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
- 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
外部表现
- 适应性运动(目不转睛)
- 无关运动的停止
- 呼吸运动的变化(变轻、变慢、变短)
-
注意与心理过程
- :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
-
注意的种类
-
无意注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特点:被动的应答性反应)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 刺激物的强度
- 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
-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 刺激物的新异性
-
有意注意: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 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 间接兴趣的培养
- 用坚强的意志和干扰作斗争
- 合理地组织活动
- 有意后注意:先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自觉性好,可以长时间坚持)
- 外部注意: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外界刺激的注意
(在幼儿的注意中占优势)
- 内部注意:指向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注意
-
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
- 小班: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注意很不稳定
- 中班:无意注意比较稳定,集中程度较高
- 大班:无意注意高度发展,能比中班幼儿更长时间地保持注意
-
1-3岁注意的发展特征
- 注意“客体永久性”: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9-12月)
- 注意的时间延长,事物增加,对周末各种事物表现明显的关注
- 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
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额叶是有意注意的控制中枢,七岁时成熟)
- 小班: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
不能同时注意几种对象,注意的分配能力很低
- 中班:有意注意得到发展,可以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
能同时注意到几种对象,注意的分配能力有所提高
- 大班:有意注意迅速发展,注意集中时间延长至十五分钟左右
-
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
注意的稳定性:把握对象的时间长短
- 教学过程中内容要难易适当
- 教学方式多样
- 注意的转移(被动的转移→分心)
- 注意的分配(基本条件:两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很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
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
无关刺激过多
- 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
疲劳
- 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
目的要求不明确
- 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
注意不善于转移
- 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没有并用
- 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