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ESG是指从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体现了企业的环保意
识、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和治理水平,可以传递传统财务信息无法表现的企业价值取向。
- E:温室气体排放、其他气体排放、水资源的利用与排放、碳足迹(用以停止化石燃料使用的政策)、土壤污染、《巴黎协定》承诺的遵守、能源的消耗和强度、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危险废弃物的产生、森林砍伐、产品的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性、对于存量正在下降的自然资本的依赖、对于受保护或濒危物种的影响,以及设备在极端天气下的韧性等
- S:人权、供应链中使用童工或强迫劳动的情况、员工和供应商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否赋予各利益相关方以公平的代表和补偿机制、是否存在歧视、个人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产品安全、员工的安全和福祉、网络安全风险、社区关系、人力资本开发、休假政策,以及动物福利等。
- G:企业对所在地区和国家法律的遵守情况、董事会的多样性、高管薪酬、董事会对于ESG相关问题的参与度和监督情况、商业道德、利益冲突、透明度和问责制、行为准则、是否存在腐败和贿赂、税务报告,以及政策参与等。
-
发展背景
-
国内环境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新发展理念
- 2015年,香港证券交易所发布《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并对企业ESG信息披露做出“未披露则解释”的半强制性要求。2018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版)》,明确了我国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同时,国内的商道融绿、中证指数、中财绿色金融研究院等机构相继建立了ESG评级体系。
-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绿色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方向
- 2021年以来,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
国际环境
- 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提出,希望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中考虑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以创造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格局。2006年,在著名投行高盛公布的一份研讨中,第一次明确地出现了涵盖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ESG理念。
- 全球ESG投资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2年初的13.2万亿美元大幅增加至2020年初的35.3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3.02%。
-
ESG评级
-
评级体系
-
理论依据
- 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
-
特点
- 在考虑国际惯例的同时,不忘与本土实际相契合,选择有关民生和企业社会责任等热点问题作为指标
- 我国的ESG评级体系同时考虑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的定性指标,也有客观性的定量指标,包括股票质押、违规担保、绿色收入和每股社会贡献值等指标
- 我国的ESG评级体系包括风险与收益两个因素,二者相互影响,是一种较为成熟和专业的评级体系。在兼顾ESG相关风险的同时,也关注企业在改善风险方面的投入和效果。
- 我国ESG评级体系将上市公司的行业特点和行业数据纳入考量的因素,由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3个维度,14个主题、22个单元和100多个指标构成。评级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企业的年报和各个机构发布的相关信息。
-
不足
- 国内对ESG评级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而且社会主体对ESG的认知不足,这也导致ESG评级结果的市场影响有限,上市公司在ESG的信息披露中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披露效率较差。
- 不同的ESG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一致性很低,甚至对于相同的上市公司评级结果会截然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方方面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ESG评级体系面向部分行业的上市公司,不是面对所有的上市公司,而且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建立起全面统一的ESG评级体系
- 专业人才紧缺
-
评级对象
- 我国的ESG评级对象局限在国内,其中,华证、中证、商道融绿、嘉实的评级范围覆盖了A股上市公司,其他机构以中证800、沪深300成分股为主。
-
ESG投资
-
概念
- ESG投资指在投资实践中融入ESG理念,在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E、S、G三个维度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挖掘既提升股东价值又创造社会价值、成长能力稳定的投资标的。
-
政策支持
- 2018年中国基金业协会正式发布《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和《绿色投资指引(试行)》。2020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版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
发展现状
-
ESG投资理念不断普及
- 目前我国有196家机构签署了UN PRI,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21年11月底,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共有582家机构签署联合国全球契约UNGC、15家机构签署负责任银行倡议PRB、4家机构签署可持续保险倡议PSI、8家机构签署赤道原则EP、65家机构支持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均加入UN SSE联合国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
-
ESG投资产品规模不断扩大
- 在ESG理财产品方面,截至2021年11月30日,处于存续期内的、产品名称含ESG的理财产品有76只。其中固定收益类的占绝大部分,达到45只,另有混合类的20只和权益类的1只。以上ESG产品累计规模在百亿级左右。在ESG投资基金方面,截至2022年6月7日,我国市场上ESG基金共计248只,总规模达2489.82亿元。自2021年来ESG基金产品数量的增长明显提速。2022年新成立的ESG基金共计37只,发行步伐明显加快。
-
ESG投资策略不断丰富
- 目前ESG投资策略分类主要参考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分为七类:负面筛选、正面筛选、ESG整合、企业参与及股东行动、规范筛选、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和影响力/社区投资
-
未来展望
- 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ESG资管市场处于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的初级阶段,在政策引导、监管发力、公司发展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强力驱动下,未来ESG资管市场有较大发展空间。
- 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进入机构化投资时代,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参与程度逐步加深,投资活动将顺应ESG理念发展,实现政府、行业、产业、企业、公众等多方共赢发展模式。
- 投资机构对ESG投资策略的选择也从被动的降低投资风险到积极主动地寻求资本价值提升,影响力投资策略、ESG整合策略将拥有更广泛的应用,同时投资机构开启ESG与主动管理(例如Smart Beta)相结合的多策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