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入
    1. 三种不同的「极简」主义,不仅是地域影响下的结果,也是不同历史时期设计发展的选择。
    2. 德国设计的简约、北欧设计的简朴以及日本设计的简素
    3. 中国的宋代工艺也被赋予「极简」的定义
  2. 20 世纪一二十年代 德式「简约」
    1. 1. 文化背景 - 理性主义精神
    2. 2. 艺术思潮 - 现代主义艺术
    3. 「克制的形式将传递更多美感」
    4. 德式「简约」风格与低 成本的改善民生的需求联系在一起。
    5. 共同的特征:对新材料的偏好、几何美学和限定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 而这也是德式「简约」的核心精神——形式追随功能
    6. 一种时髦的精 英主义风格的代表
  3.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北欧「简朴」
    1. 哲学思潮
      1. 欧洲大陆 - 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
      2. 北欧丹麦 - 索伦 · 克尔凯廓尔:哲学应当把立足点完全转移到人的独特体验上来
      3. 经济上的富足和政治上的民主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差异,设计师所关注的「人」在最大程度上被普遍化。
        1. 具体体现:
          1. 1. 设计对象大多为民众买得起 的日常生活用品
          2. 2.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并且注意用材的节省
          3. 3. 选择民间手工艺作为参考资源
    2. 不仅仅是一种地域风格
      1. 1. 引入了人体工学
      2. 2. 世界对于北欧设计的需要
      3. 产品造价、人体工学以及消费者感受,共同成为这一时期设计的主题, 这些恰恰对应着北欧设计的「简朴」解决方案。
  4. 21 世纪初 日式「简素」
    1. 1. 以宋代瓷器为代表的「简素」,这是一种精致到极点、 以含蓄美见长的工艺品,是宋代文人影响下的「简」,代表当时中国登峰造极的技艺、精美材料与出色审美能力融合为一体的宫廷艺术风格。
    2. 2. 禅宗思维主导下「极简」,这被认为是日本脱离中国影响后形成的自身特色。
      1. ① 因为觉悟的不同, 能看到和欣赏到的器物是不同的
      2. ② 与物相处的方式:重视身心一体的修行体验
      3. 就日式之「极简」而言,它「简」在缺少设计师的主观限定,「简」在理解方式的直接性,深泽直人称之为「多样性」。
      4. 毛巾可以在不同环境下被用来洗脸、洗澡和擦桌子,而不需要设计师单独来分出洗脸的毛巾、洗澡的毛巾和擦桌子的毛巾,毛巾的功能是在使用者的行为中被确定的,并非由外部规定的。
    3. 为什么日本设计中的「极简」成为一种流行?
      1. 1. 迅速与当代西方理论接轨
        1. 「好的设计通常在毫不自觉被撷取出来的可供性中,包藏了在某种状况下特别显著的性质,并融于不自觉的行为流程中, 很少和印象之类的主题性挂钩。在不知不觉中被使用而达到它的功能,诉求意识的印象并不强烈」。
      2. 2. 21 世纪初的设计界需要日本设计的「极简」
        1. 这时期设计的重心是如何让消费者更加简单地理解、更加方便地使用商品,而不再是如何以产品耀眼的外观及多样的功能来吸引消费者注意。
        2. 信息时代产品设计的「极简」追求:淡化设计痕迹,强化用户便利
  5. 结语
    1. 纵观「极简」设计的历史,并不存在一个越来越简洁的过程,而是不同阶段对「简」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2. 20 世纪初流行的德式「极简」,以现代建筑为主要设计对象,重在视觉上的节省,逻辑性的清晰,反映出对于人理性的自信,并因机器美学和大工业的兴起而获得追捧,是工业产品的象征和现代化的体现。其「简」在舍弃装饰。就「极简」的信条功能主义来看,这种「功能主义」之「功能」,是与「形式」相对立的,又共同统一在「物」之中。
    3. 20 世纪中叶流行的北欧「极简」,以日常生活用 品为设计对象,追求朴素和适用,并以对消费者舒适体验为设计重心,取代了设计师风格化的表现。其「简」在舍弃对于风格本身的追求。就功能主义之「功能」来说,它是消费者之舒适体验,与「物」形成对立面。21 世纪初流行的日式「极简」,以消费者行为为设计对象,追求直接简便的操作体验,去除一切与此无关的设计,这是信息时代的选择。其「简」在舍弃烦琐的理解方式。就功能主义之「功能」来说,它是「物」与「使用者」双方力量的融合。
    4. 各种「极简」都是不同时间和社会背景下的选择。
  6. 德式「简洁」:「机器」的特征; 北欧「简朴」:「工具」的特征; 日式「简素」:「道具」的特征,「道具」更富有暗示的意味,给接受者的想象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