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观经济学特点
    1. 稀缺性
      1. 经济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出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产品和劳务
    2. 理性人
      1. 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2. 需求
    1. 需求曲线
      1. 需求函数
        1.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 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影响因素
        1. 商品价格
          1. 主要因素
        2. 收入
        3. 相关商品价格
        4. 偏好
        5.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6. 消费者人数变化
      3. 需求的变动
        1. 价格不变时,价格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变动,引起的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4. 需求量的变动
        1. 在其他因素不变时,价格因素变动导致的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表现为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移动
    2. 需求定理
      1.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即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曲线斜率为负
  3. 供给
    1. 供给曲线
      1. 供给函数
        1.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2. 有效供给不足
        1. 生产者在某价格水平下,有提供出售商品的意愿,但提供出售的能力条件不足,与该意愿并不匹配导致无法形成有效供给
      3. 影响因素
        1. 商品价格
        2. 生产成本
        3. 生产的技术水平
        4. 相关商品价格
        5. 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6. 生产者人数
      4. 供给的变动
        1. 价格不变时,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5. 供给量的变动
        1. 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时,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移动
    2. 供给定理
      1. 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的变动与供给数量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动,即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4. 均衡
    1. 定义
      1. 在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 各个变量互相作用,所达到的相对静止的状态
    2. 局部均衡
      1. 单一市场
        1. 产品
        2. 要素
        3. 货币
    3. 一般均衡
    4. 均衡的价格的决定
      1. 均衡价格
        1. 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所对应的价格
      2. 均衡数量
        1.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3. 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下自发调节形成的,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水平时,会出现商品过剩或商品短缺的现象,此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市场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会逐渐趋于相等,从而达到均衡状态,市场价格也达到均衡价格水平
    5. 均衡价格的变动
      1. 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2. 供给的变动(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
    6. 供求定理
      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品(与需求变动)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5. 弹性(计算)(价格变)
    1. 用于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变化时,所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
    2. 弹性系数
      1. 因变量变动百分比/自变量变动百分比
      2. 含义
        1. X变化1%时,Y变化%几
    3. 需求的价格弹性
      1. 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变动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1. 为负值,依题目而定是否取绝对值
      2. 弧弹性中,同样两点之间的变动,降价与涨价的弹性不同,因为起始点价格不同
        1. 中点公式,P=平均价格,Q=平均产量(两点间)
      3. 点弹性的几何算法
      4. 类型(价格变导致Y变动的大小=弹性大小)
        1. 缺乏弹性 e<1
        2. 富有弹性 e>1
        3. 单位弹性 e=1
        4. 完全弹性 e=∞
        5. 完全无弹性 e=0
      5. 应用
        1. 需求价格弹性越大,消费者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越高,厂商降价会带来更多的需求量的增加,故降价可以增加收入
        2. 需求价格弹性越小,消费者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越不敏感,厂商涨价会带来更少的需求量的减少,故涨价可以增加收入
      6.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 商品的可替代性
          1. 容易被替代
          2. 稍微涨价,需求量就会减少很多
          3. 弹性大
        2.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1. 用途越不广泛
          2. 变动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大(刚需品)
          3. 弹性小
          4. 用途广
          5. 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较多
          6. 弹性大
        3. 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1. 生活必需品
          2. 必需品的需求量变动不大
          3. 弹性小
        4. 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大小
          1. 比例越大
          2. 消费者对价格越敏感,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大
          3. 弹性大
        5. 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长短
          1. 时间长
          2. 消费者有充足的时间去寻找替代品,故引起需求量较大程度的变动
          3. 弹性大
    4. 供给的价格弹性
      1. 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变动1个百分比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几个百分比,即商品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5.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判断互补、替代)
      1. 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一个百分比所引起的该商品的相关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几个百分比,即该商品的相关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2. e>0
        1. 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红葡萄和绿葡萄)
      3. e<0
        1. 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车和汽油)
      4. e=0
        1. 不存在相关关系
    6. 需求的收入弹性(判断正常、劣等)(必须、奢侈)
      1. 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收入变动一个百分比所引起的某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几个百分比,即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2. e>0
        1. 正常品
        2. e>1
        3. 奢侈品
        4. 0<e<1
        5. 必需品
      3. e<0
        1. 劣等品
        2. 刚开始大于零,收入到达一定水平后,小于零
        3. 吉芬品
  6. 应用
    1. 最高限价、最低限价
      1. 最高限价
        1. 为了抑制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
        2. 不良影响
          1. 排队抢购、黑市、产品质量下降(变相涨价)
      2. 最低限价
        1. 也称支持价格
        2. 为了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
        3. 不良影响
          1. 商品剩余
    2. 谷贱伤农
      1. 农产品一般为必须品,需求价格弹性通常小于1
        1. 即当农产品价格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较小,即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2. 故农产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损失大于销量上涨所带来的利润
      2. 农产品的一个特点是在某一时期内集中上市,并且有一定的销售时间限制,故使得其供给弹性偏小,价格下降时无法使得农产品的供给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