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面管教是否成功五个标准
    1. 温和而坚定;
    2. 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 长期有效;
    4. 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感知力社会生活技能
      1. 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
      2. 对自己重要关系的感知力
      3. 对自己在生活中的重要力量的感知力
      4. 内省能力强
      5. 人际沟通能力强
      6. 整体把握能力强
      7. 判断能力强
    5. 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1. 尊重他人
      2. 关心他人
      3. 善于解决问题
      4. 敢于承担责任
      5. 乐于贡献
      6. 愿意合作
  2. 1.拥抱
    1. 含义:拥抱是最天然的动作,也是情绪控制和安抚的最有效的动作
    2. 关键态度:先连接,再纠正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
    3. 技巧
      1. 当孩子有负面行为的时候,尝试拥抱孩子
      2. 如果孩子不愿意拥抱,告诉孩子:“我需要拥抱,这样会让我感觉好”
      3. 如果孩子还不愿意拥抱,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咱们再拥抱”
  3. 2.共情
    1. 含义:同感、同理心; 共情的过程:1、辨识孩子的感觉,包括正面感觉和负面感觉;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2. 关键态度:接纳并认可孩子的负面情绪,教会孩子感觉没有错,但行为不可以;
    3. 技巧
      1. 找到孩子负面情绪的开始点;
      2. 识别孩子负面行为后面的情绪表达;
      3. 找到孩子有这样负面情绪的道理或事实原因;
      4. 猜或说出孩子的愿望。
  4. 3.正面语言
    1. 含义:温和而坚定的,着眼于解决问题,孩子主动参与。 提前说、暗号、委屈的孩子说出心里话
    2. 关键态度:坚定,而不是强硬
    3. 技巧
      1. 具体而清晰的语言; 有条件的许可; 孩子明白的暗号或手势; 家长知道接下来正确的事情是什么并且做。
      2. 提前告知,让孩子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
      3. 发散性有创意的思维,多和孩子“头脑风暴”;
      4. 使用“你一……就可以……”句式,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的积极结果;
      5. 使用非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手势、暗号等。
  5. 4.积极暂停
    1. 含义:发生负面情绪时,从引起负面情绪的场景或事件中暂时离开,在自己觉得舒适的环境里自行调节情绪。这个舒适的空间,可被称为“积极暂停角”。
    2. 关键态度:感觉更好就会做得更好。
    3. 技巧
      1. 解释“积极暂停角”安抚情绪的作用,不是用作处罚,只是安抚情绪;
      2. 让孩子选择、布置、起名,孩子参与越多越好;
      3. 自己率先使用,让孩子看到效果,要告诉孩子你“会回来”。
  6. 5.选择轮
    1. 含义:选择轮是在遇到不可调和的问题,提供几个其他选择,这些选择是孩子和家长共同提出的,选择轮将不可调和的问题转化成孩子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2. 关键态度:给予孩子有限的权利;关注解决方法,而不是过分追究原因或责任。
    3. 技巧
      1. 选项是家长和孩子都能接受;
      2. 鼓励孩子或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
      3. 最后加一句“你来决定”。
    4. 制作过程:
      1. 1.和孩子坐下来,启发提问:“当问题出现时,例如不愿意按时起床、不想停止玩耍游戏看电视、不想写作业等,你觉得自己有哪些解决办法?”
      2. 2.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提出各种解决方法,然后引导孩子选择可行的解决方法,把孩子的答案写下来;
      3. 3.用硬纸做一个圆盘,按孩子的答案分成等份;
      4. 4.请孩子将刚才纸上的答案写或画在圆盘等份上;
      5. 5.请孩子将选择轮挂在他觉得方便的地方;
      6. 6.整个过程孩子参与越多越好,让孩子做主;
      7. 7.除了轮子,选择轮还可以做成其他形式,比如卡片。
  7. 6.惯例表
    1. 含义:惯例表,就是把日常应有的行为习惯,通过书写、画画等方式表现出来,又名日程表规律表。
    2. 关键态度:给予孩子掌握自己生活的权力。
    3. 技巧
      1. 找到需要制作惯例表的时间段;
      2. 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头脑风暴”,引导孩子想出时间段内的事情和内容;
      3. 引导孩子将事情内容排列出顺序;
      4. 可以用照片、画画、贴纸等各种方式完成制作;
      5. 让孩子参与,越多越好;
      6. PS:规律,是让家庭和孩子觉得和平、安全、轻松的最理想方式。
  8. 7.启发式提问
    1. 含义:用启发式提问(而不是命令或者直接告诉)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2. 关键态度:给孩子权力,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内心的力量。
    3. 技巧
      1. 不要一开始问“为什么/为什么不”,问事实,用“什么、哪里、怎样”等;
      2. 问题越具体越小,越有效;
      3. 一方很生气、烦躁时,不要提问,等双方冷静下来;
