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句 文学史意义
概述
背景:“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出现的同时,五四时期新旧交替的历史关头人们情绪激荡,个性主义思潮的传播,作家个性意识的增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都给自我抒情小说提供了适宜的气候生存的土壤。
含义:自我抒情小说指那些着重抒发作家的主观情感,表现作家一己境遇的小说。
艺术特色
着重表现自我
取材(作家生活足迹)
郭沫若《漂流三部曲》包含《岐路》《炼狱》《十字架》,均以自己家庭生活为内容
王以仁《孤雁》是写他自己的事迹
抒情主人公
郁达夫《茫茫夜·怀乡病者》“于质夫”、《南迁》“伊人”、《烟影》“文朴”
郭沫若《岐路》“爱牟”、《他》“K君”
庐隐《或人的悲哀》“亚侠”、《海滨故人》“露沙”、《丽石的日记》“丽石”
林如稷“若水”、“亦维”
陈翔鹤“C君”、“纤云”
人称变化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着重宣泄情感 感伤格调
抒情高于一切,忧郁感伤,人物痛苦不幸
萧索枯败的自然风景 追求浓烈悲剧效果
着重心理剖析 直击灵魂深处(在心理描写方面开辟了 性心理,潜意识,变态心理)
郁达夫《沉沦》,郭沫若《叶罗提之墓》,陶晶孙《尼庵》,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这些作品把性本能描写成一种神秘、非理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
郭沫若《残春》、王以仁《神游病者》,叶灵凤《白日的梦》通过梦境来表现人物的潜意识
许多作品还描写了人物的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如同性恋、恋物擀、受虐狂、虐待狂、自恋等等。
总结
自我抒情小说在以浪漫主义为其主要的创作方法的同时,又染上了一些现代主义的色彩,尤其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这就使得自我抒情小说不只局限于对外部世界和情感世界的抒写,而是深人到人物心理的深层结构,将其中最隐秘、最微妙、最复杂的活动揭示出来,从而增加了作品心理表现的深度与强度。
作家作品
郁达夫
概述
1896年生 享年49岁 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县人 是创造社重要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他的《沉沦》出版于192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其他较著名的作品有短篇《采石矶》《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迟桂花》中篇《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
作品简介
子主题 1
子主题 2
子主题 3
子主题 4
子主题 5
子主题 6
子主题 7
子主题 8
前期(1921~1927)
内容
生的苦闷
《银灰色的死》主人公饥寒交迫穷困潦倒 靠典卖亡妻戒指和旧书为生
《茑萝行》主人公经常失业 无力养家 害得妻子投河自杀
《零余者》主人公穷愁已极 百无聊赖 只能发几句“袋里无钱 心头多恨”的牢骚
性的苦闷
《沉沦》抒写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痛苦 抨击陈腐的封建制度、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
《茫茫夜》《迷羊》过分渲染“肉” 甚至纯粹在动物和生理机能意义上来描写畸形的情欲和不义的淫乐 消极意义十分明显
社会的苦闷(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
《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一个孤苦伶仃的烟厂女工 每天承受超负荷的繁重劳动 还要忍受工头的欺凌
《薄奠》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衰老的外貌 家庭的贫困和他善良的品德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旧社会劳动者悲惨境遇的真实画面
零余者
过人的才华➕软弱的性格意志
在现实面前无作为 找不到生存世界中适宜的位置
外在表现
低下的社会地位
弱国子民的留学生 畸形都市的落魄文人 清苦教师 贫民窟的失业者 流浪者
出身卑微 境遇飘零 经济困顿
内在特质
矛盾的性格
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
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
积极向上又消极退隐
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
追求美好爱情又渴求一时的性欲满足
自喻多才又自轻自贱
冲突
矛盾对立的心态“灵与肉”的冲突
内耗
多愁善感 神经敏感 脆弱自怜 会反抗社会 但是通过自身的摧毁来抗争 或是退隐山林 回归自然
艺术特色
结构形态
以主人公的心理情感为逻辑 自然流动的抒情
《沉沦》《银灰色的死》《血泪》《茑萝行》《怀乡病者》《十一月初三》
用自然景物渲染氛围
以景写情 人物在特定情感状况下对景物的印象于体验 有明显主观色彩
语言抒情 有些引入诗歌
后期(1927以后)
写实因素增加
