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部 黑色裂变
    1. 公元前362年秋少梁之战,对魏国
      1. 秦献公赢师隰中箭身亡
        1. 秦献公放公孙痤
    2. 六国会盟
      1. 魏国从晋国而出,旗子服饰为红色。
      2. 韩国也出自晋国,但表示自己特立独行。退出木德为绿色。
      3. 赵国已出自晋国,却推演出更加特殊的获得为主,不得为辅木柱火星获得余烈的木获得。旗帜为七分红色,三分蓝色。
      4. 姜齐以天子德行为红色。
      5. 天气为主,金德为府精炼与火王器恒久,火金德为紫色。
      6. 楚国五色,后为土德
      7. 燕国北海水德。蓝色
      8. 秦国尚黑
    3. 安邑洞香春
      1. 庞涓考卫秧
    4. 蚩尤天月剑贿公子卬
    5. 求贤令
      1. 卫秧三月遍访秦国
      2. 卫鞅三试秦王
        1. 治秦九论
          1. 田论,赋税论,农爵论,军功论,郡县论,连坐论,度量衡论,管制论,齐俗论
    6. 赵国申不害任韩国丞相,法学之术
    7. 徙木立信
    8. 孟西白三族
    9. 孝公上墨山
    10. 太子杀白氏
      1. 公孙贾流放,赢虔劓刑,嬴驷废
    11. 咸阳新都,秦锐士
    12. 齐威王吏治
      1.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比徐公孰美?
      2. 谤木
        1. 许民诽谤令
    13. 吴王阖闾试孙武,孙武斩宫女
      1. 十年后,齐王救孙膑
    14. 孙膑对庞涓,围魏救赵
    15. 孟子论十剑
      1. 干将莫邪龙渊太阿工布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
    16. 魏国攻韩,申不害变达夭折
      1. 围魏救韩之马陵战役
      2. 秦国趁乱打劫收复河西
        1. 公子卬坑龙贾
    17. 秦孝公梦断关河
      1. 秦惠文王嬴驷即位
        1. 商鞅被诬谋反,为彰世族和六国之恶,于渭水车裂
  2. 第二部 国命纵横
    1. 降义渠
      1. 杀甘龙,雪商鞅
    2. 苏秦入洛阳失意,识燕姬
    3. 张仪见魏惠王,被轰
      1. 着衣论
        1. 张仪,你是魏人,却为何身着秦人衣色
        2. 若以公之所言,秦人好食干肉,公则只能喝菜汤;秦人好兵战,公则只能斗鸡走马;秦人好娶妻生子,公则只能做夫绝后了秦人尚黑衣,公也只能白衫孝服了?
      2. 与孟子驳,纵横派投其所好论
        1. 纵横策士图谋王霸大业,自然忠实与国,视其国情谋划对策,而不以一己之义理付度天下。若其国需红则谋白需白则谋红,需肥则谋瘦,需瘦则谋肥,何异于亡国之奸佞?所谓投其所好言无义理,正是纵横家应时而发不拘一格之谋国忠信也!纵为妾妇亦忠人之事有何可耻?却不若孟夫子游历诸侯,说遍天下,无分其国景况,只坚执售己私货,无人与购,便骂遍天下,犹如娼妇处子撒泼,岂不可笑之至?
