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技术发展概况
    1. 中国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1. 1982-1990起步阶段
        1. 1983年教育部召开全国计算机教育试验工作会议
        2. 1984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3. 1987年颁布《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
      2. 1991-1999积极发展阶段
        1. 首次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
        2. 计算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 开启课程整合思想
        4. 计算机工具论
      3. 2000-2021全面发展阶段
        1. 信息技术教育系统话,规模全面展开
        2. 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文件,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纵向发展
        3.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颁布
        4. 三通两平台
        5. 三全两高一大
      4. 2022年至今融合创新阶段
        1.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颁布
        2. 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2. 国外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2. 信息科技课程发展概况
    1.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 2003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 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教学建议
      2. 2017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 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合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1. 学科素养落实依靠,二者建立内在联系,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各科教学中
        3. 信息技术:信息意识、计算机思维、数学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3. 2022版信息科技标准
        1. 信息科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2.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1. 发展变化
      2. 双基—三维—核心素养
        1. 学科—人
    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 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3.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
    1. 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内容
      1. 学科大概念(六条逻辑主线)
        1. 数据
        2. 算法
        3. 网络
        4. 信息处理
        5. 信息安全
        6. 人工智能
      2. 课型分类
        1. 理论课
          1. 以知识为主要内容
        2. 技能课
          1. 计算机操作
        3. 实验课
          1. 规范的实验课
        4. 作品制作课
      3. 1.小学低年级,注重学生生活体验 2.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帮助学生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
    2. 信息科技课程教材
      1. 教材的编写和审定
        1. 国务院(国家课程)
          1.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2. 信息技术教材
        2. 省级(地方课程)
          1.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
      2. 教科书体系的编排理论
        1. 螺旋式编排-布鲁那
        2. 直线式编排-加涅
        3. 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奥苏贝尔
      3. 信息技术教科书编写依据
        1. 充分体现学科信息素养
        2. 反映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3.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
        4. 有鲜明特色
        5. 低介质和电子介质相结合
      4. 信息技术教材书选择依据
        1.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
        2. 把学科大概念原理方法作为教材的核心
        3. 考虑内容容量和内容适中性
        4. 体现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5. '展现人文精神、信息伦理和信息道德
  4. 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原则
    1. 定义.
      1.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方式的总称
    2. 分类
      1. 任务驱动法
        1. 教师将教学内容硬盘,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已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2. 流程
          1. 课前准备
          2. 任务布置
          3. 完成任务
          4. 分析讨论
          5. 学习知识
          6. 处理任务
          7. 评价总结
      2. 基于项目的学习
        1. 真实世界的问题,特定的社会角色,借助多种资源,强调概念和原理,一定时间,作品与绩效
        2. 流程
          1. 选定项目
          2. 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
          3. 制定计划
          4. 计划的内容有学习时间的详细安排和活动计划
          5. 实施调研
          6. 制作作品
          7. 基于项目的学习区别于一般活动教学的重要特征
          8. 总结评价
          9. 强调对学生过程的评价
      3. 基于问题的学习
        1. 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2. 真实问题、时间花费多应用难度大、难于形成合适的问题
      4. 教练法
        1. 以教促练,以练为主
        2. 流程
          1. 提出任务
          2. 动手实践
          3. 教师指导
          4. 归纳总结
      5. 范例教学法
      6. 关注过程关注方法关注差异,关注发展,及时客观
    3. 新课程教学方法变革的特点
      1. 自主性学习
      2. 合作性学习
      3. 问题是学习
      4. 研究性学习
      5. 探究性学习
    4.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 教学目标和任务
      2. 教学内容的特点
      3. 学生的学情
      4. 教师自身具备的特点
      5. 教学方法本身的特征
      6. 教学时间和效率
    5. 教学原则
      1. 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2. 布鲁纳
        1. 动机原则
        2. 程序原则
        3. 结构原则
        4. 强化原则
    6.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的内涵
      1. 对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
        1. 如何学?
        2. 教学目标
        3. 如何教?
    2. 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型
      1. 肯普模式
      2. 迪克科瑞模型
      3. 史密斯雷根模型
      4. 梅杰模型
      5. A D D I E模型
      6. 何克抗模型
        1. 学教并重
      7. 李艺模型
        1. 教学需要分析
        2. 教学计划规划
        3. 教学效果评价
        4. 学什么、做什么
        5. 怎么学、怎么做
        6. 学得怎样、教得怎样
      8. 以教为主
      9. 以教为主
    3. 教学设计的关键变量
      1. 学习者变量
        1. 学习风格
        2. 学科知识储备
        3. 学习经验
        4. 学习能力
      2. 学习内容变量
        1. 学习内容价值分析
        2. 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 类型和学习条件
      3. 学习环境变量
        1. 物理环境
          1. 教室布局
          2. 教学设施
        2. 技术环境
          1. 教学平台
          2. 教学资源
          3. 教学工具
        3. 情感环境
          1. 师生
          2. 生生
          3. 学校
      4. 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
    4. 有效教学设计
      1. 设定教学目标
        1.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2. 学科核心素养
      2. 分析教学对象
      3. 教学内容的组织
        1. 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恰当
        2. 教学内容重点指出,难度有突破措施,关键点有说明
        3. 教学容量合适
        4. 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恰当
      4. 设计教学方法、策略及评价
      5. 规划教学步骤、分配教学时间
      6. 学情分析
      7. 综合多样
      8. 按照具体教学内容与活动规划教学步骤预设时间
    5. 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1. 技能课教学设计
      2. 理论课教学设计
        1. 关注对象及属性设置
        2. 把握技术本质
        3. 培养学科思维
        4. 分层设计
      3. 作品制作课教学设计
        1. 文本作品的加工
        2. 多媒体作品制作
        3. 网页信息的集成
      4. 抽象知识直观化、外显化
  6.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评价方案
      1. 发展
      2. 多元
      3. 激励
      4. 全面
      5. 温度
    2. 教学评价概述
    3. 《深化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1. 主体多元化
      2. 方法综合化
      3. 内容全面化
      4. 手段现代化
    4. 双减政策与教学评价改革
      1. 推进作业设计改革,切实减轻学生作业
      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育人活动
      3. 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改善学校教学生态
    5. 教学评价的种类
      1.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 个体差异内评价、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
    6. 教学评价的原则
      1. 客观性i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指导性原则
      4. 计划性原则
    7. 教学评价的方法
      1. 观察法
      2. 测验法
      3. 调查法
      4. 自我评价法
  7. 认知上的冲突
  8. 与学习者密切相关
  9. 现有的知识
  10.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多重因素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被誉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一役和最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