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
    1. 概念
      1. 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科学
    2. 研究对象
      1. 教的心理活动,学的心理活动,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3. 研究方法
      1. 描述性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研究 实验性研究方法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3、循环组实验
    4. 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
      1. 创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2. 迷茫阶段(20世纪20-50年代)
      3. 选择阶段(20世纪60-90年代)
      4. 整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5. 认知发展
      1. 皮亚杰
        1. 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2.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与经验(自然经验,社会性经验)3、平衡
        3. 认知发展的阶段
          1.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2. 客体永久性9-12月
          3. 延迟模仿的产生
          4. 前运算阶段(2-7岁)
          5. 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刻板性,自我中心主义.
          6.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7.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但是必须依赖实物或直观形象的支持,不能够进行纯符号运算。具有守恒性,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和重复性的特点
          8.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9. 假设-演绎推理
          10. 类比推理
          11. 可逆性与补偿
          12. 命题之间的关系
          13. 思维的灵活性
      2. 维果茨基
        1. 两种工具的理论
          1. 物质工具
          2. 精神工具
        2. 两种心理机能
          1. 低级心理机能
          2. 高级心理机能
        3. 最近发展区
          1. 儿童现有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部分-掌握边缘
        4. 支架式教学
          1. 在现有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架上梯子
          2. 老师的指导
          3. 老师的指导由多变最终达到独立
    6. 人格发展
      1. 影响因素:1.气质2.家庭3.学校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八个阶段
        1. 基本信任对怀疑(出生-18个月)
        2. 自主性对羞怯感(18个月-3岁)
        3. 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5.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
        6.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 完善感对绝望感(老年期)
    7. 行为主义学习观
      1.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2.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论
      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8. 认知派
      1. 布鲁纳
        1. 提出结构教学观和发现学习
      2. 奥苏泊尔
        1. 提出意义学习和接受教学
      3. 加涅
        1. 提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和理论
    9. 人本主义
      1. 库姆斯
        1. 提出全人教育思想
      2. 罗杰斯
        1. 提出自由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10. 建构主义
      1. 维果茨基
        1. 提出社会文化理论和最静发展区等
  2. 学习心理
    1. 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理论
        1. 强化论
        2. 自我效能论
        3. 需要层次论
        4. 成就动机论
        5. 归因论
        6. 自我价值论
        7. 目标定向论
      2. 学习动机的培养
      3.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
        2. 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
        3. 内外部学习动机的相互交通、转化
    2. 学习策略
      1. 学习策略的特点
      2. 学习策略的五种分类
        1. 麦基奇等人的分类
        2. 丹塞罗的分类
        3. 奥克斯福德的分类
        4. 皮连生的分类
        5. 张大均的分类
      3.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
      4. 学习的监控策略
      5. 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
    3. 知识学习
      1. 知识获得的机制
        1. 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2. 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1.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2. 命题
          3. 命题网络
          4. 图示
      2.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 种类
        2. 表征
          1. 命题
          2. 命题网络
          3. 图示
        3. 种类
          1. 智慧技能
          2. 动作技能
          3. 认知策略
      3. 程序性知识的种类
        1. 智慧技能
        2. 动作技能
        3. 认知策略
      4. 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4. 规范学习
      1. 特点
        1. 情感性
        2. 约束性
        3. 延迟性
      2. 规范学习的心理学理论
        1. 行为强化论
        2. 心理动力论
        3. 活动论
      3. 纪律的形成及其教育
      4.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1. 方法
          1. 条件反应法
          2. 自我强化法
          3. 价值辨析法
          4. 群体讨论法
          5. 移情训练法
          6. 习惯养成法
  3. 教学心理
    1. 教学设计
      1. 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2. 最优化原则
        3. 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可接受原则
        4. 教学手段设计的多样化原则
      2. 模式