    4. 苏秦入秦国铩羽
      1. 天子昭车被抢
    5. 张仪入齐国折翅
      1. 刻舟求剑说
      2. 楚威王灭越国娰无疆
      3. 秦军趁机偷袭房陵,汉水三百里
      4. 张仪被囚
    6. 苏秦落魄回家
      1. 嫂不为炊,妻不下机,父母不与言
      2. 荒田半井,为期三年
      3. 阴符经
    7. 宋国称王
      1. 中山国称王
        1. 韩国称王
    8. 中原乱战
      1. 秦楚大战
        1. 楚国迁都
      2. 秦韩大战
        1. 夺韩国铁山宜阳
      3. 秦魏大战
        1. 夺崤山
      4. 秦赵大战
        1. 东出汾水,夺取晋阳
    9. 苏秦挂六国相印
      1. 赵国
        1. 奉阳君丝绵塞耳
      2. 燕国
        1. 复兴燕国
        2. 拜特使,出使中原各国,推合纵
        3. 荆燕
      3. 赵国
        1. 魏韩成为赵国南部屏障
        2. 赵胜
      4. 魏国
        1. 黑猫论
        2. 魏无忌
      5. 楚国
        1. 秦强则楚弱
        2. 春申君黄歇
      6. 齐国
        1. 老齐王将死
        2. 魏无忌为质
        3. 孟尝君田文
      7. 苏秦荣归洛阳
        1. 前倨后恭
    10. 张仪拜秦国丞相
      1. 散六不敌混一
        1. 大凡团体结盟之初,必显同心。外部压力愈大,该盟约就愈巩固。若急于反击,犹如为渊驱鱼,为 丛驱雀,耗尽秦国之力,而敌方不能瓦解反之,秦国若采取弹性极大之策略,表面退让,先守定自己,整肃民治,扩充大军以静制动。如此,则六国戒备之心必日渐松弛,旧有仇恨重新发作,六国合纵必然瓦解矣!
      2. 楚威王病逝
        1. 楚怀王芈槐即位
          1. 五大世族罢屈原废春申君
        2. 张仪贿太子妃郑袖
          1. 秦楚结盟退房陵
    11. 苏秦回燕国见燕易王
      1. 揠苗助长
        1. 合纵本意为争取时间变法图强
          1. 出兵五万
    12. 苏秦回楚国见楚怀王
      1. 以中山狼喻秦国
        1. 出兵十万
    13. 苏秦回齐国见齐宣王
      1. 守株待兔不可得天下。秦国奋发惕励超天下,燕国矜持自好日益衰弱
        1. 出兵八万
    14. 列阵于汜水旁虎牢山下
      1. 联军48万
        1. 楚国15万,主将子兰,特使春申君黄歇
        2. 魏国8万,主将晋鄙,特使信陵君魏无忌
        3. 齐国8万,主将田间,特使孟尝君田文
        4. 赵国6万,主将肥义,特使平原君赵胜
        5. 燕国6万,主将子之,特使武安君苏秦
        6. 韩国5万,主将韩鹏
      2. 联军夜袭司马错函谷关大营
        1. 齐韩赵三路夜袭秦军大营
        2. 燕楚齐两翼截杀
        3. 楚军封堵
        4. 信陵君孟尝君抄后
      3. 张仪夜袭敖仓
        1. 张仪借粮修魏国
        2. 张仪盟约修齐国
        3. 嬴平联姻燕国
          1. 张仪对阵子之
          2. 三十女阵
          3. 五千骑兵
        4. 张仪南下楚国,被拦赵国
          1. 赵肃侯病逝,赵雍即位,新老交替,当务之急
        5. 张仪亲自入楚国
          1. 楚怀王不要房陵要张仪
          2. 嬴华以帮助摄政说服老令伊昭雉
          3. 嬴华以秦王献胡女说服郑袖
          4. 屈原趁苏秦张仪聚会暗杀张仪失败
          5. 屈原私调安陆大营新军到丹水
          6. 屈原回世族调粮
          7. 屈氏人口百万,为第三大族
          8. 楚军大败,死十万,屈原自担责任
    15. 苏秦子之联姻
      1. 子之朝堂怒骂老世族
    16. 苏秦南下楚国合力屈原春申君
      1. 楚国大败,新军尽灭
      2. 秦国折损六万
      3. 合纵失败
    17. 苏秦回燕国
      1. 燕国大变
        1. 燕易王卒,姬哙即位,立太子
    18. 苏秦南下齐国
      1. 张仪连横齐国
        1. 孟尝君为秦国客卿
        2. 张仪举荐苏秦
      2. 苏秦变法
    19. 秦国灭巴蜀
      1. 张仪主张灭韩国
      2. 司马错主张取巴蜀
      3. 分水岭,造血机器
    20. 秦惠王染病
      1. 张仪入齐国请术士
