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好的成长是 始终游走在 “舒适区边缘”
难易匹配
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梳理“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在这个区域内努力
距离太远的, 我们都把握不住
例如
教师有寒暑假,却对假期没有控制力
进入大学后,很快就变得懒散, 常选择最舒适的娱乐活动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
成长是必然的,但速成是不肯能的
能力圈只能一点点扩大
一切为了匹配
拆解目标
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将任务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
提炼目标
从舒适区走向拉伸区的策略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
跳出舒适去的最好办法就是 去发现和收集要点
第二节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学习金字塔
被动学习
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 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 5%、10%、20%和30%
主动学习
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 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 50%、75%和90%
学习的开始
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
学习的关键
“缝接知识”
用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固化下来
何为深度学习
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
如何深度学习
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感受深度理解的快乐
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 进行深度缝接
反思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深度学习的好处
让我们不再浮躁,磨炼理智
提升跨界能力
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为浅学习正名
对待浅学习的态度
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
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
无关联,不学习
知识信息点
找到触动自己的点
关联信息点
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行动和改变
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关联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两个群体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
先行者喜欢拨弄信息间的关联,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事不关己,不关联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隐蔽条件
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手中有锤子
对某件事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
输入足够多
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
保持好奇心
像孩子一样保持纯净,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过关联产生至深的启发
常说一句话
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知识与认知的区别
知识
能运用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认知
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案例、道理等等
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认知能力必然包含 有效的知识
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在认知圈边缘扩展最有效
全盘照搬往往不合身
建立认知体系,关联各家的“触动碎片”
寻找触动点
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
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无论好坏,都写下来,越细越好
每日反思
触动后需要有效关联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新知识
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在需要的时候能提取知识
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在生活中经常练习或使用
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第五节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单纯打卡 的弊端
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坚持的动机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有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
认知闭合,效能降低
认知闭合需求
面对一个模糊问题时,就有找出一个明确答案的欲望
降低行动的效能
一件事若迟迟没完成,心里就总记挂,期盼早点结束; 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两个策略, 轻松改变
用记录代替打卡
没有打卡的任务压力,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
任务设置新策略:设置下限,不设置上限
完成目标毫无负担,能动性可持续获取
规避闭合需求
符合刻意练习的原则——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
第六节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式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无反馈,不学习
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
科学的学习策略
产出作品、获取反馈, 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
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教是最好的学
用是最好的学
输出倒逼输入
请用作品说话
想办法直接运用或产出作品,获取反馈
痛苦也是一种反馈
不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若对方能严谨的反正,准确指出问题,需认真对待
被动学习如何获取反馈
背诵理解,自测就是最好的反馈
学霸的错题本也是学习反馈的最好呈现
第七节 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主动休息的秘密
持续刻苦、争分夺秒、舍不得休息一下的人, 精力总量势必呈一条持续下降的曲线
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主动休息,反而使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保持专注的危机
在拉伸区练习,专注效率最佳
将学习难度控制在拉伸区范围内
意志失控的根源
精力不足
克服困难和抵制诱惑都需要消耗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