        1. 确定教学目标
        2. 进行教学分析
        3. 检查起点行为
        4. 制定操作性目标
        5. 拟订测试题目
        6. 提出教学策略
        7. 选定教学材料
        8. 做形成性评价
      3. 教学的目标分类
        1.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
        2.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3. 国内学者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4. 教学手段设计
        1. 教学方法的比较
          1. 讲授法
          2. 讨论法
          3. 自习法
    2. 教学策略
      1. 分类
        1. 方法型策略
        2. 内容型策略
        3. 方式型策略
        4. 任务型策略
      2. 教学准备策略
      3. 教学实施策略
        1. 先行组织者策略
        2. 因材施教策略
        3. 问题教学策略
      4. 教学监控策略
        1. 主体自控策略
        2. 课堂互动策略
        3. 教学反馈策略
        4. 现场指导策略
    3. 问题解决教学
      1. 问题解决的六种理论模式
      2. 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过程
        1. 发现问题
        2. 表征问题
        3. 选择恰当策略
        4. 应用策略
        5. 评价反思
      3.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4. 有效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1. 样例教学
        2. 基于问题的教学
        3. 配对解题
        4. 出声思维
    4. 创造性培养
      1. 创造性理解的四种观点
        1. 能力观
        2. 过程观
        3. 人格说
        4. 产品观
      2.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1. 创造性认知品质
        2. 创造性人格品质
        3. 创造性适应品质
      3. 创造活动的心理过程
        1. 准备阶段
        2. 酝酿阶段
        3. 明朗阶段
        4. 验证阶段
      4. 创造性的发展与鉴别
        1. 测量方法
        2. 测量工具
      5. 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1. 生理基础
        2. 知识经验
        3. 社会文化和教育观念
      6. 培养创造性的措施
        1. 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
        2. 培养创造性的教师队伍
        3. 培养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
        4. 开设创造性课程,快给创造技法
        5. 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6. 塑造创造性人格
  4. 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
    1. 教师心理
      1. 教师职业的特点
        1. 教师职业的规范性
        2. 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3. 教师职业得专门化
        4. 教师职业的自我发展性
      2.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1.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2. 教师的教学能力
        3. 教师的人格特征
      3. 教师的专业成长
        1. 教师的核心专业结构
          1. 教育理念
          2. 知识结构
          3. 能力结构
      4.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 理论学习
        2. 研究其他教师的途径
        3. 行动研究
        4. 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
    2. 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1. 心理素质
        1. 认知品质
        2. 个性品质
        3. 适应性
      2.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特点
        1.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全体性
        2. 教育方式的活动性和互动性
        3. 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发展性
      3.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1. 活动性原则
        2. 情境性原则
        3. 主体性原则
      4. 心理健康
        1. 判断依据
          1. 临床模式
          2. 统计常模
          3. 社会常模
          4. 生活适应
          5. 心理成熟
          6. 主观感受
    3. 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1. 心理差异
        1. 个体心理差异
        2. 群体心理差异
      2. 学生学习心理上的差异
        1. 学习风格差异
        2. 学习策略差异
        3. 学习兴趣差异
      3. 因材施教原则
        1. 可接受性原则
        2. 可选择性原则
        3. 主体性原则
      4. 人格差异
        1. 气质差异
        2. 性格差异
        3. 动机差异
    4. 教学交往与课堂管理
      1. 班级人际关系的类型
        1. 同伴关系
        2. 师生关系
      2. 课堂管理功能
        1. 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
        2. 促进有效交流
        3. 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3. 教学交往的特点
        1. 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和连续性
        2. 信息整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 情感体验的愉悦性和
        4. 教学效益的互惠性
        5. 师生人际关系的可控性
      4. 课堂秩序的建立
        1. 确定管理目标
        2. 制定课堂规范
        3. 完善课堂规范
    5. 美育心理及其效应
      1. 美育心理活动过程
        1. 审美准备阶段
        2. 审美实现阶段
        3. 审美效应阶段
      2. 教学审美心理活动的特征
        1. 认知形象性
        2. 情感激励性
        3. 自由创造性
      3. 教学审美化
        1. 条件
        2. 作用
        3. 原则
    6. 教与学的评价
      1. 教学评价的类型
        1. 正式评价
        2. 非正式评价
      2.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1. 课堂观察和听课法
        2. 录像评价法
        3. 问卷法
      3. 学生课业评价中的标准化方式
        1. 客观性试题
        2. 主观性试题
      4. 学生课业评价中的非标准化方式
        1. 表现性评价法
        2. 档案袋评价法
        3. 概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