        1. 苏秦被刺身死
          1. 秦惠王卒
          2. 秦武王嬴荡即位
  3. 第三部 金戈铁马
    1. 白起奇兵破宜阳
      1. 秦武王入洛阳问九鼎
        1. 乌获孟贲武王角力举鼎而死
    2. 燕国子之串位
      1. 齐宣王讨伐
        1. 燕昭王姬平即位
    3. 赢壮串位被杀
      1. 白起齐国接回嬴稷
        1. 芈八子封宣太后辅政
    4. 齐湣王伐宋
      1. 宣太后趁机勒索宋国,作壁上观
        1. 甘茂苏代孟尝君合纵五国
          1. 齐国三十万
          2. 楚国十万
          3. 赵魏韩八万
          4. 燕国两万
    5. 函谷关白起一战封神
      1. 第一路 赢豹铁骑两万 越函谷关南侧直插渑池
      2. 第二路 王陵铁骑三万 伊阙
      3. 第三路 王龁混编五万 崤山东南宜阳西
      4. 第四路 山甲步兵两万 武关
      5. 第五路 白起蒙骜铁骑十万 崤山
      6. 二十二万对阵六十五万
        1. 灭敌三十万
    6. 齐湣王趁五国伐秦偷取宋国
      1. 四国合谋伐齐国
        1. 田单离间四国
          1. 魏冄白起趁乱收复河内63城
    7. 鲁仲连入南墨得越燕
      1. 杀靳尚毒郑袖罢昭雉还屈原
    8. 江峡大战
      1. 白起用江州水军
        1. 楚怀王迁都寿城
        2. 秦使泾阳君赢显诱楚王议和
          1. 楚怀王被囚
          2. 鲁仲连救楚王
          3. 赢豹半路拦截
          4. 楚怀王被吓死
          5. 屈原投江
    9. 鲁仲连交好燕国
      1. 齐湣王杀燕使
      2. 燕国复仇
        1. 乐毅联合秦国
          1. 秦国出兵五万,自带粮草,不分一城
    10. 五国南皮合军
      1. 燕国乐毅,秦开步军,骑劫铁骑,二十万
      2. 赵国赵庄,步骑六万
      3. 魏国新垣衍,大军八万
      4. 秦国胡伤斯离,铁骑五万
      5. 韩国韩举暴鸢,步骑五万
    11. 楚国十万援齐,上柱国淖齿为将
    12. 齐国四十万,上大夫触子擢升为将
    13. 五年围即墨
      1. 燕昭王姬平寿终正寝
      2. 姬乐资即位
        1. 罢黜乐毅
        2. 封骑劫为灭齐上将军
          1. 鲁仲连出损招游说骑劫挖燕人祖坟
          2. 田单火牛阵破骑劫十万大军
          3. 齐国复国
    14. 阏与之战
      1. 赵奢六万对胡伤八万,狭路相逢勇者胜
        1. 胡伤战死,八万铁骑全灭
          1. 芈八子自邢谢国
      2. 战国局势重新洗牌
        1. 秦燕齐
        2. 赵魏韩楚
    15. 完璧归赵
      1. 蔺相如拜上大夫
    16. 渑池秦赵会盟,蔺相如三怼秦王
      1. 赵王鼓瑟,秦王击缻
      2. 请赵以十五城为秦王寿,请秦以咸阳为赵王寿
    17. 负荆请罪
    18. 赵武灵王外传
      1. 赵雍杀叔父奉阳君还政于父亲赵肃侯
        1. 赵武灵王赵雍即位
          1. 谦称君国
          2. 王国:韩齐秦楚燕魏宋中山
          3. 公国:鲁卫
          4. 候国:赵薛
          5. 君国:安陵君
        2. 燕昭王乐毅变法
        3. 齐国称东帝
        4. 秦惠王十三年
          1. 秦国称王
          2. 秦昭王燕国回秦即位
      2. 胡服骑射
        1. 20万,扩军50万。
        2. 秦国40万,齐国楚国魏国30万,燕国韩国20万。
      3. 杀至北海,大破匈奴
      4. 困中山国为十里小邦
      5. 太子赵章谋反被废
        1. 赵雍任主父
        2. 立赵何太子,三月称王
      6. 赵章自陈被冤,复安阳君
        1. 赵雍驻沙丘宫
        2. 赵章假令赵何晋见
          1. 肥义被杀
          2. 赵平救驾杀赵章
          3. 赵雍德不当国,被禁,公元前295年饿死
          4. 一错,错断赵章
          5. 二错,盛年退位,引王位之争
          6. 三错,太子三月称王
          7. 四错,白身赵章为将
    19. 秦昭王得范睢
      1. 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
        1. 范睢险被杀
