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网
地球常用数据
平均半径6371km
赤道周长40000km
经度
东西半球
20°W
160°E
纬度与南北半球
0-30°低纬
30°-60° 中纬
60°-90° 高纬
应用
定位置
定南北
定东西
在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上,靠近北极点的在北,选择劣弧段,在逆时针方向上的点在东;南极点则相反
在地球上行走方向的判读
定" 最短航线"
同一经线
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 如下图中弧 AB)
同一纬线
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
晨昏线上的两点
两点之间的较短晨昏线( 即劣弧线)
定距离
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 1°的经线长度约为 111 千米
纬度是长在经线(长度一致)上的
在纬线上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 1°的纬线长度约为 111 千米
在南北纬 60° 的纬线上,经度相差 1° 的纬线长度约为111 / 2 千米
任何一条纬线( 纬度为 φ) 上,经度相差 n° 的纬线长度为111×n×cosφ 千米
经度是长在纬线(自赤道向南北递减)上的
比例尺
纬度长度当作比例尺
图示范围面积大小,反映出的比例尺大小
地图
比例尺
比例尺大小、范围大小和实际内容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缩放
扩大几倍
比例尺所表示的范围和所示图幅面积
方向
山脉走向
没有起始点
河流流向
有起始点
风向
来向
相对位置
经线指示南北
纬线指示东西
等高线
等高线
引申:等值线
相邻的两条等值线,其数值有可能相等
----------1 ----------2 ----------3 ----------3 ----------2 ----------1
脊
等值线两侧,一侧高于其数值,一侧低于其数值
-----------1 -----------2 -----------3 -----------3(4)
等高距
典型地貌部位
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
滑坡
分水岭
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谷
集水线
河流
泥石流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鞍部
等高线交会处:陡崖
河流流向、湖泊
流入
流出
地形区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地势
地势起伏:哪儿高,哪儿低
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
雅丹地貌
风蚀性地貌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下,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等各种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丹霞地貌
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岩或砾岩
在流水或者风力的侵蚀作用
河流的地貌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火山地貌
相对高度
(n-1)d<H<(n+1)d
d为等高距,n为两地之间相隔的等高线条数
陡崖 (n-1)d≤H﹤(n+1)d
n为陡崖处等高线重合的条数,d为等高距
与等温线相结合
每升高1km,气温降低6°
先求两地的温差
(山脚温度-山顶温度)除以6乘1000 所得的就是相对高度
地球自转
自转方向
逆时针🔄
北极:🔄
南极:🔃
周期
恒星日
某颗遥远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当地子午面的时间间隔
23小时56分4秒
360°
科学研究
太阳日
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当地子午面的时间间隔
24小时
360°59′
日常休息参照
自转和公转都是逆时针
速度
线速度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角速度相同
地理意义
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交替
晨昏线
晨线
6:00
昏线
18:00
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
昼弧与夜弧
昼弧
位于昼半球上的一段纬线
夜弧
位于夜半球上的一段纬线
时间
地方时
不同经线的时间不同
东侧时间早于西侧时间
eg:东京7点比北京6点早;
7点的地方已经过完了6点
日界线的西侧比东侧早一天,东侧是4号,西边是几号?5号
东加西减
15° 1h
1° 4m
1h 15°
1m 1/4°
1m 15′
地方时是依据太阳来的
区时
划分时区
24个时区
每个时区各占15°
东、西12区各占7.5°
东西12区是一个时区,虽然在同一时区,但相差一天
如何算所在时区
经度数➗15
余数<7.5 商为时区数
余数>7.5 商+1为时区数
规定区时
中央经线的时间
时区数✖️15° =中央经线
地方区时的计算
公式:求时=知时-(知区-求区)
东时区记为正数,西时区记为负数
当公式计算结果<0,时间+24,日期-1天
当公式计算结果>24,时间-24,日期+1天
当公式计算结果在0-24之间,日期不变
日期
日界线
西边 +1天
东边 -1天
日界线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
经过180°经线,日期不一定会有变化
沿着180°经线走,日期可能会有变化
0时经线
平分夜半球的那条经线就是地方时间零时的经线
东边 +1天
西边 -1天
地转偏向力
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赤道不偏,南左北右
影响
河流
河流的入海口处
风向
洋流
只会对没有自动力的物体有影响
地球公转
轨道
方向
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椭圆状的轨道
近乎是正圆的椭圆
地球在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近日点
1月初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快
远日点
7日初
速度最慢
周期
一年
回归年
太阳年
365天5小时48分46秒
闰年
普通闰年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且不是100的倍数
世纪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南北回归线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23°26′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
太阳直射赤道,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全球各地 昼夜平分
夏至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为极昼
南北球各地夜最长,南极圈内为极夜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南极圈内为极昼
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纬度越低,昼长越短,越接近12小时;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
正午太阳高度
自直射点(90°)向南、北两侧递减
全年分布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北回归线至赤道地区
被太阳直射的当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一年有两次
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至赤道地区
被太阳直射的当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一年有两次
夏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影子
影子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相反
方向相反
数值成反比
太阳高度为90°时,影子与物体本身重合
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
90°➖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RS)
在航空器或航天器利用技术,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距离的感知
主要利用不同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
传感器:关键装置
工作流程
应用
资源普查
划分分布的大致区域
环境监测
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对比分析同一地点不同时段的遥感图像
全球定位系统(GPS)
导航、定位
空间部分:GPS卫生星座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确定目标物的经纬度、高度和速度
特点
全能性
全球性
全天候
连续性
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
处理地理空间数据
统计
分析
图层
应用:研究区域地理环境
优点
信息量大
功能强大
动态监测
不能直接获取信息
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