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教学目标
含义
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功能
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指引学生学习结果
分类
认知目标
六个等级
知识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情感目标
五个等级
接受
三个水平
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
主动接受的意愿
有选择的注意
反应
形成价值观念
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
六个等级
知觉
模仿
操作
准确
连贯
习惯化
表述
两种类型的理论
行为目标
具体目标
产生条件
行为标准
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任务分析
组织教学过程
教学事项
引起学生注意
提示教学目标
唤起先前教育
呈现教学内容
提供学习指导
展现学习行为
适当给予反馈
评定学习结果
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演示法
游戏
教学媒体
非投影视觉辅助
投影视觉辅助
听觉辅助
视听辅助
课堂教学环境
物理环境
光线
温度
空气
社会环境
教师
学生
课堂情境
选择教学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六个活动
复习和检查
呈现新材料
提供有指导的联系
提供反馈和纠正
提供独立联系
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选择
发现教学(启发式教学)
四个阶段
创设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利用教室
从理论或时间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根据实验获得材料或结果 引出结论
情景教学
合作学习
五个特征
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
各自尽力
社会互动
团体历程
个别化教学过程
四个环节
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
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对应关系
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教学材料 随之以操练和联系
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程序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优越性
交互性
及时反馈
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
自定步调
掌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