      2. 说白起,去魏冄,清外戚,四贵伏法,秦王亲政
      3. 远交近攻
        1. 夺河外,攻汜水,围野王
          1. 魏国须贾调停
          2. 秦国回复,韩王不让,便拥立新韩王
    20. 太行八陉
      1. 轵关陉
      2. 太行陉
        1. 太行关
      3. 白陉
        1. 孟门
      4. 滏口陉
      5. 井陉
        1. 土门关
      6. 飞狐陉
        1. 蜚狐陉
      7. 蒲阴陉
        1. 子庄关
      8. 军都陉
        1. 关沟
    21. 韩国郡守冯亭出让上党
      1. 穷邦不居奇货
      2. 上党重地,秦赵必争
      3. 韩国飞地,难以接济
      4. 三晋合谋,秦国失河外
    22. 长平之战
      1. 秦国秘密备战
        1. 第一路 王龁步骑十万上党河内郡
        2. 第二路 桓龁步卒三万上党西
        3. 第三路 王陵骑兵五万攻野王
        4. 第四路 蒙骜统筹后续兵力
        5. 第五路 司马梗坐镇函谷关督运粮草
      2. 赵国廉颇战略
          1. 西部空仓岭五万步军
          2. 中部丹水六万步兵+一万骑兵飞兵
          3. 东部百里石长城驻军八万
          1. 六国合纵,三晋同心
          2. 魏国出河内
          3. 韩国出河外
          4. 赵国两路攻秦
          5. 骑兵出安阳
          6. 步军出太行三陉
          7. 切断大河粮道
      3. 王龁打草惊蛇,秦国调整策略
        1. 西部沁水王龁十万
        2. 中部空仓岭桓龁八万
        3. 南三陉蒙骜十万
        4. 王陵五万铁骑策应野王
        5. 白起五万步骑驻扎沁水
      4. 对峙三年
        1. 秦国用计
          1. 不畏廉颇独怕赵括
          2. 蔺相如廉颇图谋朋党私利
      5. 赵括领军
        1. 第一路 26万攻空仓岭
        2. 第二路 25万攻丹水
        3. 秦军切断通道
          1. 邯郸通道
          2. 百里石通道
          3. 赵括被围四十六天,最后中箭身亡,赵军降
          4. 白起杀降四十万
      6. 白起计划休整一冬,开春灭赵
        1. 秦昭王下令班师
    23. 半年后秦昭王二十万攻赵失败
      1. 白起赐死
    24. 雨夜突袭,四十万全歼
      1. 达子领军二十三万又被灭
      2. 齐湣王迁都
        1. 莒城难民活剐齐湣王
          1. 莒城令貂勃拥田法章为齐襄王
        2. 田单举族迁即墨,固守
          1. 鲁仲连游说楚国后援齐国
  4. 第四部 阳谋春秋
    1. 范雎辞相,推荐蔡泽
    2. 李冰任蜀郡守
    3. 吕氏语录
      1. 商家无虚情,有请便有事
      2. 商家言不及义,非不义,义利两难
      3. 商德唯信,利末义本
      4. 义举不图报,士之道也,商之德也
      5. 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所不及也
      6. 商旅无孝道
    4. 末世君道
      1. 燕国式
        1. 得地利之便,整军固守,拓边扩地
      2. 齐国晋国式
        1. 新贵替代
          1. 田齐代姜齐
          2. 魏赵韩代晋国
      3. 宋国式
        1. 不思变革,只图名号,瓜分灭亡
      4. 陈国杞国式
        1. 非王族诸侯却赖大圣贤名,蚕食瓜分
          1. 陈国以舜帝后裔得封
          2. 杞国以大禹后裔得封
      5. 洛阳天子,鲁国卫国式
        1. 苟且偷生
    5. 各国秘兵
      1. 赵国黑衣、魏国苍獒、韩国铁士、燕国虎骑、齐国海蛟、楚国吴钩、秦国黑冰台
    6. 奇货可居嬴异人
    7. 吕不韦入秦
      1. 太子府考校王孙
    8. 毛公薛公造子楚
      1. 立秋抡材立名
    9. 嬴异人为情所困
      1. 吕不韦六千金买赵姬
        1. 吕不韦借赵姬名让卓昭
    10. 芈亓煞笔暴露
      1. 吕不韦嬴异人连夜出逃
        1. 平原君追击
          1. 百人卫队赴死
    11. 吕不韦三封两退拜太子府丞
      1. 毛公薛公拜别
    12. 秦昭王薨
      1. 关中水灾陇西地震