风格由热情伤感==》淡雅隽永 情绪化==〉意境化
《东梓关》
《迟桂花》
艺术上炉火纯青 失去早期的浓烈反封建色彩 影响力减弱
文学史意义
郁达夫的小说主要提供了自我形象的精神悲剧的历史,再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五四时代人性解放的艰难历程。他的小说开启了自我抒情小说的先河,并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小说流派。他的小说还开创了一个感伤的抒情传统,对当时和后来的作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郁达夫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创造社其他作家
倪贻德
简介
倪贻德(1901—1970),笔名尼特,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幼爱好绘画艺术,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著有小说集《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百合集》等。
内容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为上司怠慢,经济窘困,受世人讥讽,漂泊无定;而这些人都有崇高的志向、脱俗的追求,不满社会的恶浊;同时也忧郁孤独,脆弱易感,因而成为人世的“零余者”。
《江边》
《下弦月》(自叙传特色)
代表作《玄武湖之秋》纯真美好的人生追求与腐朽庸俗的社会环境相碰撞造成青年知识分子的痛苦与矛盾
艺术特色
倪贻德的小说突出描写了对爱情的追求,但与郁达夫不完全相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应不把爱的要求与情得苦闷困惑矛盾扭结在一起,而是比较单纯意义上的精神感情追求,是为了安慰和温暖孤冷感伤的心灵。所以,他既写着爱情的失落与失败,又美化着由此引发的更深的孤冷忧郁情绪。
沉醉于描写“爱而不得”的“漂泊的孤独者的烦恼”,《玄武湖之秋》突出表现,《花影》 《归乡》也有表现
还有些忆旧感伤的小说 作为元代画家倪云林后裔他怀念惋惜逐渐败落的家境 在《初恋》《零落》《秋海棠》里都充满往事如梦的幻灭感 抒发凄凉无奈之情
周全平
内容
简介
周全平(1902年3月23日—1983年),原名周承澎,江苏宜兴人,1922年在上海结识郭沫若、成彷吾等,加入创造社。
现实
农村
《箬船》《邹夏千的死》 《注定的死》
小职员
正直朴实小职员《呆子和俊杰》 《中秋月》
抒情
代表作中篇小说《林中》,短篇《楼头的烦恼》,《圣诞之夜》《爱与血的交流》。表现的仍是爱情的失落及孤冷伤感的情绪,艺术上达到较高的成就。
张资平
简介
张资平(1893—1959),广东梅县(今梅州梅江区)人,出身破落世家。1922年4月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13年开始创作。1920年1月发表小说《约檀河之水》。1921年参与组织创造社。这一时期的作品,或控诉宗教的虚伪,或描写日本下层人民的生活,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的某些侧面。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当汉奸被杀。
《冲击期化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粗糙 结构松散 议论过多。
《约檀河之水》
张资平处女作,以自传体形式写了他和日本房东女儿的恋爱悲剧。
《苔莉》《飞絮》《上帝的儿女们》
内容
宣泄个人“性的苦闷和受经济压迫的痛苦”的自我抒情小说
恋爱故事 充满细腻两性刻画的客观写实作品
特色
热衷于写爱情,一味从肉欲角度解释爱情,表现种种畸形性关系 性心理,擅长构建三角四角甚至多角的恋爱关系,后来愈演愈烈。
王以仁
王以仁(1902—1926) 字盟欧,浙江天台人。1923年到上海教书时开始写作。1924年以后不断有小说、散文、诗歌在《小说月报》等多种刊物上发表。1926年夏秋之间失踪,疑为从海门到上海的轮船上跳海自杀。他虽然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但作品风格深受郁达夫影响。王以仁的《孤雁》、《幻灭》在自叙传的体式、凄苦变态的人物 心理、忧郁感伤的情调、亦叹亦咏的笔致诸方面都酷肖郁达夫,被众多论者推为很帯郁达夫色彩的作家,甚至郁达夫自己都称”他是我直系的传代者。”
《孤雁》
生前所著《孤雁》,死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小说是由6封可以独立成篇的书信组成的中篇,写一个失业知识青年,教员职位被人侵夺,到处流浪碰壁,返回故乡又受冷眼歧视,最后终至呕血而亡。这仿佛是他自己的写照。
冯沅君
简介
冯沅君(1900年9月4日—1974年6月17日),原名冯恭兰,后改冯淑兰,字德馥,河南省唐河县人,是五四后出现的较有影响力的女作家,著有《卷葹》《春痕》《劫灰》三个短篇集。未曾参加过创造社,但其早年的文艺观带有创造社浪漫主义痕迹,笔名“淦女士”。
内容
自由恋爱和封建包办婚姻冲突
她的第一个小说集《卷葹》收小说四篇:《隔绝》《隔绝之后》《旅行》和《慈母》,这四篇小说主题基本相同,一方面是女主人公刻骨铭心的自由恋爱,大胆而热烈;另一方面是作为封建婚姻制度维护者的长辈对主人公爱的“隔绝”。冯沅君小说既表现了觉醒女性“将毅然和传统战斗”,也表现了这些女性“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的软弱。
特色
敢于坦诚展示主人公心灵的隐秘 笔下的性爱纯洁庄重 即使写男女私奔同居的场面也不流于艳俗
