 科研群体的类型及其优化组合的原则
      1. 科研群体概述(m)
        1. 含义
          1. 相同专长或不同专长的人组织成课题组进行科研的一种形式
        2. 特点
          1. 共同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课题(共同)
          2. 群体内组成人员在知识、技能、能力、专业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质
          3. 不同知识能力结构
          4. 不同的思维方式
          5. 不同的研究风格
          6. 有一定组织结构及行为规则
          7. 群体由理论基础扎实宽厚,有丰富经验,有组织能力的人担任课题负责人,形成骨干研究力量(组织形式)
          8. 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骨干研究力量
        3. 群体科学研究的优势
          1. 提高了个人的研究能力,发挥出群体的整体效应(灵活性、适应性)
          2. 有利于建设、发展学术梯队,培养学术研究的骨干
          3. 有利于多渠道争取经费,保证有较足够的经费投入和提供较好的设备条件
      2. 群体科研的基本类型(3)
        1. 以专业为基础的的学科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
          1. 建立在高校学校以专业为基础的系、学院及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 任务明确目标单一集中,研究有一定难度的叫大型研究课题
          3. 研究性质侧重于系统理论性研究以及决策性研究
          4. 科学群体组织较严密、系统,追求研究的质量
        2. 教育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基层教育组织建立的三级教育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
          1. 三级:市、区教育机构和中小学学校教研室
          2. 参加人数多、课题范围广、覆盖面积大、针对性强
          3. 侧重于应用型的研究课题,强调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研以致用的时效性相结合
        3. 教育实验研究为基础
          1. 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教育实验研究
          2. 侧重于探索性研究课题
          3. 研究结果就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3. 科研群体优化组合的基本原则
        1. 增强科研群体的聚合力
          1. 同一活动目标,浓厚的团结协作气氛和良好的科研氛围,集体主义精神
        2. 科研群体要有合理的层次结构
          1. 专业结构
          2. 优化组合各专业人才
          3. 智能结构
          4. 恰当选择和搭配人才结构
          5. 年龄结构
          6. 老中青三结合
        3. 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1. 制定科研工作条例
          2. 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3. 建立科学研究资料情报网络和信息库
    2. 研究者个体科研能力结构及其培养(l)
      1. 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结构(定理创造动手平足)
        1. 定向能力
          1. 能准确抓住今后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
          2. 准确判断,某个课题是否值得研究(值不值得做)
          3. 把握住自己最突出的兴趣和特长(能不能做)
        2. 理论思维能力
          1. 能把某个教育现象本质提炼出来,并准确的把握问题的实质
          2. 善于从一个基本思想,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善于从理论上思考教育问题
        3. 创造能力
          1. 产生新思想发现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 在于善于借助直觉、联想和想象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开拓创新突破原有理论框架从新的角度分析,研究教育问题
        4. 动手实践能力
          1. 运用方法手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变革教育现象的物质活动能力
        5. 评价分析能力
          1. 综合力和判断力
          2. 客观公正,对自己和他人进行科研成果科研过程的评价分析
        6. 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研究者教育科研能力的发展
        1. 学习科学理论
          1. 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 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相关学科理论
          3. 其他学科
          4. 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意识的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
        2. 教育实践
          1. 发现重大意义的科研课题
        3. 良好的学风
          1. 责任感、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严谨、严肃严格
        4. 研究风格
          1. 研究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研究者在研究能力方面达到成熟的标志
          2. 步入科研的年轻人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不同的研究风格,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
  16. 基本内容(了解教学研究方法是什么)
  17. 研究方法(5)
  18. 课题选定
  19. 文献检索
  20. 形成假设
  21. 研究设计
  22. 资料分析
  23. 评价结果
  24. 科研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