        1. 咸阳商战
          1. 秦孝文公即位
          2. 在位三天
      2. 在位五十六年
    13. 吕不韦蔡泽争相
      1. 新朝朝会
        1. 蔡泽
          1. 抛出假作吕不韦书简
          2. 以退为进,以争相破颜绝交为耻,退出争相,退隐山林
        2. 吕不韦
          1. 人为臣工,犹如林中木,唯待国家量才而用
          2. 唯朝议纷争,是为公争,而非权谋私争
      2. 会后和解
        1. 吕不韦
          1. 谋划之才
          2. 贵在奇变,料人之不能料,测人之未可测,慧眼卓识而叛逆常规
          3. 任事之才
          4. 贵在平实,不弃琐细,不厌繁剧,不羡奇诡,不越常理,方能圆通处事,化解纠葛,使上下同心而成事
    14. 韩国昏招
      1. 移祸大邦计
        1. 献上党赵国
        2. 丢了上党,野王大河北岸,及南岸水陆要道
      2. 肥周退秦计
        1. 导致八百年周室灭亡,自己丧师十二万
          1. 化周入秦
      3. 疲秦计
        1. 派郑国入秦
          1. 图谋大耗损秦国资财民力
          2. 实际修修郑国渠,富甲天下
      4. 存韩计
        1. 派韩非说动秦王不要攻灭韩国
        2. 秦国杀韩非,灭韩国
      5. 韩恒惠王
    15. 毛公薛公论
      1. 神仙
          1. 大德大能谓之圣,圣而灭身谓之神。必有天界司职之谓
          2. 秉性豪侠,不拘酒令,海饮不醉,且能谈政论事
          1. 有奇才异能而无权责司职
          2. 散漫不羁,酒量无常,初饮有飘飘然酒意,然却越醉越能饮,越醉越清醒
    16. 再次合纵
      1. 毛公薛公游说信陵君回国
        1. 魏王搬书封信陵君上将军
        2. 楚国春申君奔走合纵
        3. 赵国平原君担心燕国黄雀在后
        4. 燕国太子丹乐闲将渠领军
        5. 齐王建无大志
        6. 韩恒惠王出疲秦计
        7. 兵力四十六万
          1. 赵国精骑五万,步军两万,主帅平原君
          2. 楚国步骑十万,主帅春申君
          3. 魏国步军六万,铁骑三万,主帅信陵君
          4. 韩国步骑八万,主帅韩鹏
          5. 燕国轻骑六万,主帅将渠
          6. 齐国步骑六万,主帅陈逯
          7. 兵分四路,两次设伏
          8. 秦军大败
          9. 吕不韦丞相领罪
          10. 行人王绾离间信陵君
    17. 嬴异人病重
      1. 立嬴政太子
        1. 吕不韦仲父
    18. 蒙恬寻韩非李斯出山
    19. 吕不韦安国
      1. 兴办私学
        1. 寡妇清投资
          1. 寡妇清封君筑怀清台
      2. 饥荒大作
        1. 乌氏倮者救秦
          1. 领上卿封乌式君
      3. 赵姬会丞相
        1. 莫胡献嫪毐
          1. 嫪毐封假父长信侯
      4. 郑国自荐
        1. 李斯任河渠丞
    20. 蕲年宫加冠
      1. 嫪毐起兵
        1. 各方救驾
          1. 嫪毐车裂太后冷宫
    21. 蔡泽辞官
      1. 李斯编《吕氏春秋》
  5. 第五部 铁血文明
    1. 治国方略
      1. 商君书
        1. 唯法治国
          1. 一统天下
      2. 吕氏春秋
        1. 宽政缓刑
          1. 与六国分天下
        2. 吕不韦独推
          1. 商人本性
          2. 事从义出,义理领事
          3. 以和为贵,万世治国
          4. 秉性通达,私相结交
    2. 立冬大朝
      1. 吕不韦被罢,留侯爵,迁洛阳
        1. 洛阳大宴三日
          1. 三月春耕王书
          2. 立迁巴蜀
          3. 吕不韦服毒自尽
    3. 逐客令
      1. 郑国间人身份曝光
        1. 秦国逐客六国人士
          1. 李斯《谏逐客书》