后期格调转向灰暗消沉 作者也转入古典文学研究了
浅草社
概述
浅草社,1922年春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创作时间约一年半,真切描述了五四运动退潮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复杂多变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绪,反映了他们追求理想的幻灭,由此产生的矛盾苦闷感伤,不甘失败而执拗追求的心灵历程。1925年初,发起人林如稷出国,该社活动便随之停止。 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
沉钟社
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内容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强烈的幻灭感
婚恋的不自由和苦痛《甜水》陈炜漠
感慨人心的隔膜《茫然》陈翔鹤
呼唤人间真情《狂飙之夜》陈翔鹤
“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哀知识青年主人公形象 陈翔鹤《茫然》 《幸运》 《西风吹到了枕边》 《不安定的灵魂》
自叙传式的抒情小说
浅草社的创作受创造社尤其郁达夫的很大影响,林如稷 陈翔鹤 陈炜漠等的作品在主题题材结构表现手法都有模仿郁达夫早期作品的痕迹,但也有其独创性,//他们更注意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复杂纷繁的心理世界,如写人物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织,写人物跳跃的,刹那间的感觉感受并以此安排情节等,从而开拓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丰富了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表现手段和方法。//
特色
从形式上看似乎脆弱退让 但本质是硬朗积极的
林如稷《将过去》里的若水 追求感官刺激时也不丧失清醒的理智分析和自我批判
作家
林如稷
1902年~1976年,四川资中人。浅草社发起人,192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论文集《仰止集》,小说《夜渡》,电影文学剧本《西山义旗》,译著《卢贡家族的家运》等人。
陈翔鹤
1901-1969,重庆人。1920年考进上海复旦大学、1923年转学到北京大学研究生班学习,专攻英国文学和中国文学。1923年起,和林如稷、冯至等组织“浅草社”、“沉钟社”,从事文学活动并在山东、吉林、河北等地教书。1939年经周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委执行委员。在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下,于1969年4月22日含冤辞世。有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剧本《落花》等。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一些忧郁悲观而又苦苦挣扎的青年知识分子,带有作者自身的投影。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四川参加革命文艺活动和爱国民主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并负责《文学遗产》的编辑工作。
陈炜漠
陈炜谟(1903~1955),泸州本州安贤乡云锦人。早年就读于泸县立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兼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课。1922 年与林如稷、李开先等在北平发起成立“浅草社”,次年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成立“沉钟社”,创办《沉钟》周刊。先后发表短篇小说、论文、译作和长诗30余篇,出版短篇小说集《信号》、《炉边》。揭露了教育界的黑暗,真实反映了泸县一带川滇军阀大战,兵匪奸淫烧杀带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惨状。
冯至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出生于河北涿州一个趋于败落的盐商家庭,幼年时母亲病故。沉重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冯至沉静内敛的个性,也奠定了他心系社会现实的思想倾向,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中共党员,文学家、诗人、翻译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主要作品有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等;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小说《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等;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