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发病机制
    1. 精神、神经因素
      1. IBS患者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常人
    2. 胃肠动力学异常
      1. IBS患者胃肠蠕动或增强、或减弱,或痉挛
      2. 结肠电生理研究显示IBS以便秘、腹痛不适为主,3次/分的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3. 内脏高度敏感
      1. 直肠气囊实验
      2. IBS患者直肠气囊充气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普通人
    4. 肠道微生态失衡
      1. IBS患者乳酸菌、脱硫弧菌和双歧杆菌明显减少
  2. 诱发因素
    1. 胃肠炎、食物不耐受、慢性应激、外科手术及某些药物等因素是诱发或加重症状的主要因素
  3. 临床特征
    1. 持续反复发作的腹痛
      1. 餐后排便前多见,受情绪影响
    2. 排便习惯改变
      1. 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
      2. 腹泻型IBS常排便急,粪便糊状或稀水样,一般每日3~5次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10余次,可带黏液但无脓血。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便秘型IBS常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附黏液。常伴腹胀、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可有消化不良症状和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精神症状。
    3. 伴随症状
      1. 上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胃灼热、反流等
      2. 肠外症状:如乏力、尿频尿急及痛经等
  4. 诊断标准
    1. IBS是基于症状来诊断,除外了器质性疾病或代谢异常
      1. 罗马III诊断标准
        1.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痛不适,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发作3天,伴以下2项或2项以上:
        2. 1、排便后症状改善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3、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的改变。
      2. 1️⃣异常的排便频率:每周小于等于3次排便或每天大于3次排便 2️⃣异常的粪便性状:块状便/硬便或松散便/稀水便 3️⃣排便费力; 4️⃣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尽感; 5️⃣排出黏液 6️⃣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