          2. 秦国取财纳宝不问敌我,昆山之玉、随和之宝、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秦不生一物而秦取之者,也?物为所用也。秦国之乐,击瓮、叩缶、弹筝、搏髀长歌呜呼而已,而今秦宫弃粗朴之乐而就山东雅乐者,何也?快意当前,雅乐适观而已矣!财货如此,声乐如此,何秦国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之,为客者逐之,岂非所重者财货,所轻者 人民也!果然如此,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气象也。臣尝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才众。是以泰山不让抔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逐客弃才以资敌国,驱商退宾以富山东,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敢入秦,何异于借兵于寇,资粮于敌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 众。秦今逐客以资敌国,内空虚而外积怨,损民而益仇,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慎之思之,莫为人言所惑也。
    4. 郑国渠
      1. 关中三年大旱
        1. 嬴政举全国之力开渠
          1. 缺水旱地460万亩
          2. 盐碱滩200万亩
    5. 秦王大婚约法
      1. 架构庙堂
        1. 李斯积微政略
          1. 羽阳宫元老颐养天年
    6. 肥下之战两败李牧
    7. 尉僚入秦
      1. 顿弱辩答
        1. 尉缭献兵书
          1. 战事胜负在人事,不在天官阴阳之学
          2. 兵胜于朝廷
          3. 不赖外援,自强而战
          4. 农战法治为治兵之本
          5. 民为兵事之本,战威之源
    8.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十六年春
      1. 嬴政二十九岁东出
        1. 韩王安八年
        2. 魏景湣王十二年
        3. 赵王迁五年
        4. 楚幽王七年
        5. 燕王喜二十四年
        6. 齐王建三十四年
    9. 灭韩
      1. 韩非入秦
        1. 为法家大义献《韩非子》
        2. 为韩国贵族身份献《存韩书》
          1. 下狱韩非
          2. 韩非自裁
      2. 公元前230年春,秦王政十七年春,灭韩,建颍川郡
        1. 韩王安术治亡国
      3. 规模最小,但四年后复辟之战
    10. 灭赵
      1. 赵国杀将乱政,自戕自毁
        1. 战国最为荒诞的君臣组合
          1. 赵幽缪王迁荒谬淫秽
          2. 大阴人郭开弄权
          3. 乱性者韩仓污秽
          4. 转胡仙赵后
          5. 倡者
          6. 卖身倡
          7. 业娼,常操此道
          8. 歌舞倡
          9. 卖歌卖舞为业
          10. 待价而沽
          11. 娼倡不分,业道通同
        2. 郭开领国
          1. 郭开游说李牧相持领国,李牧拒绝
          2. 春平君等元老扶李牧安国,李牧拒绝
          3. 元老春平君,王族将军被仙人跳
          4. 秦王间人顿弱入赵
          5. 许郭开假王
        3. 王翦李牧大相持
          1. 秦军王翦
          2. 北路
          3. 经上郡东渡离石要塞,压住赵国背后
          4. 中路
          5. 出函谷关经河东郡入上党,逼李牧主力
          6. 南路
          7. 河内郡经安阳北上直逼邯郸
          8. 北方策应
          9. 蒙恬大军防守匈奴
          10. 赵军李牧
          11. 居中居险,深沟高垒,迟滞秦军,以待战机
        4. 韩仓王书传李牧入朝商议
          1. 公元前229,李牧被杀庙堂
      2. 公元前234年,秦王入邯郸
        1. 公元前228年,赵公子嘉代国灭亡
          1. 赵亡于尚乱
          2. 庙堂多乱政杀戮
          3. 兵变政变密谋举事
          4. 庶民多私斗成风
          5. 不经律法快意恩仇
          6. 秦重生于商鞅
      3. 先赵时期
        1. 赵秦部族
          1. 大业:决狱之圣皋陶
          2. 与大禹部族同心治水,结成同盟
          3. 伯益
          4. 大禹儿子启建立夏王朝