      4. 允许孩子“不知道”,引导孩子开始思考,给孩子足够事件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5. 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
  9. 8.从错误中恢复的4个R
    1. 含义:向孩子承认错误的4个R,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从问题中恢复并解决问题
      1. Recognize承认。家长意识到自己在错误和问题中的责任;
      2. Re-connect连接。通过拥抱或其他形式,先和孩子产生连接;
      3. Reconcile和好。道歉或和解;
      4. Resolve解决问题。
    2. 关键态度:告诉孩子,没有人是完美的,大人也会犯错误,但错误和问题是学习的绝好机会。
    3. 技巧
      1. 先联系情感,再纠正行为。
      2. 承认、连接、和好是为解决问题营造积极氛围。 充满敌意的氛围里问题难以解决。
  10. 9."我"句式
    1. 含义:托马斯·戈登(《PET父母效能训练》)提出“我”句式,与“你”句式相对。 用来表达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想法,而不会对听者造成冒犯和对立。 也可以用来表达建设性的批评。
    2. 关键态度:情绪诚实
    3. 技巧
      1. 接纳并认可自己的负面情绪;
      2. 通过语言准确表达;
      3. 提出尊重自己、尊重孩子的可行解决方法,或客观提出问题所在,与孩子一同或请孩子解决。
    4. 基本句式:我觉得(准确的感觉),是因为(造成前面感觉的原因),我希望(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法或启发式提问)。
  11. 10.赢得孩子的7个步骤
    1. 含义:共同解决问题的7个步骤,打破沟通障碍,理解孩子,鼓舞孩子共同解决问题
    2. 关键态度:友善、关心和尊重是赢得孩子的根本。
    3. 技巧
      1. 1.开始谈话。 找个双方都情绪平稳的时间和地点,和孩子坐下来:我有件事想跟你谈谈,就是________。我希望咱们能一起找到解决办法。你愿意不愿意谈一谈?妈妈(爸爸)保证不发脾气,不生气。咱们都保证不互相指责?“(最后一句很重要,目的是是保证谈话的情绪安全。)
      2. 2.倾听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不同意,告诉他:“好的,等你想听的时候咱们再谈。”——不强迫,情绪安全。 如果孩子同意,问:“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你的感觉是什么?”听孩子说完后,用“共情”重复孩子的话。——让孩子先说,家长先听。倾听时,只需要共情,不要点评,也不要急着讲道理。 如果孩子说不出来,家长可以询问(猜):“是不是觉得……”
      3. 3.说出自己的感觉。 听孩子自己说完,问孩子:“你想不想听听妈妈(爸爸)的感觉是什么?妈妈(爸爸)的感觉可能和你的不一样,这很正常,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 使用“我”句式。 “这很正常,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很重要,在于诚实地告诉孩子你的感觉而不是讲道理。 谈感觉是谈心,讲道理是说教。家长要注意不要说教。
      4. 4.感谢孩子。 说完感谢孩子:“谢谢听我说,也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感觉。”——培养谈心的习惯。
      5. 5.启发孩子解决的方法。 问孩子:“你觉得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困难?”或使用启发式提问。 倾听孩子的方法,或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 不批评、点评、否定孩子的建议。 用点头、微笑、“嗯”等表示持续关注与尊重。 即使孩子的建议不可行,也记录下来,以示尊重。 家长参与“头脑风暴”,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孩子没有建议,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孩子选择,也可以适当将道理帮助孩子整理思路。
      6. 6.选定解决方案。 共同选择最可行、尊重双方的方式,最好是孩子自己选择。自主选择是孩子后面执行的良好基础。
      7. 7.约定回顾时间。 约定一个时间来回顾,表达感激。 约定时间不用太长,让孩子容易看到小进步,巩固执行效果,或及时调整。
  12. 11.鼓励
    1. 含义:鼓励,帮助孩子对自己性格的长处和能力得到发展,培养自信,而不是他信。 鼓励VS赞美:赞美像糖果,偶尔使用,多了会上瘾,容易趋向取悦他人,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创造不健康。
    2. 关键态度:事件的“主角”是孩子,不是家长。
    3. 技巧
      1. 尽量不给孩子贴标签,不拿孩子跟别人比较;
      2. 对孩子的行为结果“照镜子”,客观描述孩子值得鼓励的行为和结果;
      3. 关注并说出孩子的感觉,而不是大人的感觉;
      4. 指出孩子的小进步(即使糟糕的情况,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5. 也可以在客观描述孩子值得称赞的行为后,总结为一两个“标签”词。
  13. 12.自然结果
    1. 含义:自然结果是自然发生的情况,没有人为的干涉。
    2. 关键态度: 做到两个“不要”和四个“要”。 不要泼冷水,不讲道理、不责备、不说“我告诉过你了吧”,不加重孩子负面情绪,妨碍孩子从经历中学习进步;不要“救”孩子或替孩子解决问题。
    3. 技巧
      1. 要事先提醒:态度和善,但不要唠叨;
      2. 要给孩子时间、空间和自由,让他们体会自然结果带来的负面感觉;
      3. 要给孩子同情和理解,在自然结果发生后(共情);
      4. 要给孩子爱和信任:我相信你能处理。
  14. 孩子天性善良正面,以娃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