          5. 密谋处置伯益,秦人部族与夏王国结仇
          6. 夏末之世
          7. 秦人反夏,成为商朝诸侯
          8. 商王朝
          9. 秦人部族一分为二
          10. 飞廉,恶来父子拱卫朝歌区域
          11. 造父成为周穆王王车驭手
          12. 形成赵部族
          13. 居于西陲镇守边地
          14. 形成秦部族
      4. 赵国地理志
        1. 无平原,农耕无利
          1. 邯郸地带:处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邻郑、卫,近梁(大梁)鲁;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好气任侠。
          2. 中山地带:山地薄,人众,民俗狷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白日以木杀人剽掠),休则掘作巧奸冶(夜来则盗墓为奸巧生计);女子则鼓鸣瑟(弹着乐器),跕屐拖着木屐),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
          3. 太原上党地带: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娶送,死者靡。
          4. 代郡地带:地边胡(与胡地相邻),数被寇(多被胡人劫掠)人民矜忮(强直狠毒),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其民如兕羊,劲悍而不均。自晋时中原已患其剽悍,而赵武灵王益厉(激励)之,其俗有赵风。
          5. 云中胡地:本戎狄地,多居赵齐卫楚之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
        2. 民风民俗
          1. 仰机利而食
          2. 贫瘠多动荡
          3. 豪侠尚乱慷慨悲歌
          4. 无法治,需私刑
      5. 最惨烈,李牧王翦相持年余,破国后有代国抗秦六年
    11. 灭燕
      1. 荆轲刺秦王
        1. 老太傅鞠武推荐田光
          1. 田光推荐荆轲
          2. 太子丹叮嘱大事无泄,田光自裁
          3. 荆轲,蛙承金弹,马成马肝,美人妙手,竟盛玉盘
        2. 荆轲外传
          1. 荆燕
          2. 私放战俘,举家为奴
          3. 侯赢救之
          4. 荆南
          5. 商鞅卫士
          6. 与梅姑成婚
          7. 荆墨
          8. 不入官不经商
          9. 荆芥
          10. 荆云
          11. 鱼鹰游侠
          12. 齐湣王暴政
          13. 吕不韦马队首领
          14. 华月夫人女掌事莫胡
          15. 荆氏庆氏融合
          16. 荆轲
          17. 草侧伏刀,草开见刀,大邢之象
        3. 准备事项
          1. 鱼肠剑
          2. 燕南之地
          3. 樊於期人头
          4. 副使
          5. 宋如意
          6. 秦舞阳
      2. 燕太子丹
        1. 姬喜嫡长子
          1. 质于赵国
          2. 于同期质于赵国的嬴政结识
          3. 长平之战后,质于秦国
          4. “乌头白,马生角,子或可归燕也”
          5. 太子丹逃秦,恨秦王刻薄寡情
        2. 与代国赵军合兵
          1. 燕赵
          2. 引秦军渡易水涞水会战燕南涿地
          3. 秦军
          4. 佯攻代国倒逼赵平南下寻战
          5. 燕王喜退辽东,太子丹独守蓟城
          6. 秦军攻燕,太子丹退守秘密营地
          7. 秦军施压代赵逼燕交丹
          8. 公元前226年太子丹自裁
          9. 公元前222年灭赵燕
      3. 刺秦,易水联军,流亡五年
    12. 灭魏
      1. 王贲水攻大梁
        1. 公元前225年掳魏王
      2. 魏王恶癖
        1. 魏惠王好珠宝
        2. 魏襄王好种马
        3. 魏哀王好工匠
        4. 魏昭王好武士
        5. 安釐王好美女
        6. 景湣王好丹药
        7. 魏王假好敖犬
      3. 水淹大梁
    13. 灭楚
      1. 李信急功,项燕奇袭大胜
      2. 王翦步步为营,入郢寿擒楚王
        1. 公元前223年
      3. 平定南越
        1. 史禄开灵渠
          1. 联通湘水和漓水的始安水
      4. 最为疲软却大败秦军二十万,再战则六十万PK
    14. 灭代燕联军
    15. 灭齐
      1. 顿弱反间丞相后胜
      2. 王贲六万秦军巨野泽冲杀三十万齐军
      3. 公元前221年
      4. 不战而轰然瓦解
    16. 一天下
      1. 功绩辑录
        1. 军功
          1. 将军之功
          2. 军尉之功
          3. 士兵之功
        2. 政功
          1. 建言之功
          2. 统事之功
          3. 民治之功
        3. 民功
          1. 耕耘之功
          2. 商旅之功
          3. 百工之功
      2. 大封二十八侯君五大庶长
      3. 先行十事
        1. 勘定典章 更定民号 收天下兵器 一法同度量衡 一法同车轨 一法同书文 一法同钱币 一法定户籍 一法定赋税 登录天下世族豪富,以备迁徙咸阳
          1. 程邈监察文字改制
          2. 陶文-甲骨文-金文-史籀文(石鼓文)
          3. 大篆
          4. 史籀文正统
          5. 小篆
          6. 史籀文简写
          7. 刻符
          8. 刀刻竹简
          9. 虫书
          10. 书写传信
          11. 摹印
          12. 官印
          13. 署书
          14. 公文带印记
          15. 殳书
          16. 兵器简约
          17. 隶书
          18. 吏员书写快捷
          19. 王贲决通川防,马兴疏浚漕渠
          20. 翁仲铸销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像
      4. 始皇帝大典
        1. 分封制郡县制
        2. 立三十六郡
        3. 王绾退位
      5. 盘整华夏,文明再造,河山重整,天下太平
        1. 楚国老世族项氏兼并土地,刘邦入世
          1.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 令赵佗坚守南海三郡
          1. 岭南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政权
        3. 蒙恬破头曼单于
          1. 北海以南无胡人
        4. 禁言焚书
          1. 新文明彻底摆脱旧时代
        5. 坑儒467人
          1. 鲁顷公玄孙鲁定文更名卢生,借儒学复辟诸侯制
        6. 郑国评:创新有余,守常不足,大政有成,民生不足
      6. 徐福东渡
        1. 蒙毅遣回咸阳
          1. 公元前210年七月二十二日,始皇帝卒
          2. 遗诏未立
  6. 第六部 帝国烽烟
    1. 李斯赵高假拟遗诏
      1. 胡亥即位
        1. 赵高赐死蒙恬扶苏
          1. 公元前210年秋,天下失语,帝国失魂
    2. 蒙恬拒绝起兵定国
      1. 一,知道并非秦始皇要杀他,心安
      2. 二,扶苏已死,没有希望
      3. 三,九原大军,抵抗匈奴
      4. 四,举兵叛秦。有辱蒙氏三世
    3. 赵高杀皇族
      1. 皇子僇死
      2. 公主矺死
    4. 农民起义
      1. 陈胜吴广起义
      2. 刘备沛县起事
      3. 九江刑徒黔布
      4. 巨野流盗彭越
      5. 六国项梁复辟
    5. 秦楚九战
    6. 赵高杀李斯
      1. 阎乐杀胡亥
        1. 子婴杀赵高
          1. 子婴即位
    7. 刘邦入关中
      1. 秦国灭,享国六百余年三十五王
      2. 鸿门宴
    8. 公元前206年
      1. 项羽火烧咸阳,三月不绝
  7. 秦灵公
    1. 秦简公赢倬子
      1. 秦惠公
        1. 秦出公
        2. 秦献公赢师隰
        3. 秦孝公嬴渠梁
          1. 秦惠王嬴驷
          2. 秦武王嬴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